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後文簡稱"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並稱霸石油產業,洛克菲勒完成了"掃蕩"行動,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石油產業,被稱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美國財富和權力"的同義詞。
洛克菲勒是地球上第一個億萬富翁,1910年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十億富翁,他財產在今天約值2000億美元,遠超當今任何富豪。
然而,洛克菲勒也是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一個家庭中,憑藉著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才逆襲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偉大事業。更為稱奇的是,如此"空前絕後"的財富,經歷6代人,不但沒有引發任何爭產風波,更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如今洛克菲勒家族仍是美國富豪的典範。
這都依賴於洛克菲勒為後代們留下的最大遺產,不是財富,而是財富觀,是獲得財富的方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洛克菲勒在兒子小的時候就隱瞞自己是石油巨富的身份,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別伸手要錢,想花錢自己掙。
他還通過寫信方式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孩子樂觀,自信,勇敢堅強,獨立思考,忍受苦難,寵辱不驚等優良的品質。閱人無數的洛克菲勒知道,朋友的思想和觀念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於是他在信中告訴自己的孩子,有兩種人不能交,而有一種人值得交。洛克菲勒的信中是這樣寫的,我截取部分內容展示給大家:
親愛的約翰:從我年輕的時候開始,我就拒絕同兩種人交往。第一種人是那些完全投降、安於現狀的人。他們深信自己條件不足,認為創造成就只是幸運兒的專利,他們沒有這個福氣。這種人願守著一個很有保障卻很平凡的職位,年復一年渾渾噩噩。他們也知道自己需要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這樣才能繼續發展與成長,但就因為有無數的阻力,使他們深信自己不適合做大事。第二種人是不能將挑戰進行到底的人。他們曾經非常嚮往成就大事,也曾替自己的工作大做準備,制定計劃。但是過去幾十年或十幾年後,隨著工作阻力的慢慢增加,為更上層樓需要艱苦努力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這樣下去實在不值得,因而放棄努力,變得自暴自棄。這兩種人身上有著共同的思想毒素,極易感染他人的思想毒素,那就是消極。我喜歡同那些永遠也不屈服的人做朋友。有個聰明人說得好:我要挑戰令人厭惡的逆境,因為智者告訴我,那是通往成功最明智的方向。只是這種人少之又少。這種人絕不讓悲觀來左右一切,絕不屈從各種阻力,更不相信自己只能渾渾噩噩虛度一生。他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獲得成就。這種人都很樂觀,因為他們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願。這種人很容易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能真正的享受人生,也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貴與價值。他們都盼望每一個新的日子,以及跟別人之間的新接觸,因為他們把這些看成是豐富人生的歷練,因此熱烈地接受。
讀了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的這一封信之後,我深受啟發,年輕的時候不要交兩種朋友:完全投降、安於現狀的人,以及不能將挑戰進行到底的人,而要多交那些永遠也不屈服的朋友。
朋友,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但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我們在交朋友時不注意選擇甄別,盲目追求更大的交際圈,有可能給自身發展帶來極大隱患。我們要牢記"石油大王"的交友觀,這是他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重視我們的交友環境。就像食物供應身體一樣,精神活動也會滋潤你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不要讓那些扯你後腿的人使你萎靡不振。讓環境幫助你成功的方法是:多接近積極成功的人,少同消極的人來往。
一直以來,富豪的經歷都是有些神秘色彩的。想要了解他們,在沒有親身接觸的機會的時候,大概就剩下看看他們的傳記與書信了。
後人將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整理成了一本書籍——《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一度被稱為"影響世界的珍貴家書"。洛克菲勒這些信件的價值,正如艾倫格林斯潘所說:"比洛克菲勒家族富可敵國的全部財富還要寶貴。"
在這裡面,洛克菲勒不僅告訴後代獲得財富的途徑,而且還從自己白手起家的經歷出發,將人生的感悟為孩子們娓娓道來,在學識、品格、社交、事業、生活等諸多方面,都為他們提出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忠告。
重要的是,《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裡面不是空洞乏味的教條雞湯,而是傳遞的巨富的視野和行動指南,洛克菲勒不僅僅傳授兒子商業的世界裡取得成功的奧秘,更教導兒子如何為人處世。
如果你也想找一份家書教導自己的孩子,你也想吸取成功人的經驗,這一本洛克菲勒的家書可以說是一個不二的選擇,從中汲取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用來傳授給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也能夠更好地為人處世,更好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立足。
這本書是幫助孩子走向成功、開啟財富大門的金鑰匙。同時,也是一本培養傑出企業家、社會精英的經典之作。給孩子看,能夠藉助歷史上最有錢的人的理念來教育孩子,讓他超過同齡人。給自己看,我們能夠窺探出洛克菲勒家族財富的秘密,讓自己變得更有錢。
無論你是投資自己,還是教育孩子,這本家書都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