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融讓梨到牛頓蘋果,立足傳統是為了更好走向世界——五洲世紀...

2020-12-17 上遊新聞

欄目主持  耿飛揚

「在一次分享課上,我買了20多個蘋果,放在桌子上讓老師們觀察記錄,因為大小都差不多,所以你會發現老師在描述蘋果的特點的時候,可能會將它的一個缺點變成它的特點。後來把所有蘋果打亂放在臺上,一個老師念出自己做記錄的蘋果的特徵,其他兩位老師真的就把它找了出來。課後留了一個作業,回去觀察三顆綠豆並作記錄,結果發現精心培育的半天不發芽,隨手扔在旁邊的可能生長得很好。通過這些實際的觀察,老師們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理念。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不一樣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小朋友的發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後,所以老師要有一顆耐心,幫助孩子們成長。」董園長分享到。

隨著「我和我的祖國·致敬最美幼教人」尋找最美幼兒教師暨榜樣幼兒園大型公眾推選活動的火熱進行,1月16日,記者跟隨董園長的腳步走進秉承「奠基民族未來,培養世界公民」使命的重慶五洲世紀南方玫瑰城國際幼兒園。據悉,該園為重慶五洲世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和重慶中港英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一所高品質國際幼兒園。幼兒園位於渝北區回興街道康暉路5號2幢,佔地5.6畝,建築面積4000餘平米,開設12個班級,園所被評為重慶市一級幼兒園,配置了多功能廳、建構館、舞蹈館、繪本館、國學館、美工坊和室內外大型玩樂區,是一所融環境特色與體驗式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所。

以傳統文化修養身心 

在二樓的走廊上,編鐘、馬頭琴、琵琶等等民族樂器,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在牆上擺設展示,引人流連忘返。「其實本身我們可以採用圖片的形式介紹,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所有的這些東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小朋友真實的感受。」董園長向記者表達心聲。

走廊盡頭是一間寬敞的國學室,全園所有小朋友每周都會有一節國學課,上課之前穿上漢服,儀式感十足,課程內容會因年齡段不同而有所調整。日常開展的民族月主題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深受孩子們喜愛。

五洲世紀南方玫瑰城國際幼兒園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形式,發掘傳統文化教育的園本課程,展示五洲幼教的教學特色,讓孩子們可以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用實際行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以世界眼光迎接未來             

「傳統文化非常重要,但現在的小朋友也要與世界接軌。因為現在地球村越來越小了,出國旅遊越來越普遍,在網際網路暢通之後,我們對國外的認識途徑也越來越方便。其實我們幼兒園培養的孩子不是為現在培養的,而是為20年以後培養的。」董園長如是說。

在當前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下,五洲世紀南方玫瑰城國際幼兒園以「自由、開放、傳承、融合」的理念為方向,讓孩子們學習世界優秀文化。世界地圖,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世界各地美食、建築等等滲透在校園各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們傳達知識和見識。在世界建築月上,孩子們還齊心協力親手搭建特色房屋。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知不覺就得到了鍛鍊。

「牛頓通過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孔融讓梨的故事提醒孩子們要遵守公序良俗,傳承傳統文化和加強國際交流從來都不是矛盾的,」董園長如是說,「在落實『傳承國學』+『世界多元文化』的路上,五洲世紀南方玫瑰城國際幼兒園通過主題課程、月度活動,使孩子們在一個個活動中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方式感受著傳統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

世界的未來是屬於孩子的,換而言之,孩子的模樣決定未來世界的景象,培養以傳統為根基的世界兒童,幼兒園肩負艱巨的任務。

(想看更多熱點新聞,了解更多服務資訊,請下載重慶新聞門戶APP——上遊APP,1500萬+重慶人都在用的APP)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讓梨」精神在當今的意義「孔融讓梨」是中華民族尊長護幼傳統美德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孔融讓梨」依然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當代,由於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一些孩子自小嬌生慣養,從小養成獨佔獨有、不懂謙讓的不良習慣。以謙讓、尊長、護幼為核心教育內涵的「孔融讓梨」故事無疑極具針對性的教育意義。
  • 「孔融讓梨」,到底是道德的閃光,還是教育的失敗?
    「孔融讓梨」,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最早在小學課本中學過,不過那時還小,並沒有深究。在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將「孔融讓梨」中體現出的溫良謙恭、長幼有序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頌揚。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本是傳統美德的代表,但是在西方卻成為了作秀
    不同國家對待事物的看法不一樣,美國就將孔融讓梨的故事當成反面教材來講述,認為孔融讓梨是在作秀,是違背了自己的本心。他們認為對於小孩子而言,他們的想法會很簡單,會在下意識裡追尋更好的東西。所以孔融這樣的說法是違背了自己的本心,是在作秀。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結果我幹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這與其說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不如說是「約翰爭梨」。要說一個故事就能決定一種人生,顯然是簡而言之;但要說母親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沒有影響,也不實際。事故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
  • 從孔融讓梨看傳統家訓
    ■ 禮儀齊魯·典籍故實  □ 本報記者 卞文超 實習生 董文娟  孔融讓梨的故事,婦孺皆知,教育人們凡事應懂得謙讓。《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孔融——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究其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成人後,孔融建樹頗豐,但他的詩文篇章和參政謀略,均不及四歲時一個細小的舉動,在民間流傳得更廣。  一個孩童的謙讓之舉,看似平凡,卻因包含著民族普遍認可的價值觀,經代代人口耳相傳,流傳千百年。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比如 「孔融讓梨 」,在我國 的歷史 發展 中,一直 是作為 一種 傳統美德 流傳 下來 的,但是 在西方人 眼裡 ,卻不被重視 ,甚至 把它當作 一種 反面教材 。聰明人 在小故事 裡。爸爸 聽了非常 贊同 ,接著 問道 :"那弟弟 比你小,為什麼 分到 的梨子 卻比你大呢?"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竟然死於不孝、謀反之罪?
    我們經常在小時候會聽到父輩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卑禮讓、尊重兄長的好品性,要知道孔融當時讓梨的時候才僅僅四歲,四歲的孩童都能做到如此的懂事,肯定與大人們每日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孔融讓梨故事事出必有因,孔融按照現在來說的話,可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他不但是聖人子孫,還是東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學大家,所以說孔融的確是以為才華橫溢的文人,但是在政務上,缺乏政治才能
  •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式的」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流傳千古的中國道德教育故事,講述的是孔融以各種解釋,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贏得了長輩的讚賞的故事。這讓我想起我的童年。假如讓我再回到童年,我將義無反顧地把每年過年長輩給我的紅包統統收下,把去親戚家做客時,桌上的零食任性吃完。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如果說這個規矩是「誰年齡小誰就吃小個兒的梨」,那麼,這個規矩不會是孔融的爸媽所定,因為孔融的爸媽對孔融總是吃小個兒的梨感到奇怪,也就是說孔融的爸媽根本就不知道孔融所說的「誰年齡小誰吃小個兒的梨」這個規矩。等於說,孔融所說的規矩也不是爸媽教導的,如果孔融的爸媽制定規矩,應該制定「誰年齡小誰吃大個兒梨」的規矩,進而發揚孔氏家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讓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是否正確?
    孔融讓梨的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拿走小的。孔融回答:「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的」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代孫,可以說是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儒教家規。而儒教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規矩。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懂得很多道理,也不可能太多的理解長幼尊卑的規矩。但是卻從吃梨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將大地留給兄長是一種尊敬長輩(在儒家思想中,長兄如父)的意思,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只有4歲的小孩子身上,就感覺有點耐人尋味了。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謙恭禮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這樣宣傳推廣也沒有錯誤,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故事。但是今天我看書時,看到了一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一位心理學家去監獄裡調查犯人的的犯罪動機,想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 「讓梨」害死了孔融?
    「孔融讓梨」是很經典的中國故事。然而,從「讓梨」的故事裡,能不能讀到孔融的「死因」?
  • 孔融讓梨:中國的道德典範,在美國卻成了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作為幼年時就該學習的道德典範,它不僅出現在各種啟蒙讀物中,還出現在我們的課本裡。通過孔融4歲就能把更大更甜的梨子讓給兄弟姐妹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遵守公序良俗、恭謙禮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流傳了近2000年的美德佳話,到了美國卻成了反面教材!
  • 孔融讓梨的危害
    4歲的孔融顯然是處於前習俗水平階段。科爾伯格強調這種發展的順序是由低級階段依次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既:前習俗——>習俗——>後習俗。這種順序不能超越。也就是我們不能夠越級培養道德。(但我們的傳統一直在這麼幹。——這不是上小學的越級,一二年級不念,直接上三四年級。)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正面的道德教育,還是培養虛偽作秀的「美德」?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來看,孔融讓梨,確實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究尊老愛幼,是社會的正能量。如我們所知,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孔融讓梨」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它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受制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認知裡,無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道德模範事例,教育小朋友遵循公序良俗。和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有關,古人十分重視道德常識,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可是,「讓」這種道德,就放諸四海而皆準,到哪裡都必須這樣做嗎?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因為在儒家發展過程中,不少人掉進了狹隘的「標籤化」陷阱,為了充斥門面或強行教化,或者為了宣傳的方便,事物或事件的「格物致知」不僅被忽略,反而被刻意模糊,甚至被強行引導方向,以便為自己的理念服務!也就是,儒家的求實精神敗給了求事,許多事被片面地解讀到符合自己理念的方向。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謙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