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率10%變79% 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點石成金」

2020-08-27 浙報融媒體

2020年高考成績發布後,陳立群(左三)走村串寨送喜報。這個習慣他已堅持了四年。(臺江民中供圖)

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本科率10%變79%,陳立群在苗鄉立起一群「幼苗」——這位被當地孩子敬稱為「名校長爸爸」的時代楷模,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的報導。

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人們捨不得這位兢兢業業為苗鄉付出14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好校長。許多人給他發來信息,甚至寫信給他,表達內心的留戀和不舍。

臺江民中一位老師寫信給他:「聽說您要離開臺江的消息,整整有一個星期我都在失眠,可是後來慢慢想明白,您在這裡付出太多太多,您給這片土地帶來太多太多!我們不能那麼自私,一直『霸佔』著您。千言萬語,唯有感恩與銘記您的付出您的好。」

陳立群的內心,更加百感交集。「卸任校長,主要是組織考慮到我身體狀況不太好,雖然杭州選派的新校長即將上任,但我不會馬上離開。」陳立群說。

他已被聘任為臺江縣教育總顧問和臺江民中終身名譽校長,「下半年,我會留在臺江,確保把工作交接好。離開臺江後,或許我還會去貴州另外的貧困縣支教,現在一切還是未知數。」

是的,他捨不得這片曾灑下汗水與淚水的土地,這裡有唱不完的山高水長。那些渴求知識的苗家孩子的雙眸,令他終生難以忘懷。

4年前,從杭州名校學軍中學校長任上退休後,陳立群拒絕了民辦學校百萬年薪,主動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支教。

他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自費資助學生、獎勵教師30萬餘元。他愛生如子、不求回報,被學生親切稱為「名校長爸爸」。

4年前,臺江民中是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但剛剛過去的2020年高考,臺江民中1047名考生中,829人達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到79%。

4年支教,他幫助超過2200名貧困苗族孩子走出大山,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本科上線率從10%到79%,2200多名「寒門貴子」走出大山

2020年高考成績發布後,陳立群(左一)走村串寨送喜報。這個習慣他已堅持了四年。(臺江民中供圖)

在黔東南和臺江,提起陳立群校長,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這4年,曾經遠近聞名的「問題學校」臺江民中,高考成績「一年一個臺階」,共有超過2200名學生考上本科,走出貧瘠的大山。

這幾年,每次高考成績發布後,陳立群都會走村串寨送喜報,以這種形式激勵當地尊師重教。今年,他花了一天時間,去了排羊、老屯和施洞等鄉鎮送喜報。

在施洞鎮平兆村,學生潘吉金的父母出門打工了,只有他和80多歲的奶奶在家。儘管房屋很破舊,但奶奶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說這是他們家世世代代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潘吉金說:「多少年沒有看到奶奶臉上的笑容了,聽說有老師要來家訪送喜報,奶奶一大早就開始準備午餐了。」

幾個家庭走下來,家長們都說這是他們家出的第一個大學生,表示要把家裡的所有孩子送到學校去讀書。

「我在杭州學軍中學做校長時,一本上線率可以保持在97%左右,因而可以投入較大精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臺江是教育薄弱縣,最重要的是讓更多的普通百姓看到教育的力量,看到未來,看到希望。」陳立群說。

4年過去了,除了高考成績,陳立群感覺變化最大的,還有當地老百姓對教育的態度和精神狀態。

剛來臺江民中的時候,當地人似乎對這所學校不抱希望。學校連家長會都組織不起來,家長會上老師比家長還要多;老師出門不敢說自己是臺江民中的,計程車司機聽說去臺江民中甚至會拒載,還戲謔地反問:「你們學校一年能考上幾個大學生?」

高考時,校門口三三兩兩的沒有幾個家長等候,似乎很少有人關注高考。

這幾年來,高考當日來到校門口的家長人數越來越多。今年更是熙熙攘攘,不少家長平日裡都在外打工,因為子女參加高考而特地請假回來。此外,還有排放整齊的數十輛計程車,等著免費接送考生。

7月9號上午的英語聽力考試結束,陳立群來到校門口,家長紛紛過來和他握手,有的要和他合影,有的特地給他送上鮮花。他上車準備回住地,家長們還熱情地鼓起掌來。

「其實,我只是做了一些很平常的支教工作,而百姓報以滿腔的熱情。」陳立群說。

拒絕東部百萬年薪

2020年高考成績發布後,陳立群(右一)走村串寨送喜報。這個習慣他已堅持了四年。(臺江民中供圖)

1977年恢復高考時,陳立群已在農村擔任3年的生產隊會計。當時,連高中的課本都找不到了。

他認為學業多有荒廢,有點想放棄,被父親勸說:「這幾年你不讀書,人家也不讀書,就看高中時誰的基礎更紮實。」

父親的話讓陳立群重拾了信心,並且當年就被浙江師範大學數學系錄取了。

正是由於這些經歷,2001年,時任杭州長河高級中學校長的陳立群決定開辦浙江首個「宏志班」,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助,生源大部分來自農村貧困家庭。

「宏志班」十多年來所招收的12屆951名學生中,有不少是孤兒、單親或家有殘疾人。這些家境困難、品學兼優的孩子,大部分都考上了重點大學,有些還進入北大、清華,如今成為大學教授或商界精英。

「曾有人揣測我創辦『宏志班』的各種動機,坦白說,創班之舉是源於自己小時候艱難的求學之路,是由於看到了鄉下那些小時候玩伴的後代如今的艱難生存。」陳立群說。

他在《我的教育主張》一書中寫道:愛與責任是人類道德的基點,而教育就是給予學生不論長相、家境、智商等無差別的真愛。

2016年退休後,東部沿海多家民辦中學向他伸出橄欖枝,年薪都在百萬元以上。但他的想法是——給我100萬元,還不如看到一個貧困學生考上大學令我開心。

當年3月,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班學員的「牽線搭橋」下,陳立群來到貴州黔東南州各縣市義務做講座,被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的臺江縣盛情挽留,他決定擔任臺江民中校長。

「人生,有時只需要一個機會。一個人的成功,就是父母生予的先天潛能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旁人有指導與幫助的責任和義務。」陳立群說,「這是我選擇支教的基本信念之一。」

少喝一千斤米酒,多考一千名本科生

2016年8月15日,是陳立群來到臺江民中的第一天。晚自習,陳立群站在教學樓前,只聽到樓內一片嘈雜聲。一個個教室看過去,雖然都有教師坐在講臺上,但學生中聊天、吃東西、睡覺的都有。他特意數了一下,最多的班有37名學生趴在課桌上睡覺。

他好奇地問其中一位老師:「你也不管一下?」

「他們在討論問題啊。」老師輕鬆作答。

當時的臺江民中,一些老師遲到早退混日子,有的上了20分鐘課後就站在教室外抽菸,一問反而振振有詞:「這節課內容已經上完了。」學生上課睡覺,放學後就三五成群在縣城遊蕩,抽菸、早戀、打遊戲。

最令陳立群憤怒的是一次去高三年級聽課。一節數學課,講臺上的老師竟然沒有教案,上課跟著感覺走;還有一節語文課,老師應該講作文結尾,沒想到講了十幾分鐘,突然一拍腦袋說講錯了,自己講的是作文開頭。

「馬上要高考了,這簡直就是誤人子弟!」這兩名老師被陳立群堅決辭退了。

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支教校長,整頓教風竟毫不手軟,震動了整個臺江縣教育界。

陳立群對全校教師情況進行了一次摸排統計,結果大吃一驚:作為全縣唯一的公辦高中,臺江民中當時有178名專任教師,其中59名竟然是從縣內各鄉鎮初中遴選來的。他對縣教育部門領導說:「這不是飲鴆止渴嗎?再困難,臺江民中也不能從初中招老師,一個都不要!」

兩個月內,十幾項制度規定出臺,全校封閉式管理,早讀、晚自習挨個教室檢查、評比,嚴格教師出勤管理。一批批教師被送到杭州學習,校內開展師資培養工程,每個年級和教研組開展聽課、評課,並和黔東南州名校凱裡一中開展「同課異構」。

陳立群在臺江民中進行的「半軍事化管理」,一開始讓習慣了閒適的師生意見頗多,但後來,大家越來越習慣這種緊張的工作、學習節奏。

一位老師寫信給他:「您剛來的時候,我不大能適應,覺得很累,可是後來慢慢明白您比我們更累。每次早讀看到您早早來到學校的身影,我心裡差點想哭。回頭看這4年的收穫,勝過我之前那幾年的一無所獲。我非常抱歉在您剛來的時候,私下裡抱怨您的嚴厲。」

現在在學校,從領導到老師,經常有人對他說:「因為您的到來,我少喝了很多酒。」

有一次,陳立群和學校一位老師開玩笑說:「按照你的酒量,如果平均一天喝七兩米酒,4年時間,一共可以喝掉多少斤米酒?」旁邊有人拿出手機,很快算出來了:「哇,超過一千斤了!」

這位老師說:「我近幾年基本沒有喝酒啊!」陳立群說:「對,4年來,因為你少喝了一千斤米酒,和老師們一起,全身心投入到育人教書工作中,所以學校多考出了一千名本科生。」

大家都開心地笑了起來,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新學期開學有60多個學生沒有報到

在臺江縣民族中學,陳立群(中)與學生一起聽教師公開課。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2017年春節後開學,教務處統計學生報到的情況顯示,有60多個學生沒有報到。情急之下,陳立群連忙打電話向縣教育局局長匯報。

不料局長安慰他說:「這已經是近年來最好的情況了,通常年後都會有100人以上輟學。」

陳立群沒想到,這樣一個讓人心驚的數字,當地教育部門領導已司空見慣。他也實在沒有辦法淡然面對:我得去把他們勸回來,能拉住一個是一個。

有位高一女生,春節前班主任就反饋說這個孩子不想讀書了,怎麼也勸不好。陳立群了解到,這個女生父母雙亡,兩個哥哥都外出打工,還有一個妹妹,於是當場給她1000元生活費,並讓她用完就來找自己。後來,這個女生又找他拿了幾次錢。

沒想到,春節後,她的名字再次出現在輟學名單中。班主任說她是跟著表姐去東莞打工了。陳立群立即聯繫並打了2000元錢,讓她表姐僱輛車,送她到廣州坐高鐵回來,再派學校領導到高鐵站接。陳立群承諾:「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為止,所有的費用我都會想辦法,你只要靜下心來好好讀書。」

但是暑假後,這位學生還是沒有來上學。她還是去打工了,而且有了一起打工的男朋友。

「希望與失望,暫得與永失,欣喜地迎接與無奈地目送。在這個不斷撕扯的過程中,說實話,有時感覺很失敗。」陳立群說。

他曾收到一位學生的來信:「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創業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身家百億,開豪車,住別墅,熱衷於公益事業,把愛傳遞下去。下個學期我不讀書了,我想出去打拼。」班主任們反映,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有這種想法。

從此,他在教學樓前開闢「志向林」,鼓勵師生樹立遠大理想抱負,在大大小小的講話、班會上,他不斷告訴學生,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幫助臺江脫貧攻堅,但所有的支持與幫扶都是外在的,只有你學得的知識、增長的智慧是自己的。振興黔地苗疆,要靠一代代年輕人的真正覺醒。

「一次次的輟學勸回工作讓我明白,僅僅是生活上的貧窮,還是勸得回、幫得上的;而精神上的貧窮,幫起來要困難得多。」陳立群說。在貧困地區搞教育,困難在於孩子需要在得不到家庭教育高期望值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家庭從「文盲、半文盲家庭」到「知識家庭」開創性的過渡一代。

他說,教育脫貧攻堅,必須以扶教師的志、扶學生的志、扶家長的志為切入點。

在他的努力下,從2018年春節開始,大規模的輟學基本沒有了,反而有部分臺江籍的高中學生,陸陸續續地要求轉回來就讀。

支教分文不取還資助學生、獎勵教師30萬餘元

陳立群(中)在臺江縣南冬村進行家訪。新華社記者 張月琳 攝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似乎是臺江民中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剛到臺江民中的時候,陳立群讀到過一名男生的作文:「自從你去深圳後,鄰居都說我有了上頓沒下頓,家裡空蕩蕩的,冰箱裡飯菜都已發黴,死在碗櫃下面的老鼠還等人將它埋葬……一切都失去了秩序。你說年底回來,我說回來了就不要出去了,每個星期打電話怪想念的。」

全校3000餘名學生中,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學生有1200多人,許多都是留守兒童。陳立群曾要求在保持人與人之間不相互接觸、讓學生都閉上眼睛的情況下,採用舉手的方式統計,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學生超過了全校學生總數的10%。

陳立群要求,所有班主任仔細梳理本班孩子們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對於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的孩子,一定要保證每個人都能夠吃飽穿暖。

「我多麼希望自己化身為苗族神話傳說中的『蝴蝶媽媽』,去保護孩子的自信,守護孩子的生命。」他這樣說道。

陳立群身患多種疾病,但來到臺江後,他堅持家訪,深入180多個山區貧困家庭,將所有的愛傾注在這裡的苗族孩子身上。

今年6月25日,端午節,陳立群將學生和老師送給他的30多個粽子以及自己買來的一些蘋果和餅乾,分發給學校的孤兒。同時,他還給孩子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生活費,希望他們在佳節之際同樣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一一分發下來,第28份卻沒有發出去,原來是高三(5)班學生邰毅林。班主任說,因為連日暴雨,邰毅林家的房屋地基出現沉降現象,有垮塌的危險,他不得不請假,趕回去看看情況。此時,離高考僅剩12天了,但因為是孤兒,這些事情只能他自己來處理。

高考結束後,放心不下的陳立群專門來到邰毅林家家訪。他拿出1萬元給毅林,讓他用這些錢來修補沉降的地基,同時也希望毅林和兩個弟弟能繼續讀書,如果還有什麼實際困難,可以和他聯繫。

4年來,陳立群在貴州的支教不僅分文不取,反而少則三五百元、多則上萬元的自費資助貧困學生,獎勵教師30萬餘元。

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打動了很多人,一批批的支教教師從杭州、貴陽等地趕來他的身邊,像他一樣教書育人,56個貧困孩子也因此受到了資助。

雪片般的信箋是他支教生涯的最大「勳章」

陳立群(左一)在臺江縣民族中學早會上與學生交流。新華社記者 胡星 攝

這些年,陳立群校長辦公室的門縫裡,常常塞進學生寫的信,他們傾吐著青春的酸甜苦辣,家庭的五味雜陳,很多學生起筆抬頭便是:「親愛的校長爸爸……」

所有信陳立群都好好保存著,因為在他眼中,這些沉甸甸的信箋,是學生滿滿的信任和愛,是自己4年支教生涯的最大「勳章」。

一名學生甚至寫了一封題為《春風十裡不如你》的公開信,張貼在學校的公告欄裡:「生命中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著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最令他感動和欣慰的,是孩子們在精神方面的成長——他們變得更加自信了。以前,臺江的孩子只敢報考貴州省內的高校,現在,他們報考的學校遍布全國各地。

還有不少學生以「校長爸爸」為榜樣,決定今後回貧困地區工作。

一個貧困女學生因母親得了尿毒症,提出退學,陳立群去醫院探望,極力挽留她,臨走時留下1000元。

第二天,錢如數退回,並附信一封:

「我發自內心地感謝您的幫助,但也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雖然媽媽看病所需要的醫藥費是天文數字,我的生活可能因此更加拮据,學習之路更加艱難,但我始終明白人若不是到了絕境,絕不能靠別人來改變自己的現狀,而是要有所作為。」

這個女孩後來考上了貴州民族大學,她說,臺江孩子的英語普遍較弱,這在高考時很吃虧,自己的心願是畢業後回家鄉當一名英語老師。

2002年,陳立群提出「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在臺江民中,他把這句話鐫刻在學校文化牆上,將「愛與責任」定為辦學精神。

陳立群說,我們這代人,需要有高度的職業精神,勇於作出自我犧牲,用一代人的努力,換來後一代人的轉型。

「在大愛、真愛面前,也許一個人的力量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但那一份付出的愛不會因為只照亮了一個角落而渺小,只要能滋潤一棵心苗,就能在不遠的將來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令人欣喜的果實。」陳立群說。

(原標題《本科率10%變79% 「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編輯 梁亮)

相關焦點

  • 本科率10%變79%,「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臺江民中供圖)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李驚亞)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本科率10%變79%,陳立群在苗鄉立起一群「幼苗」——這位被當地孩子敬稱為「名校長爸爸」的時代楷模,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的報導。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 本科率10%變79%,是什麼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1047名考生中,829人達到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到79.2%。而僅在4年前,臺江民中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近4年來,學校共有超過2200名學生考上本科,走出了貧瘠的大山是什麼人讓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 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1047名考生中,829人達到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到79.2%。「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驚亞  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 「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1047名考生中,829人達到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到79.2%。而僅在4年前,臺江民中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4年前,從杭州名校學軍中學校長任上退休後,陳立群拒絕了民辦學校百萬年薪,主動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支教。他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自費資助學生、獎勵教師30萬餘元。他愛生如子、不求回報,被學生親切稱為「名校長爸爸」。4年前,臺江民中是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
  • 本科率10%變79%,他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1047名考生中,829人達到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到79.2%。而僅在4年前,臺江民中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近4年來,學校共有超過2200名學生考上本科,走出了貧瘠的大山。 是什麼人讓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 本科率10%變79% 他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4年前,從杭州名校學軍中學校長任上退休後,陳立群拒絕了民辦學校百萬年薪,主動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支教。他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自費資助學生、獎勵教師30萬餘元。他愛生如子、不求回報,被學生親切稱為「名校長爸爸」。4年前,臺江民中是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
  • 「名校長爸爸」貴州支教4年「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而僅在4年前,臺江民中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近4年來,學校共有超過2200名學生考上本科,走出了貧瘠的大山是什麼人讓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 本科率10%變79% 他讓一所差校發生巨變
    1047名考生中,829人達到本科線,其中270人上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到79.2%。而僅在4年前,臺江民中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差校」,問題學生多,高考本科上線率僅10%。近4年來,學校共有超過2200名學生考上本科,走出了貧瘠的大山。是什麼人讓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 陳立群:退休後拒絕百萬年薪,卻要去深山選擇當一名免費教師
    退休後獲得民辦中學的百萬年薪邀請,可是他不為所動,主動請纓從繁華舒適的家鄉杭州,去了偏遠貧困的黔東南,選擇支教,分文不取。支教期間,他讓本科率從僅有的10%上升到79%,四年間,讓2200多名學生走出大山,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孩子的命運,連帶著還有這些家庭的命運。他就是陳立群。
  • 陳立群:我為什麼放棄百萬年薪到貧困縣支教
    時間:2020/08/23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楊昌鼎 彭典)8月22日,又到了凱裡市老君寨村和雙江村一年一度發放獎學金的日子。2015年來,這兩個村的村民每年自發籌集資金,聯合獎勵成績出眾的學生,今年共發放獎學金120976元。
  • 「時代楷模陳立群工作室」在臨安揭牌,未來他想為家鄉教育事業做這些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 通訊員 江萍今天(9月10日)上午,臨安區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大會上,「時代楷模陳立群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將為臨安教育質量發展注入新思維,開創新境界。教師工作是辛苦的,教師工作也是快樂的……」會上陳立群校長做了情真意切的講話。陳立群曾赴黔東南貧困地區無償支教4年,幫助貴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本科率由10%提升到79%。他對教育事的滿懷熱情,對故鄉臨安抱有拳拳之心。
  • 名校退休校長,棄百萬年薪到山區支教,四年把本科率從5%提到100%
    2016年,臺江縣民族中學的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一年原杭州著名重點高中學軍中學原校長陳立群退休,他拒絕了某民辦中學兩百多萬年薪的聘書,選擇了到貧困山區支教。他來到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當上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民族中學的校長,這是一所高考成績在全州墊底的「差校」,他來這裡唯一的條件:解決吃住,分文不取。
  • 放棄百萬年薪遠赴貴州支教 陳立群:讓他們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是...
    都市快報 記者 殷軍領2016年,年近60歲的陳立群,從杭州學軍中學校長崗位上卸任。作為全國重點高中校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有民辦高中開出年薪百萬聘請他。但陳校長拒絕了,他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看不明白的決定——貴州黔東南臺江縣支教,擔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他開出的惟一條件是:解決吃住,分文不取。2019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他依然在那裡,是當地老百姓念茲在茲的「杭州來的陳校長」。
  • 他支教分文不取,還拿出20萬元設立獎教金!他當了70年的少先隊輔導員…你們的辛勤付出,我們都記得
    01 HAPPY TEACHER'S DAY 他從教近40年退休後拒絕多家民辦中學的高薪聘請來到距離家鄉1400公裡外的貴州貧困山區支教他就是支教老師陳立群他支教分文不取還拿出20萬元設立獎教金支教4年讓這所貧困山區的學校悄然蛻變2020年,全校1047名學生參加高考829人達到本科線本科率從4年前的10%提高到79%
  • 放棄200萬年薪,從杭州到貴州扶貧支教 教師節,致敬「時代楷模...
    2019年9月9日,在全國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貴州臺江民族中學支教校長陳立群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從中宣部副部長梁言順手中,陳立群接過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這是他40餘年來信仰堅定、潛心育人的榮譽。他為什麼而來?為了初心2016年,全國重點高中杭州學軍中學的校長陳立群馬上就要退休了。
  • 杭州名校校長退休後到貴州臺江支教,今年全校高考生全部上線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通訊員 趙波這幾天,63歲的杭州知名高中——學軍中學原校長、退休後到貴州臺江縣支教的陳立群奔走在當地各個寨子,給學生送去高考成績,「很多學生家的網絡信號不好,沒法及時查到成績,我去把喜訊告訴他們。」7月25日,貴州省高考成績放榜,黔東南州臺江縣民族中學1000多名考生全部上了分數線,寨子裡接連響起鞭炮聲。
  • 從浙江名校退休,他拒絕了200萬年薪,去貴州大山當支教校長
    3年前的夏天,剛剛退休的陳立群從杭州來到1400公裡外的貴州臺江民族中學,從一所「考不上一本的難度比考清華北大還要高」的浙江名校,到了一所曾經整年僅有1人考上一本的全州墊底差校。 3年時間,臺江民族中學實現了奇蹟般的逆襲。
  • 時代楷模陳立群工作室在我區成立
    10日上午,在我區慶祝教師節大會上,區委書記盧春強為「時代楷模陳立群工作室」揭牌。陳立群是全國名校長,退休後去貴州臺江縣無償支教,迅速讓臺江縣民族中學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去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