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累,無處不在。活得輕鬆,是很多都在追求的事情。
生活裡,越懂得做這三件事的人,越活得輕鬆自在。
1
越懂拒絕的人,越活得不累。
陳果教授說過:你的善良,應該略帶一點鋒芒。
不管是與人為善,還是給人包容,前提都是不為難自己。
人要想發出光芒,必須先長出鋒芒。做一個有原則的壞人,遠比做一個無稜角的好人要輕鬆的多。
《人間失格》裡有這樣一句話: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懂得拒絕,人生才更輕鬆自在。
就像啟功先生那樣。
身為著名的書法家和國學大師,他每天都會接待很多人的拜訪。
有一次他身體不適,為了不被訪客打擾,於是在門口貼了一張紙條:「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
前去的訪客一看,立刻就明白了,會心一笑之後,自然都悄悄地離開了。
忍受被拒絕,是每個成年人都基本具備的心理素質。所以我們不必害怕拒絕別人。
就像三毛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因此,真不必害怕因為拒絕而被討厭,成年人早就對被拒絕有所有準備。也不必擔心會因此失去朋友,真朋友不會介意你正當理由的拒絕。不能包容你的朋友都是耍流氓,當然你也不必介意她的離開。
成熟的人生,都是靠拒絕一些事情得來的。
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發現:
「那些過度隨和,並且完全不懂拒絕的人,比那些性格強勢的人收入要低18%。毫無底線地接受或幫忙,並不會給他們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反之,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視。」
看清自我的需求和意願,果斷地對一些說不合理的要求「不」,你的人生才更輕鬆。
學會拒絕,遠比學會接受更重要。
放棄無底線的容忍,懂得拒絕,你才能從亂七八糟的生活裡找到頭緒,逐漸步入人生的正軌。
在一期節目中,討論要不要結婚儀式時,蔡康永語出驚人地說:「我自己可以有婚禮,但我不想參加別人的婚禮,自從沒有做一檔節目後,我就拒絕參加任何婚禮了。」
他解釋說,主持有一檔節目,每年都會接到上百個婚禮邀請,每次都被要求上臺發言。
而他每場講話都是複製前一場的內容,連自己都覺得虛偽、沒意思,這麼無聊的事情他再也不想單曲循環了,於是果斷拒絕參加任何人的婚禮。
通常內心成熟的人,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懂得拒絕別人。
別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相反那些懂得拒絕的人,才能讓別人看到你的原則和底線,也才能讓自己從人情世故中得到真正解脫。
曾經的美國第一夫人、甘迺迪總統妻子傑奎琳就懂得如何通過拒絕來不做自己不想幹的事,節省出更多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
傑奎琳很少參加社交活動,無論多具誘惑力的邀請,如果沒有意義,她都會拒絕參加。
就算參加社交活動,她也只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出席,比如知識論壇,慈善大會等。
省下來的時間她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研讀手稿、起草備忘錄,在中央公園慢跑,練習瑜伽,參加心理療法。
她之所以能一直依從內心,是因為她懂得通過拒絕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情,從不隨意討好這個世界,但卻懂得時時討好自己。
不成熟的人需要通過討好似的助人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但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通過適當的拒絕來實現自身價值。
因為不隨意討好,不胡亂遷就,他們往往能在不卑不亢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2
越不抱怨的人,生活越美好。
人生在世,不遂人願、不稱心的事,十有八九。面對不如意的事,有的人會選擇怨天尤人,有的人會選擇樂觀接受。
面對不如意的事,抱怨一兩次可以理解。但終日抱怨,除了讓別人討厭,讓自己徒增煩惱之外,什麼都得不到,還浪費時間。
人生過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態。遇事不抱怨,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生活中,遇到些糟心事時,有些人都特別愛抱怨。
或許是以為抱怨幾句沒什麼了不起,抱怨幾句換回心裡舒坦,也無傷大雅。
可是殊不知,生活是一面鏡子,當你對它齜牙咧嘴不滿意時,它也會對你眉頭緊鎖不樂意。
看過一個小故事。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外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原來,是這位太太自家的窗戶髒了。
那些只會抱怨的人,就像這位太太一樣,透過一扇帶有汙垢的窗去看周圍的人和事,看不到眼前的無限風光,這樣他們自然也就不會懂得去享受生活當中的美好。
抱怨太多,就是折磨自己。不抱怨,才能看得見身邊的美好,才能把日子過好。
在抱怨之前,先擦亮自家的窗戶,彈掉心靈上的灰塵,才能看見更多生活中的美好。
當你不停的在抱怨時,你的身邊就會被負能量圍繞,負能量越多,你就越想抱怨,如此惡性循環,你就很難看到生活的美好了。
但如果你面對生活萬般的不如意,還擁有樂觀的心態和換角度思考的智慧,那麼困難自能迎刃而解,煩惱也就煙消雲散。
當你停止抱怨時,你的生活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
馬雲曾分享成功的秘訣,就是四個字:永不抱怨。
「我發現那些總是樂觀的人,他們總是看到更光明的未來,他們甚至不會抱怨。因為當人們抱怨的時候,他們正在失去機會,並且被抱怨遮擋了思想。」
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其唉聲嘆氣個沒完,不如直面痛苦速戰速決。
有人說過:「成功的秘訣就是,把時間花在進步上,而不是抱怨上。」
少年天才的霍金卻患上危疾,未幾甚至完全癱瘓,連說話的功能也被徹底剝奪。
可他沒有抱怨,依舊努力生活、學習,因此這世上就有了千古傳誦的「科學巨人」。
才情橫溢的司馬遷卻遭受了宮刑,經歷著世上最殘酷的折磨。
可他也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反而更加努力地著書立說,於是就有了名留青史的《史記》。
不抱怨,生活自會回饋你最好的成全。
只有不抱怨的人,才能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推開層層阻礙,看到自己身上的光。
只有不抱怨的人生,才能為自己贏得更多成長的契機。
好的生活,從不在於抱怨,而在於改變。
泰尼,曾擔任過美國的財政部長,可謂是睿智女人的代表。
當選後,泰尼第一次去學院進行演講。泰尼走上講臺,掃了一眼觀眾,開口說道: 「我的母親是一個聾子,她沒有辦法說話,所以我無法知道我的父親是誰,更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
而我生平第一份工作,是在棉花地裡幫別人鋤地。」
演講準備結束時,泰尼說了一段話:「如果命運對你不公平,你可以想辦法改變,用自己的手把它扳平。,
光抱怨是沒有用的,改變自己的心態,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她演講完自己的經歷後,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抱怨,除了讓你的生活更難之外,沒有任何意義。有時間抱怨,不如想辦法改變,讓自己擺脫困境。
不抱怨,才能騰出內心的空間,去感受生活美好的那一面。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換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的一切,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是美好,處處皆風景。
3
越有清晰的邊界感的人,關係越和諧。
老話常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人生中的很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要有個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一個不錯的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離得太遠和走得太近都不合適,始終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這才是最好的相處模式。
如果想要一段關係能走得長遠,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保持界限感,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都是如此。
任何一種關係,如何走得太近,好到不分彼此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不和諧的一幕。
生活中,很多朋友曾好的和一個人似的,形影不離,不分你我,但後來關係卻僵到老死不相往來。
原因恰恰就是因為曾經關係太好了,太不分彼此了,沒有界限。
沒有界限,說話做事往往就會毫無顧忌,沒有分寸,那麼最後就很有可能會幹出越界、出格的事出來。
比如,自以為什麼話都可以講,什麼玩笑都可以開;比如,自以為彼此關係很好,朋友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未經對方同意就隨意拿取,完全不客氣...
這些沒有界限感的行為,最終會讓好的關係,走向陌生。
所有好的關係,往往都是自帶界限感的。
成熟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有清晰的邊界感。
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才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邊界感某種程度上等於安全感,因此一旦你的邊界清晰,你會發現一切關係都會健康起來。
親密關係中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
兩個人相愛並不意味著兩個人能互相融合,彼此既有共同區域,又有明確邊界,這樣的伴侶關係才能長久。
在一期綜藝節目中,謝楠被問到婚姻中自己和吳京做過哪些妥協。
她說其實兩個人根本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要給彼此留空間,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情。
親密關係與自我邊界並不衝突。
你有邊界,你愛的人也有邊界,他的想法和你同樣重要。
雙方都應該分清並適時調整自己的邊界,將真正的愛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和他人的成長。
邊界感,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
在人際交往中,有邊界感的人總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沒有邊界感的人往往讓人想要疏遠,有時候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而那些知深淺,懂進退,有邊界的人,人際關係往往很和諧。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往往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維護自己的邊界,不侵犯別人的邊界。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責任與權力範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守得住自己的界限,不逾越他人的界限。
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因自我或他人邊界感的缺失,而陷入壓力與焦慮之中。
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再親密的兩個人,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給對方留出空間的感情,往往會走得更加長久。
一份成熟的感情,是永遠懂得為對方「留白」。夫妻之間,留白是美好;朋友之間,留白是尊重。
懂得保持距離的人,才能在一段關係中深情又清醒;適當留白,才能讓這段感情長久。
保持合適的距離,明晰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係,活得輕鬆自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