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
相關電影: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2005年)大稻埕位於臺北市西南部大同區北門附近,最早的店鋪興建於1851年,三間閩南式建築,是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此處而建。
1853年,艋舺發生漳泉移民之間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下郊的泉州同安和漳州人被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所驅趕,到大稻埕沿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
此後,在臺北艋舺和新莊一帶,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到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陸續建立起「漢人居住區」,使大稻埕從一開始,便呈現四方雜處、開放包容的特色。
1860年,淡水港開放外人通商,大稻埕也因此得以發展,取代艋舺成為淡水河流域甚至是北臺灣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中心。
1856年,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標誌著該區已經慢慢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圖為霞海城隍祭盛況後來,隨著鐵道陸運和基隆港海運的發展以及淡水河的日漸淤積,大稻埕漸漸失去原有的貿易重鎮地位。戰後初期,隨著西門町、站前地區成為臺北核心商圈,以及此後臺北東區的興盛,大稻埕逐漸沒落,只有迪化老街依然見證著這裡的昔日風華。
1973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計劃迪化街的改造,1977年出臺《變更迪化街寬度案》,計劃將迪化街原有的7.27公尺路寬變更為20公尺。這樣的做法對於街區的風貌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如將永樂市場改建為高層建築等。
1983年,臺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建議將迪化街兩側街廓劃為「特定專用區」,並於1985年提出相應的建築規範,這項提案可以看作是是迪化街早期的保護提案,但保護提案並沒有強效的執行要求。
大稻埕南街道路①大稻埕中主要的歷史建築分布於迪化街街區,為連續的西式牌樓麵店屋建築,建築多為兩到三層樓高,沿街為店面或是騎樓,內部為住家,建築多為日據時期建造。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大稻埕的街屋建築大量使用了紅磚拱圈和西洋古典式樣裝飾,並且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
大稻埕中的仿西洋街屋 電影《青梅竹馬》截圖日治時期迪化街永樂町②大稻埕迪化街得以更好保存的關鍵在於1988年,樂山基金會和空間專業者發起的「我愛迪化街」運動。該運動開展了史跡巡禮活動,同時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周的專題報導以喚醒居民的保存意識,成為大稻埕保護的先聲。
1992年,文物部門指定區域內77座建築物為歷史建築,進一步推進了迪化街街區保存的進程。
1994年,政府開始構建「記憶再現體制」,以通過此項計劃凸顯臺北都市的獨特性,臺北市政府以《都市再發展》策略代替古蹟保存,將大稻埕地區的規劃目標定位為改善公共設施與振奮舊市區經濟發展。
1920年代迪化街永樂町街屋③1995年,都市發展局在迪化街永樂市場設置工作室,積極與當地居民交換意見,使得當地居民能夠更加積極融入到歷史街區的保護中。
這一做法一方面促進了民間保護團體與專家的結合,對政策的影響力加大;另一方面,也與當地原地主的聯繫更加緊密,強調了居民生活狀態的保存。
同時,在街區歷史建築的保存上,雖然不去限制每棟建築保持原始生活狀態,提倡在保存街區風貌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空間使用方式,但又將迪化街街區與古蹟的保護態度相提並論,認為老屋為公共財產,一定程度限制所有權人肆意改造。
迪化街風貌(一)迪化街風貌(二)2000年公告實施《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都市計劃案》,同時制定《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容積轉移作業要求》,這一計劃案也是大稻埕能夠保存的主要政策④。
計劃案中規定了大稻埕歷史街區的核心區域(即「迪化街兩側街廓」),區域內建築的基本形態(四柱三間、西式牌樓面三層漏點屋),規範了區域內建築設計的標準。
此外,配合「容積轉移」政策,將區域內無法用完的容積率(大稻埕街區多為商業用地,容積率較高)等值移往其他基地 。
歷史建築再利用近年來,大稻埕歷史街區的發展重點由原本的建築修復轉向文化資產的再利用層面。民間層面,在大稻埕老街出現了較多的民宿、餐廳、咖啡店、文創商店、新型創意產業等進駐,這些店鋪的進駐帶動了區域內遊客量的小幅度提升。
政府方面,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年開始主導的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機制吸引了社區活動創作團體、展覽團體等的進駐,促進了街區內歷史建築的多元化利用。此外,街區內的文化活動如「年會大街」、「煙火晚會」等進一步提升了街區的整體活力。
年貨大街URS155—團圓大稻埕經過漫長的努力,在民間團體和政府機構的共同作用下,臺北大稻埕歷史街區得以煥發出其新的活力,同時也為歷史街區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可以嘗試的途徑。
寶藏巖聚落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30巷14弄2號
相關電影: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1996年)寶藏巖聚落以寶藏巖寺廟為名,位於臺北市汀州路三段新店溪旁,靠近自來水廠,是臺北的水源保護區。日據中期,日軍在此興建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和駐軍兵舍,戰後沿用為重要的軍事基地。
1949年以後,大量公教人員及其眷屬來到臺灣,由於空屋資源缺乏,部分民眾開始在寶藏巖地區建房。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臺北開始吸納城鄉移民入住,造成住宅嚴重不足,寶藏巖成為經濟弱勢群體暫居或居住的選擇。
隨著退役軍人和城鄉居民的進駐,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寶藏巖已經成為擁有約200多戶住家的聚落,聚落內多為就地取材的狹窄違章建築。
1933年的寶藏巖 ⑤寶藏巖聚落內多為戰後軍眷及城鄉移民搭建的違章建築,就單體建築而言,本身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較為一般,但由於聚落本身反映出臺北在社會變遷中的都市痕跡,整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寶藏巖聚落內建築 電影《醉生夢死》截圖1980年,為增加都市綠地空間,提升生活品質,寶藏巖正式由原先的軍事保護區被劃為公園用地。
1993年6月,臺北市政府公告將拆除公園用地內房舍,1994年6月拆除聚落內原有的64處軍方合法宿舍。
1997年強制拆遷康樂裡,引發臺灣第一個反迫遷運動,即「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又名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寶藏巖於同年暫緩拆遷工作。
在寶藏巖強拆工作暫緩的同時,臺大城鄉研究所提出了關於寶藏巖聚落居民安置的三個方案,分別為:
(1)「聚落/生態/藝文公園」,通過社會住宅安置居民(居民遷出);
(2)「聚落/藝文展演園區」,原地安置原有居民;
(3)「福利性公共住宅」,原地安置原有居民。
2001年,臺北市政府最終決定採用「聚落/藝文展演園區」的方案,保留區域內的原有居民,以公園聚落的形態保留寶藏巖聚落,並且在都市計劃變更後,將寶藏巖的主管機構由原先的公園路燈管理處改為文化局,以方便公園聚落的保護和再利用。
寶藏巖的再利用在寶藏巖聚落的保護工作中,1999年成立的文化局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寶藏巖聚落的定位由原先的違建建築聚落,轉變為見證臺灣戰後三十年臺北作為落腳城市的痕跡,同時通過在當地舉辦展演、推廣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寶藏巖聚落的社會關注度。文化局構想將寶藏巖規劃為藝術村,推進文化活動和文藝工作者的進入。
2003年《寶藏巖歷史聚落設置藝術村計劃》組織進行,「寶藏巖共生藝棧」構想初步形成,文化活動和國內外的藝術行動者開始逐步入住藝術村進行展演和創作。2004年5月寶藏巖聚落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活化形式進行聚落的保護利用。
對於寶藏巖聚落原有居民採取「以拆遷補償搬離再以租賃方式搬回」的方式進行安置,居民在聚落整修期間,搬進附近的暫時性中繼住宅,待整修結束後逐漸搬回原址。
藝術團體進駐方面,寶藏巖村內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同時也規劃了排練室、展覽室、戶外展演空間等,以方便藝術家的進駐。
舉辦畫展活動自2010年10月始,寶藏巖居民陸續遷回,「寶藏巖藝術村」正式運營。
寶藏巖聚落的保護是一種藝、居共構的活化方法,藝術村的概念實際上是聚落保存的一種手段,目的則是保證原住民人口的不流失。而在實踐過程中採用搬離再搬回的方式安置原住民的做法,雖然仍需要長遠的觀察,但就目前來看基本保持了原本「藝居共構」的概念。
參考資料:①臺灣記憶[EB/OL].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photo_detail.hpg&project_id=twpt&dtd_id=10&xml_id=0000362278&subject_name=%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7%BA%E7%81%A3%E5%9C%96%E5%83%8F%E5%AF%AB%E7%9C%9F
②臺灣記憶[EB/OL].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photo_detail.hpg&project_id=twpt&dtd_id=10&xml_id=0000391668&subject_name=%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7%BA%E7%81%A3%E5%9C%96%E5%83%8F%E5%AF%AB%E7%9C%9F
③臺灣記憶[EB/OL].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photo_detail.hpg&project_id=twpt&dtd_id=10&xml_id=0000362287&subject_name=%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7%BA%E7%81%A3%E5%9C%96%E5%83%8F%E5%AF%AB%E7%9C%9F
④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M]. 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5,214-227
⑤臺灣記憶,臺北市老照片[EB/OL].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taipei_detail.hpg&project_id=tpphoto&dtd_id=10&xml_id=0000358727&subject_name=%E5%8F%B0%E5%8C%97%E5%B8%82%E8%80%81%E7%85%A7%E7%89%87
本文轉自公眾號「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略有修改。(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