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繁衍的需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精神寄託。由於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歷史淵源,「養兒防老」是國人的基本信條,古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出了生育對國人的重要程度。
由於「無後」為「不孝」之首,因此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如同一把枷鎖禁錮著人的思想,於是就有了「生個兒子一喜,生個姑娘揪著嘴」。
嬰兒降生謂之「添喜」,初產為男孩,稱為「大喜」,生女孩謂之「小喜」或「也喜」。
孩子出世,女婿要提紅蛋給嶽母娘報喜,四鄰前來賀喜要喝糖水,三天後要用艾蒿煮水為嬰兒洗澡,謂之「洗三」。
姑娘生產後,娘家要為新生兒抬「粥米盒子」,時間為三天、六天、九天,舊時如果生個女兒,一般是三天,草草了事;如若是男丁,那當然是九天,時間愈長,準備就愈充分,這稱為做「三朝」、「六朝」、「九朝」。
抬「粥米盒子」是有講究的,不是任意送禮物,盒子中一般盛豬蹄、油麵、油炸饊子、雞蛋、紅糖,還有小孩子穿的衣帽鞋襪等。
小孩生下來,還有各種民俗。初生兒不哭,民俗以門扇派用場。清同治年間湖北《江夏縣誌》說:「兒生有不啼者,俗呼『悶臍生」,或頻開闔門扇兒即啼也。」反覆開關門扇,希望引出嬰啼聲。
嬰兒出生後,有很多講究
清代康熙年間《隰州志》說初生子,禁生人入室,插稻,男二這是鄉鎮人家在門上做標誌的風俗。
《禮記·內則》說:「生子,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蛻於門右。」
鄭玄註:「設弧、設蛻,表男女也。弧者,示有事於武也。蛻者,事人之佩巾也。」
設弧象徵陽剛,設蛻象徵陰柔,與生子弄璋、生女弄瓦異曲同工。當嬰兒初生之時,門前懸弧懸蛻,作為性別標誌。《孔府內宅軼事》裡講生男兒,也是「門上掛上了弓箭」。
山西定襄縣風俗,門口掛帶根的秀谷和紅布之外,生男孩要配以弓箭和大蒜,生女孩則掛蒜不掛弓箭山西運城一帶,生產的當天,門上貼長二寸、寬一寸的紅紙表示添了男孩,若生女孩,紅紙要剪成石榴狀。
在晉西北,生子門上貼一對剪紙紅葫蘆,生女貼一對剪紙紅梅花。1982年印《西藏風土誌》載,生孩子人家門口堆上一堆小石子,「要是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堊小石子;要是生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
這類門標的用途,首先是報喜,如陝西《洛川縣誌》所說「生子,懸紅布於門上,示喜也」;其次,門前懸掛物用來表示避禍驅邪,以免嬰兒生病夭折;再次,坐月子期間忌外人闖入產婦房內,門前掛出標誌,如1933年《海南島志》所言,「用青樹葉懸門上,曰『打青』,拒絕外人來往」。
忌日
古代誕生習俗中有一條劣俗,忌五月初五生子。
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田文生於此日,其父田嬰意欲遺棄嬰兒。
田文被母親偷偷養大,第一次見父親,田嬰大怒。田文問父親為何「不舉五月子」,田嬰說:「五月子者,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田文聽後說:「人生受命於天豈受命於戶?若受命於戶,何不高其戶,誰能至其戶!」田文講,人的命運怎麼會同門戶相關?再者,若真是孩子長到同屋門一樣高時會方父母,那麼,把門修得高高的,孩子又怎能身高過門?司馬遷《史記》記載了這段故事。
關於五月初五的這種謬說自古廣為流傳。晉代葛洪《西京雜記》記錄俗諺:「舉五月子,長至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
漢成帝時把持朝政的大將軍王鳳,五月五日生,其父不想養育他,叔父以孟嘗君的例子,勸說王鳳的父親:「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
南朝《殷芸小說》記類似故事:
胡廣本姓黃,以五月五日生,俗謂惡月,父母惡之,藏之葫蘆,棄之河流岸側。居人收養之。及長,有盛名,父母欲取之,廣以為背其所生則害義,背其所養則忘恩,兩無所歸,以其託葫蘆而生也,乃姓胡,名廣。後登三司,有中庸之號。
這是對「不舉五月子」之說的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