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麗君
今日,一則表示"12306數據疑似洩漏」的消息在網絡熱傳,據網絡信息顯示,從2016年到2018年3月的近三千萬條用戶信息被以10個比特幣的價格在暗網售賣,信息內容包括用戶密碼,支付信息及密碼保護答案等。6月13日晚上22點54分,中國鐵路總公司通過其官方微博"闢謠"稱:經核查,該網站未發生用戶信息洩漏,網傳信息與鐵路12306網站無關。(6月14日 新京報)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家庭上網等信息化計劃深入推廣,「網際網路+」「大數據」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線上社交和商業平臺無限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距離,放大了日常活動軌跡,在促進互聯互通的同時也埋下「隱私洩露」的隱患。如今,信息安全已經成為社會安全和社會秩序的新領域,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
民眾個人信息安全也隨著信息化的多樣發展變的不安分起來,自2011年以來,就不斷發生購物網站用戶帳號被盜、餘額被竊的事件。尤其是今年3月,一家名為「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企業,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獲取了美國社交媒體「臉書」多達5000萬用戶的信息,這場醜聞引起的轟動效應,令人震驚。如何賦予經營者及消費者充分的隱私信息安全,一時引發世人關注。
筆者認為雖然一些先進的技術正在不斷地保障著信息安全,諸如電子籤名、防病毒、反黑客、防垃圾郵件、公共安全平臺等措施,為我們實施信息安全戰略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然而,風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不但是技術上的風險,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制度上的風險。
再回到讓我們虛驚一場的「12306」事件本身,這次能躺槍也是源自「12306」功能和業務的逐漸成熟,和「12306」與日俱增的用戶數量,才能被有「心」之人開了「冷槍」。此次「12306」事件讓我們慶幸的是只是虛驚一場,但"12306數據疑似洩漏」的假消息足夠引起鐵路部門的警覺。
如果說,高鐵技術的更新迭代、優質的乘車體驗是鐵路部門的「硬服務」的話,那「12306信息安全」可謂是鐵路部門提供給乘客的「軟服務」之一,這項「軟服務」看不見、摸不著,卻事關鐵路部門公信力和乘客隱私保護,甚至是「生命」。在「大數據」引領的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安全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