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是否正確?

2020-12-11 Healthy0Baby

孔融讓梨的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

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拿走小的。有人問為什麼。孔融回答:「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的」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代孫,可以說是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儒教家規。而儒教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規矩。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懂得很多道理,也不可能太多的理解長幼尊卑的規矩。但是卻從吃梨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將大地留給兄長是一種尊敬長輩(在儒家思想中,長兄如父)的意思,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只有4歲的小孩子身上,就感覺有點耐人尋味了。

有寶寶的人基本都知道,4歲左右的小孩子基本都是懵懂狀態,剛剛開始理解和觀察世界,但是卻有著自己的思想的。基本上所有的小孩子在餐桌上,看見什麼就想吃什麼,不管是什麼味道的,他都想嘗一嘗,喜歡拿大的。

因此在一堆梨面前,小孩子一般都是喜歡哪個拿走哪個,遵循自己的喜好,不管梨是大的,還是小的。不過小孩子一般都會選擇大地,因為可以多吃一口的。而對於孔融來說,每次都選擇最小的,那麼不是被長期教育成這個樣子,就是被脅迫成這個樣子的。

俗話說「童言無忌」,3到4歲的小孩子都喜歡學習大人的談話,也就是學話。這個時期的孩子說的很多話基本都是模仿大人的,所以自己是不能理解其中意思的,只是覺得好玩。而且小孩子天生愛鬧,以此吸引大人的注意。因此很多小孩子都做一些可愛的、搞怪的、離奇的動作來哄大人開心。但他們並不知道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只是用來討好大人,漸漸地就形成了習慣,沒有了孩子的天性,違背了孩子的本心,也就是間接地形成了脅迫。

有一些研究機構對一些成功人士和犯罪人士做個調查,讓他們寫下對母親的回憶,有兩個令他們印象最深刻:

犯罪人士: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其中又紅又大的那個,非常想得到。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成功人士: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 那咱們做個比賽吧,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幹得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謙讓」這個品德是高尚的,但它是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而孩子是最不懂什麼是謙讓的,總想將最好的蘋果搶到手吃掉。當我們將「蘋果」拿給孩子們的時候,他們都是想要最好的,因此最應該做的是在明確一定公平的規則下去贏得獎勵,而不是憑藉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要求孩子,因為他們並不懂得。

引導孩子去說出自己的心聲,保持他們的天性,讓她們在明爭下懂得付出努力和汗水是可以收穫「蘋果」的道理。而不是讓他們「暗鬥」,通過說謊話,「謙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看是一件最普通的分「蘋果」的事情,卻也暗含著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習慣的養成。科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養成需要7天。當讓孩子長期處於能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喜好的成長環境,家長們正確引導他們的價值觀,那麼當孩子長大後基本是自信、陽光、向上的性格。如果讓孩子長期處於不能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心聲的成長環境,沒有正確地引導他們,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多數會暴戾、自卑、厭世的性格。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是否適合孩子?
    我們是一個傳統禮儀的國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我們,從小要學會「孔融讓梨」的品質。孔融讓梨表現出了儒家思想的謙遜恭卑的心理,也體現了我們傳統思想中的長幼有序的理念。但是這種行為,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在我接觸了幼兒心理發展理論以後,學習到孩子在5歲以前,都有一個非常「自私」的階段,這一階段是生命的特徵,是不提倡分享的。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現在的家長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時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在他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
  • 孔融讓梨的危害
    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這就好像潔白的蓮花要從淤泥中成長。聖潔的雪蓮必然開自寒冷的雪山!在孩子最為「自私」的階段,教育引導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有反作用。而孔融讓梨般的無私分享更是不可取! 以此分析孔融讓梨這一行為:從表現來看,是謙讓、利他的,並不屬於剛剛介紹的前習俗水平。而屬於習俗水平!
  • 央視:「孔融讓梨我不讓」呼喚教育獨立精神
    作為家長,經常會發現,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僅會與其他家長發生碰撞,還會和現行的教育思維與應試模式發生極大衝突。於是,人們會無奈地叩問,自己是好家長嗎?老師是好老師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明天嗎?「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成錯誤,就是一道生動的時代教育考題。中國古代一個叫孔融的4歲小孩,曾以「讓梨」的姿態,成為中國傳統的千年道德符號,來標註謙讓和禮貌。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很多孩子,在家裡吃東西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要讓父母長輩先吃,同時關心呵護弟弟妹妹,只是爭著要第一個吃,而且必須先滿足自己吃飽吃好,不管其它人的感受。所以,我們需要正確地引導孩子遵守公序良俗。通過對孔融成長曆程的了解,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引導孩子樹立遠大志向。
  • 「孔融讓梨」隱藏著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許多歷史典故,長大後我們用歷史典故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好好學習,擁有優秀的品格,似乎歷史典故能教育孩子這件事不會錯。事實真的如此嗎?01孔融讓梨「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以前每每讀起都覺得幼時的孔融無私奉獻、懂得謙讓是人們學習的典範,隨著年齡的成長,對事物的了解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一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
    當然,當時的我驚嘆於這個小朋友的無私行為,想著向他學習,學會謙讓,因為這是一個好的行為。現在,我卻覺得「孔融讓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們簡單回憶下這個故事。一家人吃梨,父親讓孔融來分,這個四歲的小朋友將最大的梨給了哥哥,好的給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孔融是否該讓梨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被編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就帶上了教科書的色彩,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融,沒有人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並未讓出一個謙恭禮讓的和諧社會。是孔融之過嗎?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01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在美國遭「冷遇」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從幼兒園接受教育開始,老師就在給孩子灌輸這些傳統的儒家思想,回到家中,父母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這一招是非常有用的。甚至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也成為了小學生的必讀科目,還要背誦。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說到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那是老師要求必須背會的一課。隨著這篇課文的學習,在我們幼小的心裡便深深的佩服孔融,一個幾歲的小孩就懂得謙讓,真是值得學習。自然老師們的口中也經常會說,要向孔融的這種精神學習,從小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當時很多孩子都默默記下,一直按照這個標準來做,但當然很多孩子會問:孔融的爸爸為什麼讓四歲的孔融分這些大小不一的梨?積分不公平怎麼辦?孔融為什麼要對弟弟和弟弟採用矛盾對立的標準?他處理事情不是有固定的原則嗎?孩子的好奇心總是無窮無盡的。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也就是,儒家的求實精神敗給了求事,許多事被片面地解讀到符合自己理念的方向。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砸缸救人經典故事為何都不再被學習和提倡?
    最近,筆者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是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了,在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帶著疑問,我開始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
  • 想要把一個孩子養歪就從打小兒教他學「孔融讓梨」開始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懂得謙讓、尊老愛幼優良品質的代表,直到現在我還經常會聽到有一些家長教孩子說:&39;融四歲,能讓梨&34;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4歲就能讓梨的孔融,也許恰恰說明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友好,他的天性被壓抑,表現出來一個乖巧懂事的&34;以謀求家長的歡心。
  • 孔融讓梨該不該學習?
    孔融讓梨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歷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關鍵就是在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孔融讓梨的故事出自《 世說新語箋疏》,原文是這樣的: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這段話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譯成白話文了,只說讓犁這一段:孔融只有四歲時,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