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心靈純潔美好,但是為什麼他們長大後發展的各有千秋?家庭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什麼影響?我們就討論一下: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曾說:「他們傷害了你,你的父親和母親,儘管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確實傷害了你。」
那麼這兩句話反映了哪些問題呢?
首先,解釋下原始家庭和再生家庭的概念:
原生家庭是指人們從小成長的家庭,即由父母照顧的家庭。
再生家庭是指我們建立的小家庭,包括我們的丈、或妻子和子女。
一個人的性格養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一個人的成長方式或多或少是童年的積累。慢慢地,你會發某些讓人反感的性格,但卻改變不了。這些特徵都是在原生家庭的成長中形成的,如果您不及時調整和改變,它們又會出現在您的孩子身上。。
例如,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母親的情緒控制力差並且容易發脾氣,那麼儘管孩子討厭母親的行為,但絕大多數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遺傳這種情緒和行為,並再次出現在在他的小家庭中,所以他的孩子將受到傷害,仇恨並再次延續下去……
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外公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在他的晚年,經常對母親發脾氣,而且我記得媽媽脾氣也不好,對我的表揚也很少。如果做得不好她發脾氣的,所以我戰戰兢兢地長大了,我也不敢告訴她任何事情。我擔心她會對我發脾氣。我很害怕她的眼睛,但我知道她非常愛我...眨眼間,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我的孩子,但是我沒想到我會完全繼承母親的情緒和脾氣,如果家人對我我稍微不滿意,我會發脾氣的。丈夫是一個非常寬容的人。他從不關心任何事情,直到我們有了孩子。每當我發脾氣時,他的眼睛都充滿恐懼。當時,我並沒有認真對待,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很少稱讚孩子。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甚至有自卑感。為了幫助我的孩子我學習心理學,我才發現我的問題有多嚴重,對我的孩子如此危害。
現在,我的這個朋友正在慢慢改變自己,她還發現孩子的信心正在慢慢恢復。我認為我朋友的事可以代表著很多人的現狀。
那麼為什麼古人說「三歲大看大,七歲看老」,因為在三歲時,孩子的性格基本上是定型了,而這種性格會伴隨孩子一生。孩子六歲時完成了自我識別,並認定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是「聰明」或「愚蠢」的。應該說,這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結果。如果您經常告訴您的孩子自己很棒,並且努力工作,那麼他將來會變得非常出色。如果您經常告訴您的孩子怎麼這麼笨還不努力,那麼將來他就真的會變得非常愚蠢而又不上進。這是為什麼?
在孩子三歲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因此,家庭環境是他們的成長環境,比較穩定。穩定的成長環境其實是父母彼此相愛,情緒穩定,家庭和諧,不容易罵孩子。不穩定的成長環境實際上是父母經常吵架,母親脾氣暴躁。父親則是喝酒後經常打人等等。孩子天生的外向和後天的成長環境將形成孩子的不同個性,個性是性格的基礎。
因此,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人格分類
以母親為例。如果母親不耐煩,脾氣暴躁,強勢,那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與母親發生衝突和矛盾。孩子會變得焦慮。具體表現為:安全感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
如果母親整天忙工作,缺乏耐心,缺乏與孩子的屬靈交流。孩子不會與母親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會形成疏遠的人格。表現為:孤獨,沒有親密。
如果母親慈祥,和氣,受人尊重和充滿愛心,她將與孩子形成非常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將有安全感,表現為:聽勸,與別人合作並且情緒穩定。
-人格表現-
個性焦慮的孩子在早晨母親送他並告別時就會哭鬧,並在母親離開後號啕大哭。媽媽在晚上才會來接他。他立即抓住媽媽,並害怕她會再次離開他。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猜他的媽媽一定對他脾氣暴躁,經常罵他,以至於不確定他的母親是否愛他,所以他擔心媽媽再也不想要他了。這是安全感差引起的焦慮。結婚後,你會加倍向伴侶求愛。如果是性格外向的人,在青春期,他們會結交一些朋友,在他們的身上尋找愛和認同感,並覺得朋友才是他們的親人。
個性疏遠的孩子早上媽媽將他送入幼兒園時不會哭,晚上媽媽來接他時也不會高興。他們都處於平靜狀態。因為媽媽平時不太在乎他,所以孩子也不太在媽媽。因此,他建立了自我保護機制,即使你不理我,我也將不理你。我不在乎你走還是回來。但是許多父母陪伴孩子很多時間。為什麼這種情況仍在發生?思考一下你是否尚未實現有效的陪伴。所謂的有效陪伴,不僅僅是和孩子呆在一個屋子裡。例如,經常跟孩子講故事,與孩子一起玩遊戲。不是你玩你的,而我只是玩手機。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當他的母親早上將他送入幼兒園時,會悲傷,捨不得分離。但是當老師告訴他:「寶貝,別難過,這裡有很多小朋友和老師,你會過得很開心,媽媽要去上班,晚上會來接你,你必須聽話。」等待母親離開後,過了一會兒,他將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並融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晚上,媽媽來接他。他會很高興,撲向母親,手牽手回家。這是健康的個性。
因此,過度焦慮是不健康的。適度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
說到這些,一定有很多朋友反思自己。我了解我的家庭環境和個性。我也理解為什麼我經常感到不安全,焦慮或麻木。要了解基本家庭的知識,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和原生家庭和解。
如果您是一個焦慮的人格,那麼您肯定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父親或母親。那為什麼父母脾氣不好呢?這必須追溯到父母的家庭以找到答案,這也與他的成長環境有關。知道這一點,還會懷疑嗎?不是他們不愛你,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你。同時,要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徵,必須防止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孩子。因為您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0-3歲的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傳授多少知識,而是您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自信,高價值感,穩定的自我評估系統和健康的人格有助於您的孩子成長。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以後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品格會影響甚至決定孩子的命運。
我們在原生家庭遭受的傷害將給我們帶來無法磨滅的痛苦,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面對這種影響並從中成長,那麼我們絕對可以成為好父母。
您必須相信自己,也必須相信孩子。
歡迎大家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