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古時為「蠻荒」之地,明末清初戰爭頻繁,中國東南沿海避荒逃難之民,紛紛南逃來此屯荒、墾植,以圖昌興,故名「屯昌」。
海島上的先民首選沿海,後來的島民才向中部進發。解放前有一段時間屯昌成為瓊山、定安、澄邁的邊緣地帶,屬於管理的角落。1948年由澄邁縣的個別鄉鎮和瓊山縣的部分鄉鎮組成新民縣。解放前後屯昌建制分分合合或不斷更名,鄉鎮的名稱也變來變去,後來屯昌人處變不驚,見怪不怪了。屯昌人的口頭禪「Nang mi nan mi」(海南話,意為人家怎麼樣咱就怎麼樣),就表明這般的心態。
把農莊當成公園來經營
海南島的土地大致有這樣的特點:島四周靠近海邊的土地沙多泥少,島中部的土地泥多沙少。不論經歷過多少次建制變遷,屯昌人更多時候是在土地上做文章,來自海裡或海上的收穫幾乎與屯昌人無關。
屯昌的土地相對肥沃,氣候也相對涼爽,適宜於農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農業陷入困境時,屯昌人的日子相對好過。
說起屯昌的氣候和土壤特色,可以黎苗漢雜居區域南坤鎮為例。南坤有山地氣候的特徵,晝夜竟有明顯的溫差。南坤夏日的白天不太熱,空調和風扇都不怎麼使用。夜晚卻會涼得發冷,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得鼻炎。
從南坤鎮中學往西望去,隱約可見黎母山的山頂輪廓。南坤往黎母山延伸的大部分土地是紅黑土帶點沙,這種土地容易保水保肥,適宜於種植。南坤中學的好些老師在學校附近開荒種菜,蔬菜的長勢都不賴。坊間有人說,屯昌的土地最好,插根扁擔過幾年都能成林。
如今街上賣的珍珠奶茶裡的「珍珠」是貨真價實的澱粉,而這樣的澱粉大部分都是屯昌人種的木薯加工的。由此可見屯昌發展潛力非同小可。海屯高速已經建好了,短短幾年間屯昌人養的黑豬已經在海口大大小小菜市場裡的豬肉攤佔了很有利的位置,做成了一個可與文昌雞、瓊海鵝、加積鴨媲美的品牌,屯昌農民或許不是海南最勤勞的農民,但他們很精明。
屯昌人具有藝術細胞,他們意識到光是在土地上出力遠遠不夠,還得有詩與遠方,更需要強身健體,修身養性。
有一位網友說,勤勞的屯昌人很少會讓土地成片成片荒著,屋前屋後有限的空間裡都喜歡種上幾棵檳榔,屯昌人做的農莊最有層次感,從小丘到平地,一片荔枝、一片龍眼,接著是黃皮、菠蘿蜜,然後低洼地必有一個大魚塘,魚塘邊上通常是鴨寮,之後是雞棚,遠點的坡地是成片的橡膠林,身在土地上謀業的屯昌人有點像荷蘭人,總喜歡把農莊當成漂亮的公園來經營。
外來文化吹來濃濃文藝風
屯昌縣城位於屯昌的中部,縣城的人們文藝細胞要更活躍些。如果用航拍視角看屯昌業態布局,您會發現,在屯昌縣城周邊,不同方位的人們所思所想所好有些不同。有一部分人在寫詩歌或忙油畫,位於屯昌北部的新興鎮人在練武術。
屯昌建縣的歷史較短,是黎、苗、漢各民族聚居的地方。還有一部分居民是解放初期從全國各地而來的,他們建場墾荒、設廠創業。
曾經在屯昌工作和生活過的符浩勇和王輝俊有如此共識:30多年前,屯昌的文藝創作就已形成一定的小氣候,有幾個有利的因素:一方面當地文化部門要用文藝作品鼓動人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上級文化部門也給予屯昌傾斜和利好。而且,屯昌周邊駐屯好幾個部隊和國營農場,加上後來湧進了大批來自海口的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屯昌人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很快形成了較濃的文藝氛圍。當年經常有知青和軍人來往於屯昌,農墾、知青和軍旅帶來的文化對屯昌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很明顯的現象是,普通話在屯昌的通行比周邊市縣更順利。因普通話說得好,當地青年接受新鮮事物較快。
符浩勇還記得,1975年,《作品》的(後曾任廣東省作協常務副主席)編輯歐陽翎曾受派來屯昌選聘編輯,大同公社一位農民青年作者送來一部反映農村題材的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的初稿,很快被選進了《作品》編輯部跟班培訓學習,後來還留下成為了正式編輯,令當地文學青年十分豔羨。
王輝俊創作的兒歌被《廣州青少年報》《廣東兒童》等月刊採用,詩歌《椰子糖》還獲得了全國僑聯與《華聲報》共同舉辦的「月是故鄉明」徵文作品獎。那時候,能夠從邊陲海島赴京領獎,很有面子,讓人欽羨,對當地文藝青年起了激勵作用。
當年路過屯昌縣文化館的人,經常看見屯昌縣研璞軒美術學校有師生在畫畫,主要是練素描。後來得知,從1984年起,屯昌縣研璞軒美術學校已培養了4000多名農村學生,畢業生除少部分考上高等美術院校外,大部分被推薦到深圳、珠海、廣州等地的工藝廠、油畫廠、廣告公司工作。
2010年,屯昌縣投入了500多萬元油畫發展專項資金,改造油畫村,建成「油畫一條街」鋪面。
屯昌人練武看重武德
歷史上,屯昌這塊肥沃的土地曾被盜匪覬覦過,而且這些盜匪通常由北而入,處於屯昌北部的新興鎮成了扼守屯昌的「要塞」,有關武功的故事在此產生便不足為怪。
早在100多年前,屯昌新興鎮坡陳村就形成了男女老少習武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據許氏家譜記載,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大馬五形樁第一代宗師許樂華來到嶺前峒地區打工,被屯昌新興鎮坡陳村民許寶詩、許頌詩兄弟聘為駐村拳師,開始在坡陳村設館授徒。第二代傳承人許頌詩因遷居坡陳村不久,家族弱小,常受盜匪和歹人欺辱和侵擾。坡陳村村民敬佩宗師許樂華的武德武技,尊師為父,白天耕種,早晚苦練拳術,使五行樁逐步完善。
說屯昌是武術之鄉,似乎有些勉強,因為這一帶迷戀武術的人,多居住在新興鎮,更具體說是新興鎮的坡陳村,但在2013年11月,首屆海南省武術錦標賽在儋州舉行,作為曾經名揚海南島內的大馬五形樁傳人應邀參加,由第五代直系弟子許桓尚帶領8名村民,將大馬五形樁帶到了比賽場上,並且一舉獲得集體一等獎。為此坡陳村村民放鞭炮慶祝,擺起了流水席待客,因為這是村裡幾十年來最大的一件喜事。2015年,屯昌縣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坡陳村的武術讓「屯昌」的名字響噹噹,以點帶面,屯昌在全縣普及武術,號稱「武術之鄉」就不奇怪了。
近年來,「五形樁」傳人已在屯昌各地設立了40多個武館,收徒逾千人,還承辦過一些兒童夏令營。坡陳村經過完善和改造,建設成為海南坡陳民間武術傳承交流中心,新修建了武術館和武術廣場,保障武術文化的健康發展,吸引著不同年齡層次的群體來到坡陳村體驗武術的魅力。
屯昌人練武時將武德看得很重。「學武首先要學武德。」這是坡陳村人的共識,連小孩也從練武的第一天就銘記此訓。十歲的小周在小學讀書,談及練武的初衷,他說:「強身健體。練武不是為了打架。」有些大年紀的孩子有時候會隨手拍他的頭,他選擇躲開,而不是憤怒地反擊。「師父告訴我們要忍,否則別人會說我們練武的人沒德行。」小周的師父就是許恆尚,許恆尚如今也已經是村裡武術的掌門人。
這些年屯昌縣習武人口已達到6萬多人,佔全縣人口的20%以上,有2000多名武術骨幹常年分布在社區和農村服務群眾,武術,已日漸介入屯昌人的平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