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數決定自己在全省的位次,也就決定了大概可以選擇的院校的層次。高考填報志願就是在自己所屬的這個層次中,選出最適合自己、性價比最高的專業和院校。接下來從地域、學校、專業三個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院校報考。
一、地域城市
大學回家的周期基本是半年一次,也就是每年的寒暑假。一方面,考慮到出行成本和時間(學生票坐火車半價,汽車票七五折)、南北方地域環境差異、各地生活習慣和飲食起居不同,以及對未來在哪個地區工作的考慮。離家近,來回也方便,不用再去適應當地的氣候、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就同一層次的學校來說,用人單位對本省的高校認可度是比較高的,我決定選擇省內的高校。
當然,我選擇省內高校很大的原因是:以我的分數,如果去那些一線城市的高校,只能上差一點的學校,不如在本省選擇好一點的學校。
在具體城市的選擇上:越大的城市,文化、經濟實力越豐厚,對於大三大四實習的同學來說更加便利。大學四年,不只是在學校內的生活,也是和城市的風土人情接觸。越是大城市,大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展覽、演唱會、文體活動的機會越多。小一點的城市好處是:比較適合靜下心來鑽研學問。
除了城市以外,也可以看一下高校具體的位置是在城市中心還是在郊區,這一點也不用很在意。畢竟,大城市的郊區也比小城市的市中心,離各種文體活動的舉辦地更近。
二、學校排名
其實學校排名是一個很有彈性的榜單,不同機構可以推出好多種不同的排名,所以沒有必要過於迷信學校排名。雖然如此,但是學校在大層級上的分類是可靠的,985、211、普通一本院校等等。對於在層級邊緣的考生,建議能去高一層級的學校就去高一層級的學校,畢竟這個時候會普遍還是看重學歷。
三、報考專業
在沒有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之前,我不知道我會學到什麼。畢竟,當時填報志願時,只能看到專業大綱介紹。我選擇專業考慮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就業前景和喜愛程度。
(一)就業前景
漢語言文學就業面很廣,每年報考人數多,就業需求也大。我不知道我將來會從事什麼職業,所以相比小語種等專業性比較強的專業,我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專業性弱一點、就業面廣一點的專業。
(二)喜愛程度
說實話,在沒有真正學到大學專業之前,是不了解這個專業的,只能從別人的口中知道這個專業大概的樣子。因此,很多學校在入學一年時間內,有轉去別的專業的機會。
如果自己有特別喜歡或者擅長的高中科目,可以考慮選擇和這個科目聯繫比較多的專業。這裡只能說聯繫比較多,因為大學階段的教學和研究方向和高中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學的專業只能看到高中科目的某些影子。拿漢語言文學舉個例子:漢語言文學是和高中的語文科目聯繫最大的專業,這個專業不像是高中語文要天天做閱讀理解、背字詞、寫命題作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主修的科目是: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等等,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大量地閱讀、提出問題並深入研究寫出自己的觀點。
如果沒有很喜歡的科目,那可以用排除法選擇。比如我當時不想學數學、接受不了大量的英語學習。所以除去不喜歡的科目以後,我第一志願選擇了漢語言文學。
四、小問題
1.地域、專業排名、學校排名哪個更重要?
我覺得都蠻重要的,有一種魚和熊掌的感覺,不可兼得。就看自己心裡更喜歡好的城市,還是喜歡的專業,還是喜歡的院校。在我心裡這三個的排名依次是:地域、院校排名、專業排名。
2.雞頭鳳尾的問題。
大學依然是一個比較看重成績的地方,只不過評比方式比高中階段更為多樣,有一些綜合素質分也會加在成績裡面。當然,學習成績還是佔很大比例。
做雞頭的好處:評優、評先、入黨等會被優先考慮。
做鳳尾的好處:學歷好看,接觸的人、資源層次更高。
五、談一點自己在大學就讀漢語言文學的感受
1.人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層次的認知,我在選擇這個專業之前,對未來是比較迷茫的。
但是在讀了這個專業之後,大學期間接觸的東西慢慢變多,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也更加清晰。應該是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起碼我是不討厭這個專業的,在慢慢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專業。我周圍有一些人,一開始是被迫選擇所讀的那個專業,他們有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喜歡上了那個專業。也有一些人,在讀這個專業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這個專業,這種可以考慮大一下學期轉到別的專業去,但轉專業的前提是你要把現在所學的專業學好。
2.入學的成績沒有那麼重要,無論你是高分進這個專業,還是低分進這個專業。入學以後的成績排名,完全看在大學裡的努力,和你是否是高分進入這個學校有關係,但並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無論是以怎樣的成績進入到高校的專業裡面去,到大學了就開始了一個新階段,每一個人幾乎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努力學習就可以了!
最後,祝大家都能被理想的院校錄取,大學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