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是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了,在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帶著疑問,我開始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
首先,是孔融讓梨,故事的具體內容相信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在此不再累述。簡單說,就是4歲的孔融懂得長幼尊卑,將一盤梨子中最大的給哥哥,自己吃小梨的故事。這與我國提倡的傳統孝道、禮讓是非常吻合的,屬於主流「正能量」被大力的提倡、褒揚、傳頌。
這樣一個與「孝禮」有關的好故事,為什麼會消失呢?筆者認為問題還是出在主人公孔融身上。很多人都會關心長大後的孔融究竟變成什麼樣子了?是否更加的優秀,光宗耀祖,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呢?
經過對史料的查閱和匯總,孔融成年後的所作所為大致如下:勤奮好學,建安七子之一,官至北海相。
孔融很有才學,但口無遮攔,不夠圓滑,得罪了非常多的達官貴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童時代可以為哥哥讓梨的孔融,成年後對父母卻非常的不尊重。孔融對外大事宣揚:「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日常生活中孔融對父母也非常的不孝順,經常對他們大呼小叫,甚至是謾罵。最終,處處與曹操作對的孔融,被冠以「不孝」的罪名,滿門抄斬。民間還一度流傳著「孔融弒母」的傳說,雖然最終被證實為謠言,但是孔融不孝卻是事實。試問這樣一個不忠不孝之人怎麼可能成為孩子們的學習
榜樣呢?
孔融被斬
其次,是匡衡「鑿壁偷光」,這個故事同樣深入人心,一度被讀書人視為經典。故事的內容簡單說就是:家境貧窮的匡衡沒錢買蠟燭,但又特別喜歡讀書,因此將隔壁鄰居家的牆鑿了一個小洞,晚上通過小洞藉助鄰居家的光亮來繼續讀書。
這個故事本身沒有什麼問題,的確可以表現出匡衡勤奮好學的精神。為什麼這樣一個提倡勤奮的故事也消失了呢?問題同樣出在主人公身上。成年後的匡衡學習依舊非常努力,尤其對六藝中的《詩》非常有研究,雖然屢試不第,但最終還是靠自己的才學官至太子少保,經常與皇帝一起討論國家大事。
後來,匡衡被封為樂安候,封地內的土地達到31萬畝,但此時的匡衡卻起了貪心。他利用郡圖的錯誤,非法擴充自己的封地達4萬多畝,最終被人以「專地盜土」(擴大自己領地界限)的罪名彈劾,被貶為庶民,發配回原籍地,幾年後就死了。一個窮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被封侯,卻利用職務之便為己謀利,成為貪汙犯,最後又變成了窮光蛋,這絕對不是個勵志的好故事,孩子們不學也罷。
最後,來分析一下司馬光砸缸救人。筆者認為這絕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曾經專門對這件事進行過情景再現。將一個比圖中還要小一圈的水缸中注滿水,我們幾個人分別用大石頭去砸水缸,前後共砸了十幾次,根本無法砸破水缸。
碰巧我大哥放學回來,他17歲,用大石頭砸了2次也沒有將水缸砸破,我不相信司馬光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可以將水缸砸破。另外,如圖所示,就算司馬光天生神力,可以將水缸砸破,滿滿一缸水會以極快的流速從破口流出。圖片中水缸的破口處形狀非常不規則,缺口邊緣鋒利且菱角分明,在強大的水壓作用下,被救者會從破口處被快速吸出,勢必會與破口邊緣接觸,被劃傷,甚至頭破血流而死的概率都極高,如此的施救方式只會增加被救者死亡的風險。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筆者認為這絕對是虛構的一個故事。既然是虛構的,而且施救方法又充滿了危險,一旦孩子被故事誤導,以此方式進行施救,結果將不可想像,故而被從書中去除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當代教育更加注重對孩子優秀品格的培養,並不再一味的只強調「死讀書,讀死書」,也並不提倡以讀書的優劣來判斷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一些優秀的人才,學成後背叛祖國,也是與他們兒時品格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的。此外,現在已經不提倡學生見義勇為了,遇到危險,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保證自己的安全,而後再去需求成年人的幫助,而不是貿然的自行營救。否則很可能會救人不成,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我是非常贊成將上述內容從小學課本中除去的,您的觀點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