為貫徹國家衛生健康委、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的工作部署和《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的通知》(肺炎機制發〔2020〕8號)以及《廣西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工作意見》精神,全面做好我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工作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欽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欽州市教育局
欽州市民政局 中國共產主義
青年團欽州市委員會
欽州市紅十字會 欽州市殘疾人聯合會
欽州市精神文明建設
委員會辦公室
2020年2月15日
(信息公開形式:主動公開)
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為受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二)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機幹預;
(三)積極預防、減緩和儘量控制疫情心理的影響;
(四)協助做好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工作。
二、基本原則
(一)工作整體部署,將心理傷害降到最低點
將心理衛生服務工作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以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為前提,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情況,及時調整心理衛生服務工作重點。
(二)實施分類幹預,避免再次創傷
針對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幹預,嚴格保護受助者的個人隱私。實施幫助者和受助者均應當注意避免再次創傷。
三、組織領導
成立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 長:陳 曉 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副組長:盧紅青 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凌國江 市民政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黃偉軍 團市委副書記、黨組成員
何傳明 市文明辦專職副主任
楊富有 市殘聯副理事長
林群麗 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
植 建 市衛生健康委疾病防控科負責人
成 員:符春暉 市一醫院院長
廖振南 市二醫院院長
趙開亮 市中醫醫院院長
翁勳錦 市婦幼保健院院長
廖有興 市精神病醫院院長
張紹權 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精神病醫院,辦公室主任由廖有興同志兼任,負責全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的綜合協調工作(聯繫電話:3759053、13307771388,傳真:3759053,電子郵箱:jsws0777@126.com)。
四、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專家組
成立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專家組,具體名單如下:
組 長:廖有興 市精神病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副組長:凌 潔 市精神病醫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
李達通 市外國語學校校長、二級心理諮詢師
車紅英 市精神病醫院心理門診主任、主任護師、
心理治療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成 員:肖裕芳 市一醫院主治醫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秦虹春 市二醫院副主任護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林佳明 市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李瓊麗 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護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黃起志 市精神病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唐 華 市心理衛生協會IHA國際註冊催眠師、內觀治療師、森田訓練指導師、繪畫分析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李建華 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助理、二級心理諮詢師
卓 越 市人民警察訓練學校副政委、二級心理諮詢師
豐良興 市外國語學校心理健康中心主任、二級心理諮詢師
白 靜 市外國語學校專職心理教師、二級心理諮詢師
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專家組具體負責結合疫情發展和不同人群心理狀況進行研判,為公眾提供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開通諮詢熱線,開展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同時,為實施心理衛生服務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與督導。
五、工作內容
(一)了解各類人群心理健康狀況,做好宣教與幹預工作
1. 了解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
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及時識別高危人群,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如自殺、衝動行為等。發現可能出現的群體心理危機苗頭,及時向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報告,並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
2. 心理疏導與宣傳教育相結合。
根據具體情況,綜合應用各類心理幹預技術,並與宣傳教育相結合,為社會公眾及居家隔離觀察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3. 培訓和支持社會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4. 配合政府做好居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和社區照護等相關工作。
(二)確定目標人群和數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分為社會群眾、救援者、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三大部分。
(三)目標人群評估與制定分類幹預計劃
評估目標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識別區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根據目標人群範圍、數量以及危機幹預人員數,制定工作表,對高危人群開展心理危機幹預,對普通人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幹預要點(詳見附件1)
六、設置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一)團市委與市精神病醫院聯合開通7×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12355,0777—3892672,面向市民,免費提供與本次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
(二)市教育局組織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開通7×24小時免費心理健康服務熱線:0777—2835653,面向市民,免費提供與本次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
(三)市心理衛生協會開通網絡輔導服務(每天8:00
—22:00),QQ號1:1875016827、QQ號2:3469616869。
七、保障措施
(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團市委、市殘聯、市紅十字會、市文明辦等部門協調配合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熱線服務、心理評估、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精神科治療等銜接遞進、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援助服務模式,加強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援助隊伍的系統化建設,建立專業化心理危機幹預隊伍,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在疫情防控期間為高危人群提供持續的心理援助服務,預防和減少自殺等極端行為的發生。要依託心理援助專業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和心理援助熱線,重視和發揮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作用。
(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根據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需求和實際困難提供社會支持。
附件:針對不同人群心理危機幹預要點
附件1
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幹預要點
第一部分 社會群眾
一、社會群眾的心理需求
面對危及生命的災難時,任何正常人群都可能出現不一樣的心理、行為反應。
(一)情緒方面。出現了對這場疫情的無法控制的緊張、擔心、焦慮、恐懼,控制不知擔心會不會被感染,甚至出現對傳染來源、對政府、對幹預措施的抱怨、憤怒;對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憤怒和無助、絕望;也可能變得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
對待家人、外人沒有耐心。
(二)軀體方面。可能出現不自主心慌、胸悶,頭痛,容易出汗,總是感覺心裡不踏實、身體各種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慾下降、睡眠變差,甚至出現血壓升高、月經周期紊亂等情況。
(三)認知方面。可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總覺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對身體各種感覺特別關注,並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疫情」聯繫起來。覺得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危險並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如此脆弱、難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四)行為方面。出現逃避、迴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也或者反覆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行為變的衝動、經常發脾氣;開始飲酒、吸菸,或者飲酒、吸菸增加等,甚至違反社會規則的行為。
(五)心態。部分社會群眾存在安全感的需求,出現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行為和過於樂觀、放棄等,少部分人群出現其他心理需求和精神症狀。
二、幹預和治療
主要由精神科醫生、經過必要精神衛生知識培訓的內科及基層保健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及社會工作者進行。醫生和心理工作者要協調工作,心理工作者負責的所有患者均應經過醫生的醫學診斷和處理,缺少心理學背景的醫生則要善於藉助其他人員的心理社會學手段,全面關懷幫助患者。
(一)社會學幹預原則
1. 防自殺。
2. 重建和加強社會支持系統。
3. 鼓勵、促進恢復期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
(二)心理治療原則
對於抑鬱障礙的患者均可採用心理治療,對於輕性和慢性創傷性的抑鬱障礙患者,心理治療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根據患者、治療師及臨床的不同特點可選擇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急性期以支持性心理治療、創傷幹預治療為主,中後期可選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性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等。康復期要著重促進患者行動及社會功能恢復。心理治療中要小心地建立治療關係,培育患者的治療意願,幫助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
(三)藥物治療原則
可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具體操作請按照有關臨床診療指南及有關規定執行。
(四)自殺
自殺高危人群包括喪失親人、有抑鬱障礙或有酒精濫用或依賴的群眾。
1. 自殺嚴重程度的簡單評估。
一級:僅僅感到生活有些悲觀。
二級:在悲觀的基礎上感到絕望,有不想活的想法。
三級:有自殺的計劃。
四級:有自殺實施未遂。
2. 自殺的心理危機幹預要點。
(1)鼓勵宣洩和表達情緒.
(2)請受助者談出與自殺相關的負性事件、負性情緒、負性思維及軀體反應。
(3)請受助者對自我進行評價。
(4)整合積極資源。
(5)重建生活信心。
第二部分 救援者
一、救援者的定義
救援者是指參與救援工作的各類工作人員,包括醫療衛生人員、政府行政人員、媒體人士、通訊保障人員、公安交警、心理救援人員、志願者等。
二、常見心理問題及表現
由於環境的特殊性,一線的救援人員不僅要承擔沉重的救援任務,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其心態主要是恐懼被感染、擔心家人、過度疲勞和緊張、抑鬱、焦慮、悲傷、面對患者死亡的打擊等。
(一)軀體反應
由於身心極度疲勞,休息與睡眠的不足,易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胃痛、緊張、無法放鬆等,容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也出現問題,噩夢多,集中注意和決策困難,直接影響救援工作。
(二)心理反應
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常會出現創傷反應和人際衝突,更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因心力交瘁、精疲力盡而覺得生氣,例如對周圍人、政府官員、媒體感到憤怒;與他人交流不暢,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與他人關係緊張,對他人失去信任感;失去對公平、善惡的信念,憤世嫉俗;感到不夠安全,對自已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與困惑。
(三)職業困擾
最常見的是長時間的工作導致職業耗竭感,過分地為受害者悲傷、憂鬱,甚至絕望、無助;覺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並因此而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盡力;感到軟弱、內疚和羞恥,感到自己的問題與患者相比微不足道;覺得自己幫不了別人,進而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工作出現無價值感。其中,部分救援者甚至可能表現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鬱症及適應障礙。
三、幹預措施
(一)參與救援前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培訓,了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進行預防性晤談,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對應激有所準備。
(二)消除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後顧之憂,安排專人進行後勤保障,隔離區工作人員儘量每月輪換一次。
(三)合理排班,安排適宜的放鬆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儘量安排定點醫院一線人員在醫院附近住宿。
(四)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
(五)如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危機幹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進行線上心理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面對面心理危機幹預。持續2周不緩解且影響工作者,需由精神科進行評估診治。
(六)如已發生應激症狀,應當及時調整工作崗位,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原則:定時輪崗,自我調節,有問題尋求幫助。
第三部分 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
一、如果是確診感染人群,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一)情緒方面。得知病情時的震驚和恐懼;之後對病情加重、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行為感覺到後悔、自責;抑鬱、感到對生命的絕望;憤怒、驚恐;也可能會表現淡漠。
(二)軀體方面。在原有症狀的基礎上出現更多的症狀,更加虛弱;出現發作性心慌、胸悶,有些甚至伴有瀕死感;整夜失眠;驚跳反應、飲食更進一步減少或者明顯增加等。
(三)認知方面。對病情或疾病的否認;覺得生命不公平;記憶力、注意力下降、意識程度下降。
(四)行為方面。對家人更加依賴,變得沉默寡言,甚至開始與家人告別等;或者逃避治療,衝動傷人、毀物等。
二、如果是疑似感染人群,可能會出現一些其他反應
(一)情緒方面。迫切需要治療和關注的渴望,情緒變得過分焦慮、緊張;對疾病加重、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行為感覺到後悔、自責;對疾病過度擔心和絕望而引發抑鬱或者情緒不穩定、激惹。
(二)軀體方面。由於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狀的基礎上可能出現更多的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還可表現出噁心、嘔吐、失眠、尿頻、便秘等症狀。
(三)認知方面。思維出現明顯的偏執和絕對化、災難化,難以聽從別人的意見,變得敏感、好猜疑;注意能力下降,控制不住反覆回憶過去的一些行為,對疾病進行否認;對生病、對社會、對生命覺得不公平。
(四)行為方面。逃避醫生的檢查和救治、不願聽從醫囑;對身體過分關注;反覆要求醫學檢查;服用大量的藥物;對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過分的依賴家人、醫生;出現衝動行為,表現謾罵、侮辱他人、違反規則等。
三、針對治療中的病人
(一)當病人得知患病而被隔離時
其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討價還價、懊惱、抑鬱、失望、抱怨等。
幹預措施:
1. 理解病人出現的情緒反應屬於反應的一種方式,做到事先有準備,不被患者的攻擊和悲傷行為所激怒而失去醫生的立場,如放棄治療、與病人爭吵、過度悲傷等。
2. 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除了藥物的支持治療之外應給予心理支持,如避開攻擊性的話題、不與患者正面衝突、安排就診和轉診。擺明目前的病情判定依據和結果,不強調完全確診。
3. 強調隔離手段是為更好地觀察治療,同時是保護最親近人的方式。說明目前治療的病死率並不高、幹預的有效性。
原則:寬容對待患者、儘快穩定患者的情緒、以服從治療
為大局、支持、安慰。
(二)當病人處於隔離治療中
其心態:聯繫不到家人的孤獨、對疾病的恐懼、對治療的過度樂觀、放棄治療、不合作。
幹預措施:
1. 客觀如實地報告病情和外界的疫情,使醫務人員及患者作到心中有數。
2.聯繫外界親人,信息傳達。
3. 以目前治療的範例說服患者一同抗病。
4. 環境生活有序,以適宜的輕鬆氣氛影響患者。原則:如實對待、和諧有序、信息傳遞。
四、針對「疑似」的病例
其心態:僥倖心理、躲避治療、怕被歧視、焦躁、過度求治、頻繁轉院等。
幹預措施:
1. 宣傳疾病的正確知識,及早觀察治療是最好的時機。
2. 為人為己,必要的保護措施。
3. 服從大局的安排。
4. 使用適應性的行為和非破壞的行為減少應激。
原則:正確宣教、服從大局、必要的防護、減少壓力、支持。
欽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室 2020年2月1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