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際網路的誘惑,如何幫助、引導青少年預防和戒除「網癮」(「網戀」),不斷加強他們抵禦「網誘」的能力,乃是社會(街道社區)、學校和家庭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培養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是社會各界的責職。對染上「網癮」的青少年,各有關方面都要予以關注、關愛,媒體要加大宣傳、教育、引導的力度,有條件的社區要經常(特別是寒、暑假裡)組織他們開展形式多樣、寓教於樂、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分散他們「網癮」念頭。
學校要盡心盡職地呵護他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經發現「苗頭」,要及時與家長溝通,積極配合家長做好學生的轉化工作,幫助青少年儘快走出「網癮」的誤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許多調查發現,「網癮」青少年的形成與家庭教育缺失、不當有很大的關係。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社會原因中,父母對孩子關心少,陪伴時間少,親子關係不佳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一些家長一方面過度寵愛,另一方面過於嚴厲,急功近利,只要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培養,以致孩子滋生孤獨、厭學、冷漠等問題。父母要積極營造和諧美滿平等的家庭氛圍,對網絡成癮的青少年應儘量減少責備,多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孩子共同制定上網的行為契約、計劃,形成良好的自律和監督氛圍,適時給予鼓勵和鞭策,這是有利於戒除「網癮」的好方法。
面對眾多的「網癮」(特別是「網戀」)青少年,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改變「家長式」的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一旦發現孩子患「網癮」,不要打罵、諷刺挖苦;也不必驚慌失措,一味認為孩子學壞了……家長平時要多關心、體貼孩子,注意觀察他們的「網癮」動態,把孩子當作知心朋友,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理疏導。與他們平等地交流、溝通,讓他們真正懂得「網癮」的弊端和危害,讓他們口服心服地自覺改掉「網癮」毛病,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到學習、工作中去,從思想上摒棄「網癮」。而千萬不要用粗暴、壓制的手段去「教育」孩子,否則十有八九會適得其反。
網絡是人們獲取、處理、傳遞和應用信息資源的重要手段,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種種便利和好處,提高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速度與質量。對孩子而言,網絡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學到許多在書本、課堂和學校內學不到的東西,使課堂得到延伸,發掘自身的長處和自己的興趣。因此,對於孩子上網,家長絕不能採取禁、堵的方式,相反,應該予以鼓勵和讚許。
但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各種暴力、兇殺、色情、欺詐等不良信息並存,不可避免地又會產生一些負面作用。同時,一些孩子自制能力差,常常會沉溺於網絡而不能自拔。因此,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上網的教育引導。
教育引導孩子上網,首先要注意內容有所選擇,監督孩子上健康有益的網站,不涉及不良信息。可以安裝「綠色寬帶」,保證網絡內容健康。同時還要注意時間應該適度,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呆在電腦前,孩子每次上網時間都要控制在一小時以內。
此外,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正人先要正己。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沉湎於網路遊戲、網絡聊天,甚至經常瀏覽不良網站,孩子必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樣學樣,一旦有機會便會效仿。
許多專業調查和實際情況表明,一些青少年過度迷戀、沉溺網絡世界,這和孩子們尚不成熟的「交友觀」發生偏差存在一定的聯繫。
迷戀網路遊戲是沉溺在網絡虛擬世界裡的一種典型,然而現在許多網路遊戲已不單單是個人的行為,去完成所謂各種任務的單機遊戲,而是三五好友或者網上同仁拼在一起在某個時刻共同去完成某個任務,這樣的任務大都是大開殺戒或者強佔地皮之類的血腥畫面和暴力動作,這對於孩子的身心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而且當一個孩子自我沉溺在網路遊戲的漩渦中,背後可能還有一群孩子在這個深不見底的虛擬漩渦中反覆盤旋。這些孩子可能在交友觀上發生偏差,誤認為和同伴們有著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努力,並不知道這是在做什麼,只是簡單地認為這樣在一起打打殺殺就是真正的友誼。我感到,那樣形式的友誼只會讓人誤入歧途。
家長在思考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戒除網癮的時候,不妨可以留意一下孩子周圍的同學和朋友都是怎麼樣子的,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幹預和教育,正確地引導孩子交友。成長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需要和有內涵、有修養的人交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絕非世俗功利的想法和做法。因為只有這樣,孩子自己才會發現差距,找到正確的動力,才會積極向上。交友觀的正確樹立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本文系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