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
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拿走小的。有人問為什麼。孔融回答:「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的」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代孫,可以說是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儒教家規。而儒教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規矩。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懂得很多道理,也不可能太多的理解長幼尊卑的規矩。但是卻從吃梨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將大地留給兄長是一種尊敬長輩(在儒家思想中,長兄如父)的意思,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只有4歲的小孩子身上,就感覺有點耐人尋味了。
有寶寶的人基本都知道,4歲左右的小孩子基本都是懵懂狀態,剛剛開始理解和觀察世界,但是卻有著自己的思想的。基本上所有的小孩子在餐桌上,看見什麼就想吃什麼,不管是什麼味道的,他都想嘗一嘗,喜歡拿大的。
因此在一堆梨面前,小孩子一般都是喜歡哪個拿走哪個,遵循自己的喜好,不管梨是大的,還是小的。不過小孩子一般都會選擇大地,因為可以多吃一口的。而對於孔融來說,每次都選擇最小的,那麼不是被長期教育成這個樣子,就是被脅迫成這個樣子的。
俗話說「童言無忌」,3到4歲的小孩子都喜歡學習大人的談話,也就是學話。這個時期的孩子說的很多話基本都是模仿大人的,所以自己是不能理解其中意思的,只是覺得好玩。而且小孩子天生愛鬧,以此吸引大人的注意。因此很多小孩子都做一些可愛的、搞怪的、離奇的動作來哄大人開心。但他們並不知道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只是用來討好大人,漸漸地就形成了習慣,沒有了孩子的天性,違背了孩子的本心,也就是間接地形成了脅迫。
有一些研究機構對一些成功人士和犯罪人士做個調查,讓他們寫下對母親的回憶,有兩個令他們印象最深刻:
犯罪人士: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其中又紅又大的那個,非常想得到。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成功人士: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 那咱們做個比賽吧,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幹得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謙讓」這個品德是高尚的,但它是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而孩子是最不懂什麼是謙讓的,總想將最好的蘋果搶到手吃掉。當我們將「蘋果」拿給孩子們的時候,他們都是想要最好的,因此最應該做的是在明確一定公平的規則下去贏得獎勵,而不是憑藉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要求孩子,因為他們並不懂得。
引導孩子去說出自己的心聲,保持他們的天性,讓她們在明爭下懂得付出努力和汗水是可以收穫「蘋果」的道理。而不是讓他們「暗鬥」,通過說謊話,「謙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看是一件最普通的分「蘋果」的事情,卻也暗含著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習慣的養成。科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養成需要7天。當讓孩子長期處於能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喜好的成長環境,家長們正確引導他們的價值觀,那麼當孩子長大後基本是自信、陽光、向上的性格。如果讓孩子長期處於不能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心聲的成長環境,沒有正確地引導他們,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多數會暴戾、自卑、厭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