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上海藥訊 上海藥訊
神經內科有一類特殊的患者,他們是化療後的患者,你知道他們是來看什麼病的嗎?
沒錯,他們是以神經症狀的發生來就醫,那我們就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疾病史、用藥史。原來他們都有鉑類的化療史,那我們來了解一下鉑類化療藥的神經毒性吧。
鉑類藥物開發於20世紀60年代,屬於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主要通過與DNA結合形成鉑-DNA複合物,從而介導腫瘤細胞壞死或凋亡,進而產生抗癌效果。
鉑類藥物因其獨特的抗癌機制和廣泛的抗癌譜,成為目前臨床上使用最廣的化療藥物之一,作為基本藥物被廣泛用於肺癌、膀胱癌、卵巢癌、宮頸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頭頸部腫瘤等常見惡性腫瘤的治療。但是,這些患者化療後出現聽力下降 、手腳發麻、神經疼痛和冷刺激導致的感覺異常等神經症狀,是否與鉑類藥物引起有關呢?接下來我們複習一下鉑類藥物相關的神經毒性。
01
鉑類藥物的種類
鉑類藥物主要有以下三類:
02
鉑類藥物神經毒性的臨床表現
鉑類藥物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害,主要表現為末梢、對稱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外周神經毒性,聽⼒下降、耳毒性等中樞神經毒性。不同鉑類藥物引起神經損傷的發⽣率和類型不同,其中奧沙利鉑、順鉑的神經毒性最為常見,卡鉑在常⽤劑量下神經毒性少見,奈達鉑、洛鉑引起的神經損害的報導較少。不同鉑類發⽣神經毒性的臨床特徵有差異,見下表。
03
如何減少或預防神經毒性
急性神經毒性發⽣的可能性與嚴重性與鉑類的給藥劑量及輸注速度有關;奧沙利鉑暴露於低溫或冰冷物體可加速或惡化急性的神經毒性症狀,85-95%的患者在輸注的數⼩時內會出現,但⼀般為輕度,在⼏⼩時或⼏天內可緩解。延長輸注時間(6h輸注)可減少咽喉感覺異常的發生。發⽣慢性神經毒性的患者⼤部分可恢復,中位恢復時間為治療終⽌後13周。鈣鎂合劑、抗癲癇藥、⾕胱⽢肽、α-硫⾟酸、維⽣素E、氨磷汀、神經⽣長因⼦等藥物對鉑類引起的慢性神經毒性可能有緩解作⽤,但療效⽬前均不確切。
臨床⽬前採⽤間歇使⽤的「打打停停」(「Stop and Go」)策略給藥, 以提⾼患者發⽣慢性神經毒性的累積劑量的閾值,對療效影響較⼩或不受影響。抗抑鬱藥如度洛西汀可⽤於治療鉑類引起的神經性疼痛。
順鉑的耳毒性是其主要的不良反應之一。兒童患者中順鉑所致耳毒性的發生率高達61%,多數情況下為雙側聽力下降,並往往導致不可逆的聽力喪失。硫嘌呤甲基轉移酶(TPMT)低酶活性等位基因可增加順鉑致耳毒性的風險,我國2015年制定的《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也推薦攜帶 TPMT突變等位基因的兒童患者使用卡鉑而不用順鉑,以避免引起耳毒性。
參考文獻
1、《鉑類藥物臨床應⽤與不良反應管理專家共識》
2、2015年版《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
3、順鉑、卡鉑、奈達鉑、奧沙利鉑、洛泊等說明書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洪衛蘭/文 馬春來/校對)
■ 上海醫藥集團特別支持
本文版權屬於上海藥訊,配圖來自網絡,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標題:《當心,鉑類的神經毒性!》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