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果殼童學館策劃的兒童鋼琴啟蒙專欄推出後,收穫了很多家長的關注:
想讓孩子彈鋼琴?這些事情先理清
「腦子一熱」就讓孩子學鋼琴,我看你是錢太多?
如何給孩子選鋼琴老師,這位鋼琴老師有話說!
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4篇,來講講大家最頭疼的「如何陪練「的問題,作者結合自己多年豐富的鋼琴教學和陪娃練琴經驗,詳細解答了家長關於陪練鋼琴的種種疑問:
不懂鋼琴,能陪練嗎?
陪練的目的是什麼?
陪練到底陪什麼?
孩子練琴,練的又是什麼?
🎹🎹🎹
器樂的學習和練習周期與學校的日常作業差別很大,後者每天都有老師監督反饋,而器樂作業則是一周給老師看一次,中間七天的練習都需要由學生自己或家長輔導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之間會發生許多摩擦,很容易會讓親子感情破裂,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放棄學琴的念頭。
常見的摩擦都有哪些呢?據我多年教學經驗和陪練經驗,總結起來,大概有這些:
孩子認錯了音,總是被爸媽糾正;
孩子練不熟,老停頓,彈不下去,爸媽總是講大道理:「繼續練啊!沒練熟你就不練啦?這樣不堅持怎麼行……」;
應付差事地練琴,練一遍就不想練了;
為爸爸媽媽練,爸媽不在就不練;
不想練琴,磨蹭到最後;
練得飛快,完成任務式地練琴;
每天練琴犯難,不肯練,把琴賣了,放棄學琴又不樂意;
某些地方總練不熟、不用心,想糊弄,家長著急,甚至開始打罵。
家長們常常會覺得很委屈——我是真心為你好,我付出這麼多是想幫你,為什麼最後會這樣呢?到底怎麼做才能皆大歡喜呢?
1
陪練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有些家長很疑惑,自己不會彈琴,可以做得了陪練嗎?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楚陪練到底陪的是什麼。
陪練的意義並不是幫孩子糾正幾個錯音、指法(那是老師的事情),而是通過陪伴給孩子「賦能」,賦予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賦予他們會管理、調整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
你可以把孩子練琴的過程,想像成孩子做飯的場景。想想看,如果孩子剛要把菜放進去,你就立刻制止「不對,應該先放那個!」;又或者孩子剛要放糖,你就又立刻指揮:「不對,應該放鹽,放糖怎麼會好吃呢!」 孩子必然會很有情緒,開始牴觸,又或者迫於壓力,家長說什麼就做什麼,不僅自信受挫,個性也被磨滅。
所以,家長陪孩子練琴時,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不是教練,不是老師,而是父母。什麼糾錯、手型、節奏,本來也不是父母的責任,更何況大部分父母也不專業,為什麼要去管專業範疇內的事情呢?
專業的事情就應該讓老師負責,遇到專業上的問題,儘量鼓勵孩子自己去跟老師溝通。
總之,練琴這件事上,父母更多是「助手」的角色,是「欣賞者」、「聆聽者」的角色,職責是給予親情的需要:愛、理解、信任和支持!
2 陪練,到底該陪什麼?
1、陪的是氛圍:學習的氛圍
曾經看過別人分享的一個練琴場景——「我在燈下練琴,媽媽在一旁織毛衣,偶爾我們眼光相遇時,彼此溫暖的微微一笑」。好溫馨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其實,大部分孩子需要父母陪,也就是希望父母能踏踏實實的坐在身邊,各做各的事也可以,這是一種親情需要,一種氛圍需要。
陪練鋼琴的時候,儘量不要走來走去,保持安靜的環境,可以坐在孩子身旁看書、畫畫,做一些靜的事情,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讓孩子感覺到,這個時段是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學習的。
2、適時有音樂的氛圍陪伴:聊音樂、參與音樂、玩音樂
在孩子停下的時候,不要催促,可以和他們聊一聊彈奏的音樂。比如:
——「你剛剛彈的是什麼曲子?挺好聽的」;
——「剛剛那一小句,讓我想到一個很美的畫面……讓我想到一隻頑皮的猴子,你呢?」
——「真好聽,你可以再彈一遍嗎?我想給你伴奏」;
......
和孩子一起想像,一起去感受音樂,會讓孩子體會到音樂的樂趣,也更加激發他們的興趣。還可以跟著在凳子上打節奏、跟著哼唱、編歌詞唱等等,錯了也沒事,不用在意形象,手舞足蹈也可以。
重要的是,我們真誠的參與了,孩子就會覺得音樂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可以和爸爸媽媽產生聯結的紐帶,會更願意去練琴。而當我們真的進入音樂,不去在意彈的對錯時,我們也會有新的體驗,會很愉快。
3、陪的是情緒
a.孩子的情緒從哪裡來?
練琴的過程中,一遇到困難,孩子就會有情緒,比如不想練了,叫著「不會」、哭泣…… 在這個時候,不要只看表面的現象,更重要的是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
比如,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是因為困了、累了,建議就不要練了,或者大概過一遍曲子就趕緊休息,因為這種情況下,繼續練下去效率也會很低;
比如,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情緒遷移到了練琴中?如果是這樣,可以暫停一下,和孩子聊一聊;
再比如,是不是確實遇到練不過去的地方,不知道怎麼解決。如果是這樣,就需要給予具體的支持。常見情況有:
練了很多遍也練不好,著急挫敗——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解決的方案,縮小關注的範圍,幫助孩子心理上減輕負擔。可以說:那我們試試今天只解決一小節,你看看這一小節你彈幾遍能行?快速練還是慢速練?
音不認識、節奏不會——專業的問題,儘量讓老師解決,引導孩子回憶老師是怎麼說的。可以說:我不是很確定,我猜是……你給老師發微信問一下吧!如果我們知道答案,儘量不要直接告知,教孩子你是怎麼知道答案的,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去思考。
b.家長的情緒從哪裡來?
孩子有情緒,家長也會有。當家長有情緒時,最好先離開琴邊,在鏡子裡看看自己的表情,冷靜一下,想想這個情緒是因為練琴的事,還是練琴以外的情緒遷移。如果是練琴以外,則需要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先聚焦到孩子的練琴上來。
通常來說,家長的情緒會來自這些地方:
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沒有達到,就很生氣。
這需要家長自己去調整了,孩子就是孩子,經驗和能力都在增長中,用成人的能力去衡量孩子,這是不公平的。允許他們出錯,誰都不能一步登天,人類就是在錯誤中學習的。
可能來自老師的壓力,比如孩子一周的任務快要完成不了。
如果老師的任務,孩子總是完成不了,不一定是孩子的問題,也有可能是老師沒有摸準孩子現有的能力和水平,作業的難度大了,量太多了。
任務完成不了,那就先暫時不完成了,把能完成的部分練到儘量完整、達到要求,也很重要。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簡化困難、減輕負擔,要教他們解決問題和應變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良性循環。
另一個角度看,完不成任務,或者沒做到要求也並不是壞事,而是老師了解孩子,和孩子溝通的好機會。千萬不要由著自己的心理需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讓孩子一定要在老師面前表現完美。當孩子在老師面前呈現出真實情況後,老師才能了解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到底在哪裡。
3 練琴,孩子練的又是什麼?
說完陪,那孩子練的又是什麼呢?
1、練的是習慣
習慣1 :每日練琴
從開始學琴起,就要養成每日練琴的習慣,練琴是個長期的事,沒有習慣的支持,不太可能堅持好。所以,每日練琴是不能動搖的事情。
習慣2 :練琴前後準備
練琴前準備好所有琴譜,把與練琴無關的事情先處理掉,比如,喝水、上廁所等。
練琴中不能做其他事情,練完琴才可以離開。練完以後要檢查是不是計劃今日練的曲目都練到了,收拾整理琴譜、琴凳。
這些點滴都在讓孩子明確這就是他自己的事情。
習慣3 :高效的練琴,從明確的目標開始
小孩子對於時間沒有概念,大一點的孩子用時間去限定他們,也容易會分散精力,不能明確目標,只顧著不停的看鐘了。
數練習的遍數,並從開始就以練習的品質為準,則更加實際一些。比如,建立音樂完整的概念。給孩子設置明確的目標「你可以一遍就彈完整嗎?速度可以慢,但是不能停頓的」。為了這完整的一遍,估計孩子得練上不少遍。
不過重要的是,完整的這個原則要家長去把握好,彈完一遍可以和孩子一同評價,「我覺得差一點就完整了,你覺得呢?」。
另外,在這個習慣培養過程中,家長們可以發散自己的思維,利用好孩子喜歡的故事、玩具等等,在建立音樂完整概念和鞏固練習中加入遊戲和故事的元素,去緩解這個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枯燥,這將會讓孩子眼睛亮起來。
2、練的是能力
對於一周作業的規劃能力—— 計劃性培養
當一周的作業布置下來以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練琴的計劃。比如,以上課那天倒推,前三天得練到什麼程度?後兩天得基本練熟了,上課前一天得全部過一遍……
每天每首作品的練習目標—— 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大體計劃列好以後,每天練習時,還需要設定當日的每一首的練習目標,也就是「這首曲子今天練到哪裡」。
每天練琴的計劃 —— 時間管理能力培養
每天什麼時間練琴,這是家長要和孩子一同商量擬定的。比如,每天放學回來,問孩子「今天你有哪些事要做?先後順序怎麼安排?」,讓孩子自己來定。如果有不合適的,可以在實踐之後再次商量調整。
總之,陪練,是以愛為基礎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始終做好孩子堅強的後盾,是陪練的根本。
以上的建議僅供參考,最後再提醒家長們:
1、「欲速則不達」,慢就是快!以愛和尊重為前提的陪伴,不會很快見到結果,但是家長和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輕鬆,越練越順暢。
2、沒有完美和絕對正確的教育方法,要相信自己,根據所看、所得,結合孩子實際的情況,靈活的採用、調整,一定會事半功倍!
▼
每日話題
你家娃學彈琴了嗎?
留言區聊聊吧!
- END -
作者丨石雨青,香港教育大學音樂教育碩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育指導師。一個8歲琴童的媽媽,一個有著13年教學經驗的鋼琴教師,5年運營管理經驗的鋼琴工作室創始人,專愛研究練琴過程中的那些事兒。
編輯丨章魚媽,一個2歲男孩的媽媽,樂於研究各種育兒產品,經營個人公號「躲起來發呆」。
鋼琴專欄
如何給孩子選鋼琴老師,這位鋼琴老師有話說!
「腦子一熱」就讓孩子學彈琴?大部分父母沒有準備好!
想讓孩子彈鋼琴?這些事情先理清!
孩子在興趣班上心態崩了,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
覺得有用,就點個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