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一年,仍會延續去年的做法,不定期講述電影中的歷史建築。
是因為重溫電影情節多了一個去看建築的理由,還是因為建築而更記住了那些電影呢?很多時候說不清。
本期講述的是臺灣煤礦遺產的重要代表——平溪線,在經過保護改造之後,成為現今「愛情列車」的符號、臺灣新興的熱門旅遊線路。
臺詞:生生不息,戀戀三季。
劇本:祖父依然在屋後的田畦上種蕃薯,有如自古以來就一直在那裡種。阿遠洗完臉出來,走到祖父身邊,感覺喜悅,話著家常,無非是收成好不好之類的事。祖孫無話時,望著礦山上的風雲變化,一陣子淡,一陣子濃,風吹來,又稀散無蹤影。是的,人世風塵雖惡,畢竟無法絕塵離去。最愛的,最憂煩的,最苦的,因為都在這裡了。
——《戀戀風塵》。
臺詞:沒有火車經過,鐵軌只是單調的線條。雨水也僅僅是灰色的塗鴉斜線。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一、「戀愛列車」概況
平溪線,即「臺灣鐵路平溪支線」,全長12.9公裡,起點於三貂嶺站,終點止於菁桐站。
現共保留7站,分別為: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現為臺鐵六條客運支線之一。
平溪線現今已經成為臺灣鐵道旅遊中最為特色的路線之一,也是臺灣電影中經常發生愛情的地點,包括大眾所熟知的《戀戀風塵》《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都將平溪線作為拍攝場地。
然而,平溪線除卻成為現今「愛情列車」的符號,也是臺灣煤礦遺產的重要代表。
平溪現今彩繪列車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二、歷史
平溪線位於臺灣北部基隆平溪鄉境內,是「臺灣煤」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鐵路線於1912年7月全線完工,最初的用途為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臺陽煤礦)出資興建的運煤專用鐵路,時稱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石底線(簡稱「石底線」)。
1929年,平溪線轉賣給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日佔時期),整建後鐵路由原先的煤炭專用鐵路改為客貨兩用功能,定名為「平溪線」。
上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煤礦產量日趨減少,臺灣煤礦相繼關閉,一度造成平溪鄉區域人口流失嚴重,平溪線營運虧損,幾近停運。
1992年4月,臺灣鐵路(臺鐵)將平溪線定位為觀光線路鐵路,改原本煤炭運輸和客運為以休閒觀光為主要功能的鐵道路線,發展沿線自然景觀和煤礦遺產的觀光產業,平溪線周圍聚落又再次煥發活力。
平溪線現今區位
資料來源: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1924年區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資料來源: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1924年石底炭礦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三、現狀
目前,平溪線沿線區域內仍然保留較多反映臺灣早期礦業生產生活流線的產業遺產,包括曠工及高級主管宿舍、鐵路運輸路線、卸煤場、煤礦坑洞、連接各坑洞的臺車道等。
平溪線沿線的礦業遺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來見證了平溪鄉當地的地方歷史及礦業開採技術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當地聚落的發展,對於當地生活空間形態的變化造成整體性的影響;
此外,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由於鐵路發展產生了變化;
而平溪線近年隨著媒體的渲染,其樸素懷舊的礦工鄉愁情結也逐漸被放大,這種被放大的鄉愁情結又反作用於電影,在影像上不斷出現,形成一個符號。
平溪線小火車經過隧道(圖片來自網絡)
平溪線沿線礦業遺產集中在沿線的菁桐及十分地區,主要包括地方產業特色的展示和休閒觀光服務兩個方面。
平溪線的煤礦遺產空間改造方式主要分為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由下而上的以鄉公所主導,運用公部門經費的地區營造(社區營造)方案;
一個是由礦權所有人獨立完成,私人出資完成的新平溪煤礦改造方案。
鐵道上仍能看到舊時煤礦的痕跡(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當下平溪線礦業遺產的保存情況由於其觀光效益的逐步增大,部分礦業遺產存在過度開發和價值流失的情況,但在政府的地區營造方案主導下,大體上確保了礦業遺產的產業流線、建築遺產、整體原始風貌及社會生活形態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
石底炭礦菁桐坑停車場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十分寮事務所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菁桐坑終點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四、改造
地區營造集中在菁桐地區,主要為環境、生活圈及公共設施的改造。
2000年,平溪鄉公所提出平溪鄉天燈煤礦產業文化振興計劃,該計劃主要是建立特色產業的地方歷史,提出將菁桐村礦業聚落朝向生態博物館方向發展。
布置得非常溫馨的菁桐火車站(圖片來自網絡)
此後,菁桐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產業規劃,包括:
平溪鄉煤礦紀念公園文化自然展示園區計劃:利用石底煤礦坑口腹地為基地,設置景觀公園,結合臨近的菁桐火車站、洗煤場展示當地特色等;
平溪/菁桐火車站及平溪/菁桐舊街公共環境改造之「美化公共環境計劃」,以提升公共空間環境;
菁桐舊街改造,包括地鋪更新、設置地標、歷史建築改造再利用等;
臺陽俱樂部及日式宿舍群整建維護,包括建築維護、俱樂部改造為非商業性地方文化中心、宿舍群提供當地文創產業進駐等;
平溪鄉礦業生活博物園區規劃;
菁桐礦業生態博物館的打造等。
菁桐煤礦生活館
資料來源:林鬱珊,臺灣平溪線旅遊區空間結構之分析,臺中教育大學,2012年
煤礦紀念公園
這一博物館由民間資本獨資完成,精彩程度雖不及政府出資興建的博物館,但館內集中展現了礦區的工具、文件,同時利用原有空間展示了礦工工作的狀態,同時還有模擬坑道展現礦工工作情形,較為全面地再現了新平溪煤礦在舊時的生產情況。
煤礦博物館
資料來源:林鬱珊,臺灣平溪線旅遊區空間結構之分析,臺中教育大學,2012年
五、新生
在礦業沒落之後,經過改造的平溪線,竟成為新興的旅遊熱線,這恐怕是多年前辛苦勞作的礦工始料未及的。
老式蒸汽火車的迷人風採,可供懷舊的時光,沿途的美麗風光,帶動很多愛情電影來此取景,使這條臺灣歷史最悠久、風景最美麗的客運支線,成為著名的「愛情列車」。
坐上老式火車,經過一站又一站,像在翻開一頁又一頁的青春紀念冊,實景與虛像交融,自然與人文交匯,美好與遺憾交織,難怪這裡的人氣越來越旺。
平溪天燈節(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由於經驗上的不足和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現今平溪線礦業遺產的保存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放飛寫有心願的天燈,對於當地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等,但在日漸成熟的保護體制、居民日漸明晰的保護態度和媒體的宣傳作用下,我們仍然可以報以積極的態度,展望平溪線沿線礦業遺產在未來的永續發展。
歷史值得被銘記,可以用影像,亦可以用遺蹟;但如何使歷史得以被銘記,「愛情列車」給文化保護者提供了良好的例證和借鑑。
《戀戀風塵》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楊尚霖.礦業遺址保存方法研究——以平溪線為例.臺灣大學城鄉研究所,2003.
林鬱珊.臺灣平溪線旅遊區空間結構之分析.臺中教育大學,2012.
黃琡雅.臺灣鐵道地方支線產業體驗模式之研究.東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2009.
林曉薇.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推展在臺灣的實踐與影響.臺灣建築學會會刊,2014.
陳墀吉,謝淑怡.平溪線鐵道旅遊動機、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2012.
臺灣文化主管部門https://www.boch.gov.tw/
臺灣鐵路管理部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6%BA%AA%E7%B7%9A
(審讀:叢綠 編輯:高汀楊)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一支聯合國內外多學科方向、較早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產學研團隊,研究方向與實踐領域包括:建築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安全監測、病症勘察、修復技術、傳統建築再創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