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走出國門已經不是稀罕之事,現在更多國產也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實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所特有的東西,這些東西在當地人看來非常的常見,並不會對此有任何驚訝之感,但是在外人或者外國人來看,卻是十分稀有而且難求一件的東西。很多文章也在寫日本有但是中國沒有的東西,其實很正常,日本畢竟是發達國家,經歷過了高速的發展期。在之前的文章,筆者也介紹了一些日本讓外國人震驚的事情,可是在日本人來看,實在是平常不過。現在生活在日本有很多華人留學生、工人、辦事員等各個社會階層,很多他們在中國使用習慣或者經常吃的食物卻在日本很難買到,究竟有些什麼呢?筆者就通過文章分享給大家。
中國的香菜
說起香菜,那可是配菜之王,具有獨特的香味,又增進食慾的功效,已經成為中國料理中必不可少之物。一碗雞蛋湯配上香菜後香味馬上就能出來,讓人愛不釋手;「孜然羊肉」撒上香菜,更是妙不可言;羊肉湯中加入香菜沫,真是美不勝收。還有很多人喜歡將香菜放入火鍋中煮熟,然後整隻吃下。但是也有很多中國人(多是女性)不喜歡香菜的味道,菜品中不會放入香菜。
但是在日本,中國的香菜難以尋覓。日語中香菜叫「パクチー」,也稱為コリアンダー(coriander)實則在日本也有種植,但是不是中國的香菜,而是另一個品種,味道和中國也是完全不同,並沒有國內的那種獨特的香氣,鼻子湊近聞也沒有太多的味道。吃起來的味道有些奇怪,是一種類似於「蟲子」的味道,日本有人將香菜用在甜品上,使用的場所也不盡相同。
日本的香菜大約是平安京時代(中國唐朝時期)傳入日本,當時日本將香菜稱為『古仁之(コニシ)』,當時日本天皇為了掩蓋生魚的味道而食用香菜,據記載還頒布了種植香菜的法令。但是因為當時中國香菜的味道十分強烈,很多日本人並不習慣,所以也沒有施行下去。
羊肉
把這個列出來可能各位讀者不信,但是筆者幾乎跑遍了周邊所有大大小小的超市,並沒有賣羊肉的,想涮羊肉火鍋的話,只能到「中國物產店」花高價購買從中國運來的冷凍羊肉。在頭條上也有一篇文章,專門寫為什麼日本人不吃羊肉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一下去查看。
其實也不能說全日本都不吃羊肉,在日本的北海道地區還是經常吃羊肉的,但是筆者暫時還沒有去過北海道只是聽出身於北海道的日本人說過,他們也吃羊肉串。因為羊肉具有理療體寒之功效,所以寒冷的地區會有食用。
日本的羊是從哪裡來的呢?據最早的記載,在日本的推古天皇7年(599年)時,從百濟地區弄來了2頭羊,之後一直到江戶末期都沒有對羊的記載了。有也是作為貢品,百濟地區上奉給日本的幾頭而已。接下來的記載就是1805年,日本正式進口了羊並且想要養殖,當時僱傭的是中國人來養羊,但是最後以失敗告終。具體的原因當時並沒有記載,推測是日本屬於高溼度的國家,比利於羊的繁殖。一直到近年,羊肉一直都沒有進入到日本普通人家的餐桌之上。
明治2年(1869年),日本從美國進口了一些產羊毛的羊,之後日本政府主導進口了多批實驗用的羊。明治8年(1875年),在日本的千葉縣設立了牧羊的牧場,屬於正式推廣養殖羊,但是當時的羊並不是用來食用的,而是用來產羊毛用的。但是眾多的羊無法忍受日本高溫高溼的氣候,羊的養殖也沒有推廣開來。日本之前也沒有養殖羊的技術和經驗,導致數量持續減少,在明治末年不得不終止了養羊的計劃。
明治8年(1875年),一位美國人帶了100頭羊到了北海道進行養殖試驗,因為當地人沒有食用羊肉的習慣,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大正7年(1918年),日本政府將羊作為了軍需物資,選定在北海道進行大範圍的養殖,稱為《綿羊百萬頭計劃》,將此作為國策施行。但是據說最終綿羊的數量也沒有達到百萬頭,到了昭和20年(1945年)也才18萬頭羊。
日本普通人對於羊肉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呢?這裡筆者打算引用日本文人直木三十五的話來說明,昭和10年(1935年)直木三十五和保田萬太郎等幾個好友在日本東京杉並區一家叫「成吉思汗」的中國料理店吃過羊肉,文章用「珍味」來形容。
現在日本人不吃羊肉之事,筆者也有和日本人討論過,據他們所講,不是不吃而是想不起來吃羊肉。每天豬肉、牛肉、雞肉都可以想起來,但是羊肉不在他們的食用範圍內。並且他們認為羊肉有一股羶味,吃起來不舒服,最主要的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能夠把羶味去掉。所以,吃羊肉的時候只能去專門的料理店,羊肉也沒有走進日本的千家萬戶。
電動車
在國內到處可見成排成排的電動車,電動車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的「國民出行工具」。價格低廉、隨騎隨用,一家沒有3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小康人家。而且用戶年齡段十分巨大,說句誇張的話,可謂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沒有騎過電動車的中國人,我想非常之少吧。國內售賣的種類也是各式各樣,有運貨實用性、酷炫裝B型、小巧可愛型等,滿足各類人的需求。
但是在日本街上,幾乎見不到有電動車的身影,即便是有,也是電動輔助型的自行車。筆者曾經在東京的街頭騎過這種所謂的電動輔助型自行車,在登下去時會有起步輔助,但是有速度限制,你想騎太快,不能的。
日本也有賣電動車的,但是為什麼沒有普及呢?這個跟日本的法律有關係。電動車在日本被認為和摩託車相等的一種交通工具,需要上牌、加入保險之後才能上路行駛。同時在日本騎電動車是需要駕照的,屬於普通的原付摩託車型的駕照,不然就是非法行駛。上路時需要帶上頭盔等防護工具,而且不能帶人,帶人的話需要超過600W的電動車。但是電動車是600W以下的車輛,所以不能帶人的。
除上述之外,電動車在日本需要交稅,一年2000日元(約120RMB)。日本的道路很多都是上坡和下坡十分耗電,普通充滿一次電可以跑100KM的話,在日本可能只能跑70%的路程甚至更短。和普通的單人摩託車需要同等的手續,同等的稅金,日本人當然會選擇摩託車了,畢竟加油只需要十分鐘,充電需要好幾個小時。而且日本給電動車充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樓層離停車的地方很遠,如果從樓上扔下來一根線充電的話,估計會被管理公司叫去談話。
早餐鋪的人情味
早上起床漱口之後,到門口吃一頓當地特色的早餐,一頓飽腹之後,上班的上班,出遊的出遊,這在中國是十分常見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北方和中原地區的冬天,早上穿著厚厚的棉襖出門,老遠就能看見冒著熱氣的早餐攤販在賣早餐。豆漿、油條、煎餅果子、熱乾麵、胡辣湯、豆腐腦各式各樣,讓人目不暇接。
但是在日本,看不到這樣的場景。日本雖然基礎設施十分完善,但是少了一份家鄉的味道,那是一種風土人情的味道。日本街道十分乾淨,乾淨到讓人不自覺的那好自己的垃圾放進包中;日本的便利店眾多,多到幾十米都有一個,產品也十分的豐富,吃的喝的都可以買到,但是多是一些三明治、麵包和冰冷冷的便當。即便是有店鋪,也多是提供如下圖一樣的早餐。
當然,也有日式的早餐。但是哪一個都不是路邊售賣,都是很精緻的西餐或者和式的店鋪。但是這些店鋪並不是專門的早餐店鋪,而是普通的餐廳,早上營業售賣早餐,中午有午餐。
結束語
或許這就是簡單但是有深深植根在記憶深處的鄉愁,是寄托在那一份簡單的煎餅果子上無法抹去的記憶。「老闆,一份胡辣湯,一份包子」的叫喊始終都是夢中才能夠看到的景象。夏天的風早早吹起,路邊攤大排檔,所有的酒都不如眼前的人。深情都需要久伴,但凡厚愛都需要多言,正是這樣每天的習以為常,才是真正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