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名校退休,他拒絕了200萬年薪,去貴州大山當支教校長

2020-12-13 騰訊網

陳立群把兩位老師叫到辦公室,拍著桌子,「明天不用再上課了!」

一連停課兩位老師——雷厲風行的舉措震撼了整個黔東南州的教育界。

誰能想到,此舉竟是一位「支教校長」初來乍到時所為。

3年前的夏天,剛剛退休的陳立群從杭州來到1400公裡外的貴州臺江民族中學,從一所「考不上一本的難度比考清華北大還要高」的浙江名校,到了一所曾經整年僅有1人考上一本的全州墊底差校。

3年時間,臺江民族中學實現了奇蹟般的逆襲。

9月16日晚上9點多,剛剛從北京坐了近10小時高鐵趕回臺江的陳立群,沒回住處,直奔學校。

前一天,他是在北京上臺領獎的「時代楷模」;這一日,他回歸成那個放不下大山裡學生們的支教校長。

進山

從貴陽出發,穿過崇山峻岭,一路向東,3個多小時車程的終點處,是臺江縣。

這裡被稱為「天下苗族第一縣」,直到今天,大山深處的臺江,依然頂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縣城裡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臺江民族中學,在陳立群執掌之前,一直在黔東南州排名倒數。

3年前,被臺江縣教科局邀請來臺江民族中學,陳立群沒猶豫,就答應了。當時他剛從杭州學軍中學校長的職位上退下來,拖著大病初癒的身子,走進大山。

曾有多家民辦學校的負責人追到貴州,花200多萬元請他出任校長,陳立群拒絕了。他來當支教校長,分文不收。

也曾有從浙江到貴州採訪的記者,擔心這位名校長「晚節不保」,臨走時勸他,「您還是早點走,這裡沒有您的用武之地」。

實際上,陳立群不是沒有冒出過後悔的念頭——

食堂隊伍排到了門外,全校3000多人只有1口鍋燒飯,抬頭望食堂裡牽著的幾根電線,密密麻麻停滿蒼蠅;

更糟糕的是晚自習,教學樓巡一圈,鬧哄哄如同菜市場,學生在走廊亂竄,有老師在講臺上刷手機;

老師們在外都很少主動提起自己在民中教書,覺得沒面子,有的老師很少批改作業,有的乾脆連作業都不布置。

陳立群去教室聽課,高三的語文課上講如何寫作文結尾,板書卻寫著「開門見山」,直到10分鐘後,老師才意識到問題。數學老師在課堂上全無教案,講到哪兒是哪兒。他看不下去,要求停課,「這不是在誤人子弟嗎?」

他甚至碰見過2位老師上課時間站在教室外聊天,給出的解釋居然是,「今天的課已經上完了,剩下的時間學生自習」。

多年來,全縣前100名的學生,有條件的家庭都往凱裡或貴陽送;能留在臺江念高中的,最多也就十幾人。「低進低出。」副校長粟高勝說,他剛工作時就待在這所學校,「好的學生都流失了,留下來的基礎薄弱,很難考出好成績,更沒有人願意來。惡性循環!」

在2008年和2011年,臺江民中考上一本的學生都只有1人。

差距如鴻溝。

今年9月18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恰逢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萍帶著幾位特級教師來看望老校長。

外來的老師給學生們上了幾堂課,記者選了一堂高一英語課旁聽。老師全英文授課,臺下坐著民中中考成績最好的50多名學生。

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7、8位同學,包括英語科代表在內,極少有人開得了口,更別說回答正確。下課後,學生們面露難色,有人說「一頭霧水」。

然而,這已是在學校成績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年之後。

臺江民族中學。 張凌雲 攝

翻身

3年如同一場翻身仗。

飛速上升的高考成績張貼在民中辦公樓前紅色的宣傳欄裡——2017年高考,一本上線人數43人;今年,這個數字變成107,相對黔東南州44人的指標,完成率達到243.2%。成績最好的學生考取了南京大學。

今年,全縣前100名的初中畢業生,留在臺江讀高中的,多達95位。

陳立群心裡明白,直到他雷厲風行停課兩名教師之前,許多老師還在觀望。

亂糟糟的晚自習秩序,陳立群只用了兩晚,硬是糾了過來。縣教育局的領導來視察,感到詫異,「這麼多年頭疼的問題,你是怎麼剛來就解決了?」

他儘可能地推了縣裡的一切行政會議,專心撲在學校制度和教學質量上。

他創建「安靜學習環境月」,規定晚自習時一律不準討論,有問題下課後或者去答疑室問。校領導組成的值班小組挨個在班級間檢查、評分,每天的分數都被更新在宣傳欄上。

他下決心實行全寄宿制度,翻修改造了宿舍樓,宿舍從十幾人一間變成6人間,每棟宿舍樓都有一名老師陪寢,從此學校再也沒出現過學生翻牆逃課。

學校的食堂從1個變成3個,為了方便高三學生吃飯,還將學校綜合樓的地下室改造為食堂。沒多久,校門口一整條馬路的小吃攤消失了。

有時,他苛刻到幾乎不近人情。他要求每天下午2點所有老師準時上班。最初反對聲不斷,「家裡有小孩要接送,回家還要燒飯買菜,中午哪裡來得及?」可陳立群力排眾議,「這裡大多數孩子出了校門就沒人管,他們缺失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要擔負起來!」

「課堂比天大。」陳立群在老師面前反反覆覆說。

他有全校所有班級的課程表,時不時會拎著個小板凳,隨便走進一間教室坐下旁聽。許多老師私下議論,「怎麼這個校長,好像什麼課都能聽懂?」

教數學的莫昌劍直言,2017年調來民中時「壓力大」,每天得花上至少3、4小時備課。每次備課時,他都抱著「陳校長明天會來上我的課」的念頭,心裡那根弦從不敢鬆掉。陳立群得知後和他開玩笑:「只要你有這個惦念,那我確實不需要去旁聽你的課。」

老師們被要求每學期至少得聽25節課,每個月必須要和高三學生們一起參加月考。只要參加月考的老師就有50元,考得學科第一的老師額外獎勵200元。但若同年級同水平班級之間,一門學科兩班的平均分相差超過9分,就被認定為教學事故,不但要開診斷會,還要扣績效。

陳立群希望,即使將來有一天他離開民中,這個隊伍依然會有可持續的造血能力。

原本如一潭死水的臺江民中,不再平靜而渾濁。

喚醒

陳立群的另一面,是被學生們爭相呼喊的「校長爸爸」「校長爺爺」。

62歲的陳立群頭髮梳得齊整,身材筆挺,戴著眼鏡,說話慢條斯理,愛背黑色的雙肩包。

在副校長粟高勝的眼裡,陳校長是個「永不知疲倦的老頭」。早上7點不到,陳立群就出現在學校,到晚上9、10點才離開。

粟高勝以前晚自習時有空才來學校,沒空就不來。陳立群便用言語敲打,「學生看到我們辦公樓的燈是開的,心就安了」。

現在,每次和陳立群一起家訪完,粟高勝都特地把照片發在學校的工作群裡,「讓老師們看看,校長從沒停止過家訪」。

校長辦公室的門縫裡,經常有學生塞進來的信。他隨手整理辦公桌上的信,就有上百封。有學生給他寫匿名信,反映學校作弊風氣嚴重,食堂飯菜難吃;也有學生說「曾經抱怨規章制度嚴格,後來才懂得您的良苦用心」;還有學生調皮地在信裡給陳校長頒獎,「最敬業、最受學生歡迎獎」……

陳立群堅信,教育是一場喚醒與被喚醒的旅程。

他曾在杭州長河高級中學創立浙江省第一個宏志班。招收的第一個學生,是他上門去送錄取通知書的。假期裡,陳立群送學生回家,卻發現孩子的父母親都跑了,房子也塌了。學生泣不成聲時,陳立群告訴他,「宏志班永遠是你的家!」有幾個孤兒學生,他接來家中吃年夜飯,給他們包壓歲錢。

他在浙江帶出的951名宏志生,全部考上大學。

無論是當年的宏志班,還是現在這些大山裡的孩子,總讓他想起年少時的自己——

每周上學,他拎著鹹菜扛著米,要走足足30裡路;他曾經因為家境困窘不得不輟學,在家放了1年牛;1977年恢復高考,他一邊給學生上課一邊複習,考上大學。

「這裡有很多和我當初狀況差不多的學生。我能做到的,是至少在我手上,這些孩子不要被落下。」陳立群說,很多時候需要有人「拉這些孩子一把」。

傾聽

從北京領獎回來的第二天,陳立群又抽空去家訪。

3年間,他幾乎每隔2周就家訪一次,去過100多個貧困學生家庭,比許多土生土長的當地老師要多得多。

多數學生家在大山深處,車開過蜿蜒曲折的山路,近一點的也要半小時左右到達。最遠一次家訪,陳立群開了1個半小時車,再乘45分鐘柴油船,最後徒步半小時山路才到。

這次的家訪是去高三學生邰昌梅家。每周上學,邰昌梅都要和同村同學走上1小時山路,乘上去往縣城的車。

父親在邰昌梅小學時去世,母親外出打工,每個月給家裡寄來2000元,幾年才回來一趟。她有2個妹妹和1個弟弟,每周末放學,需要在縣城買菜回去燒給他們吃。

她覺得自己成績差,怕考不上大學,流著淚低頭小聲說:「我實在沒辦法把所有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裡的床是多年前母親用木板和鐵絲繞的,每到周末回家,她要跟弟弟妹妹擠在只有一床被子的床上。吊腳樓四面通風,冬天睡覺時只能多穿幾件衣服取暖。

家訪即將結束時,陳立群特意囑咐粟高勝,到冬天時記得提醒他給邰昌梅家送被子。

全校3000多個學生,其中1300多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陳立群時常與學生聊天,每當發現這是個連基本生活費都沒有保障的孩子,他就300、500元地給,還囑咐,「生活中有困難了,一定要告訴我!」

3年裡,他自掏腰包,額外投入了20多萬元,培養教師和資助學生。

陳立群一度嘗試學苗語,特地買了書,但無奈時間太少,只能作罷。多次家訪下來,他已能聽懂幾句簡單的苗語。

他還會去看看學生家裡的田,「要把重心放低,俯下身子去傾聽,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看」。

今年元旦一場大雪,學校顧慮安全原因沒有放假,學生們私下抱怨。陳立群主動走到操場上,拉著學生一起滑冰。學生在後來的信裡寫道:「我以後可能再也遇不到這樣的老朋友校長了。」

陳立群去學生家裡家訪。 張凌雲 攝

視野

「山的那邊是什麼?」陳立群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

「山的那邊還是山。」學生們齊聲。

陳立群曾在高三班級的願望牆上,看到一名學生寫下的高中3年目標——娶一個老婆回家。他把學生叫來詢問,學生坦言,這是最真實的想法。

他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有沒有站在學生的認知和視野上去考慮問題?

「經歷即人。」陳立群說,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們覺得校長大老遠跑過來,愛我,卻不理解我。」

他曾經深深為學生的英語水平發愁——高三一些班級的英語考試平均分只有17分。但在一次家訪中,和家長合影時,他發現和只會說苗語的對方誰也聽不懂誰,就突然理解了孩子們在英語學習上的困難。「他們起步晚,基礎弱,不可能有大城市孩子學英語的環境。他們只有慢慢來,急不了。」

他在學校推動藝術節,鼓勵學生們穿著民族服飾表演節目。學校主路新修的路燈杆上,也繪著苗族特色圖案。「我不希望家長們擔心,來了一個漢族的校長,會讓孩子們丟了自己民族的傳統。」

在他的鼓勵下,足球、籃球、書法篆刻、苗歌苗舞乃至滑板等社團活動日益豐富。2017年,民中的足球隊第一次打入了貴州省高中足球聯賽總決賽。

學業從來不是他唯一的追求。每天下午的第8節課,他要求高一、高二班級去操場跑步,高三學生則每天晨跑,這個規定一直嚴格執行至今。

在貴州省教育廳的支持下,他牽頭成立名校長領航工作室;他走遍黔東南州各個縣市及周外一些縣市,做了100多場校長巡迴報告演講;他號召學校老師和駐村幹部對接,在村寨裡形成「耕讀傳家」的觀念,讓大山裡的人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教育觀念和風氣因此被改變。短短3年裡,就連縣裡初中、小學的教學水平也逐步上升。進臺江民中的門檻變高了,分數線由2016年的260分上升到487分。

縣領導告訴他,以往村寨裡,鞭炮響起時,幾乎都是送人當兵,今年的鞭炮則有不少是為了考上大學而放。幾年前,高三年級開家長會,來的家長還不如老師多;而最近的家長會上,有家長專程從廣東趕回來。

如今,整個臺江縣幾乎無人不曉陳立群。在學校超市工作的浙江籍員工,一次打車回學校,司機聽說他是浙江來的,硬是不收錢,原來就是因為這一位浙江來的校長。

民中的學生正在做早操。 張凌雲 攝

光亮

2018年剛開學,陳立群收到了兩封信。

一封來自高三學生薑海霞。當時考上大學都難的她在信裡寫道,「如果我能考上大學,希望您來給我送喜報。」

一封來自姜海霞的奶奶張庭珍。她是村裡難得既認字又會說普通話的長輩,將全部期望寄托在孫女身上。「希望校長能在學校多關心指導。」陳立群一次家訪後,張庭珍把沒敢當面說的話寫在信裡。

今年夏天,姜海霞的高考成績超出一本線9分,考上了上海商學院的法學專業。陳立群兌現承諾,帶上幾名老師,帶著鞭炮、菜和肉,到姜海霞家裡送喜報。

姜海霞在填報志願時,執意要報考上海的學校,堅定要學法學專業。張庭珍說,孫女是這麼多年,整個村子裡考出去最遠的人。

臨走前,姜海霞告訴奶奶,之所以學法律,是因為她看到周圍有太多需要法律援助而走投無路的人。她希望畢業後能夠回到臺江,用所學知識幫助家鄉人。

這裡的孩子,其實對外面的世界特別嚮往。浙江大學支教老師給學生們放浙大的宣傳片,學生們很興奮,但一聽到分數線,集體沉默了。

「他們對走出去這件事,不夠自信。」陳立群說。

曾有考到浙江的學生給他寫信,「是您的到來,才讓我有了走出貴州的想法」。

高二學生楊桃告訴記者,她的目標是北大。她是這麼多年第一位留在民中讀書的中考狀元。

上高中前,她和學校前50名的同學一起被組織去北京遊學。那是她第一次到北京,此前,她最遠只去過父親打工的廣東。她記得北大西門外的遊客很多,他們只在門口照了相,沒能進去。「我現在的分數好像離北大還有一段距離。」

陳立群也有無奈。他知道,僅憑自己的力量,沒法改變所有山裡孩子的命運。他也清楚,他不可能一直留在民中做校長。

孫女今年5月剛出生,當上爺爺的陳立群至今還未親眼見過孫女。

陳立群離家前,對90多歲的老母親說過一句話,「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願」。

他常常覺得,堅持做教育的人,往往是「孤獨的理想主義者」。

他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寨子裡小學的照片,那是一次家訪路上拍下的。低矮的2層教學樓是用木板搭的,四面漏風;想要走進教室,得小心翼翼踏著木板。他說:「每次覺得動搖了,就看看這張照片,告訴自己不能停下來。」

採訪結束,離開臺江民中,晚自習時的教學樓燈火通明。從遠處看,那是山裡最亮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陳立群:退休後拒絕百萬年薪,卻要去深山選擇當一名免費教師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位名校校長。退休後獲得民辦中學的百萬年薪邀請,可是他不為所動,主動請纓從繁華舒適的家鄉杭州,去了偏遠貧困的黔東南,選擇支教,分文不取。支教期間,他讓本科率從僅有的10%上升到79%,四年間,讓2200多名學生走出大山,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孩子的命運,連帶著還有這些家庭的命運。他就是陳立群。
  • 放棄200萬年薪,從杭州到貴州扶貧支教 教師節,致敬「時代楷模...
    2019年9月9日,在全國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貴州臺江民族中學支教校長陳立群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很多的民辦學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有的甚至開出了年薪兩百萬的保證。可是,陳立群拒絕了。他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不解的選擇:一路向西,跨越1400公裡,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臺江縣,成為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唯一的高中,臺江民族中學的校長。
  • 杭州名校校長退休後到貴州臺江支教,今年全校高考生全部上線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通訊員 趙波這幾天,63歲的杭州知名高中——學軍中學原校長、退休後到貴州臺江縣支教的陳立群奔走在當地各個寨子,給學生送去高考成績,「很多學生家的網絡信號不好,沒法及時查到成績,我去把喜訊告訴他們。」7月25日,貴州省高考成績放榜,黔東南州臺江縣民族中學1000多名考生全部上了分數線,寨子裡接連響起鞭炮聲。
  • 名校退休校長,棄百萬年薪到山區支教,四年把本科率從5%提到100%
    但是名校高分多,一本率高,本科上線率高已經讓大家有些審美疲勞了,畢竟有好的生源,優秀的師資,一眾名校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才是新聞。這一年原杭州著名重點高中學軍中學原校長陳立群退休,他拒絕了某民辦中學兩百多萬年薪的聘書,選擇了到貧困山區支教。他來到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當上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民族中學的校長,這是一所高考成績在全州墊底的「差校」,他來這裡唯一的條件:解決吃住,分文不取。
  • 假如給我60萬年薪,我不會選擇去偏遠山區支教,因為我更看重這些
    一、年薪60萬到偏遠山區支教,到底值不值?對於年薪只有6萬的老師來說,這個60萬的年薪確實是一個天文數字,肯定會有非常多的老師會選擇去,但是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會爭著頭皮去,比如我就不會去。我有個親戚,資產上億元,每天也就是過著普通的生活,對他來說,錢就是一個數目而已,生活的品質,未必比那些錢少的好。而且每當生意不好的時候,都感覺他非常犯愁,愁得睡不著覺,用他的話說自己就是「錢的奴隸」。二、對於人來說,什麼最重要?
  • 「名校長爸爸」貴州支教4年「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卸任校長,主要是組織考慮到我身體狀況不太好,雖然杭州選派的新校長即將上任,但我不會馬上離開。」陳立群說。他已被聘任為臺江縣教育總顧問和臺江民中終身名譽校長,「下半年,我會留在臺江,確保把工作交接好。離開臺江後,或許我還會去貴州另外的貧困縣支教,現在一切還是未知數。」是的,他捨不得這片曾灑下汗水與淚水的土地,這裡有唱不完的山高水長。
  • 「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臺江民中供圖是什麼人讓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人們捨不得這位兢兢業業為苗鄉付出14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好校長。許多人給他發來信息,甚至寫信給他,表達內心的留戀和不舍。
  • 退休教師踏上支教路:只要膝蓋允許,就會一直走下去
    初中畢業後,因家境沒有好轉,周秀芳再次輟學,去寧波一個校長家裡當保姆。這位校長得知周秀芳喜愛讀書,便鼓勵她白天帶小孩、晚上看書。兩年的時間裡,周秀芳不僅讀完了校長家四個大書櫃裡的書,還自學了一遍師範學校的教材。「高爾基說他讀的是『社會大學』,那我念的就是『保姆大學』。」
  • 本科率10%變79% 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點石成金」
    這個習慣他已堅持了四年。(臺江民中供圖)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本科率10%變79%,陳立群在苗鄉立起一群「幼苗」——這位被當地孩子敬稱為「名校長爸爸」的時代楷模,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的報導。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 本科率10%變79%,「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臺江民中供圖)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李驚亞)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本科率10%變79%,陳立群在苗鄉立起一群「幼苗」——這位被當地孩子敬稱為「名校長爸爸」的時代楷模,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的報導。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 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
    近4年來,學校共有超過2200名學生考上本科,走出了貧瘠的大山  是什麼人讓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名校長爸爸」陳立群貴州支教4年讓一所「差校」發生「點石成金」之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驚亞  最近,63歲的陳立群即將卸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一職的消息,震動了大山深處的臺江縣。
  • 全因拒百萬聘書來支教的校長
    這其中,位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的臺江縣民族中學,卻成為貧困地區學校一顆閃耀的星。傲人的高考成績臺江縣民族中學今年的本科上線率為100%,早在四年前僅為5%。學校的高考成績一年比一年更好。本科上線率也逐年遞增。
  • 女版"徐本禹" 浙江女生徐佳怡自費支教
    浙江女生自費支教  為了貴州大山裡的孩子  徐佳怡就站在我的面前。很難想像,面前這麼一個柔弱的小女孩,會有這麼大勇氣跑去貴州大山裡支教。  徐佳怡今年21歲,杭州師範學院幼教專業畢業,支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了,然而她的支教卻完全是自費的。她說,至今還沒有向家人交待過她支教的事情,只是對父母說她在教書。
  • 名校退休校長,山區支教四年,本科率從5%提到100%,這才是教育家
    情況終於在2016年發生了變化,這一年,臺江縣民族中學迎來了新一任的校長——陳立群。陳立群校長原是杭州著名重點中學學軍中學的校長,這一年他退休了,拒絕了某民辦中學年薪200萬的聘書,選擇來到貴州山區這所中學支教,成為了這所遠近聞名「差校」的校長。這所學校有多差?高考成績全州墊底,二本上線率僅有百分之五。
  • 先拒馬雲邀請,又拒絕王健林800萬年薪,此人混得怎麼樣了?
    馬雲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曾三次蟬聯中國首富之位,如果可以得到馬雲的「青睞」,邀請你去他的公司工作,很多人應該非常願意吧?不過,有的人卻並不這麼想,比如17歲時考入麻省理工,碩士畢業時剛剛20歲,之後還曾在麥肯錫等許多頂尖機構歷練過的李穎。
  • 大山裡的支教老師:我願意一輩子「作秀」
    畢節市黔西縣,貴州西北部的大山裡,天亮得遲。清晨六點,楊明從教學樓一角的宿舍裡走出來,睡眼惺忪地走到公共衛生間去洗漱。昨晚,他又熬夜工作到了一點半,連軸轉了二十個小時。過往十餘年來,這樣的工作時間是常態。這是楊明來支教的第11年,他先後輾轉在六所學校教書。
  • 那個拒絕馬雲、馬化騰邀請,放棄300萬年薪的學霸,到底有多牛?
    如果這兩個人同時邀請你,想必不管是誰都不會拒絕吧?畢竟馬雲和馬化騰的公司待遇可是出了名的好,年薪幾十萬的在他們公司裡都只是一個普通崗位,甚至年薪百萬的也不在少數。可還就真有一個學霸拒絕了馬雲和馬化騰的邀請,這個人就是左鵬飛。01 拒絕馬雲、馬化騰,又放棄了300萬年薪的90後有多牛?
  • 揚州支教老師劉春陽:他將雲南孩子領出大山 又重返大涼山支教
    對於他們來說,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而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是從揚州前往雲南支教的作家劉春陽。支教期間結下緣分幫助少年實現夢想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劉春陽一直在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完小支教,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任教期間,他對每位學生都進行了家訪。
  • 浙江農林大學五百學子暑期支教三千留守兒童
    浙江農林大學五百學子暑期支教三千留守兒童 >   中新網杭州8月13日電(記者 柴燕菲 實習生 蒲曉旭 通訊員 陳勝偉)這個暑假,浙江農林大學500多名大學生,前往浙江、雲南、貴州、山西、河南等地支教,給3000多名留守兒童帶去了知識和快樂。
  • 放棄百萬年薪遠赴貴州支教 陳立群:讓他們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是...
    但陳校長拒絕了,他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看不明白的決定——貴州黔東南臺江縣支教,擔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他開出的惟一條件是:解決吃住,分文不取。2019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他依然在那裡,是當地老百姓念茲在茲的「杭州來的陳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