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砸缸救人經典故事為何都不再被學習和提倡?

2020-12-17 大風歌中布衣來

最近,筆者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是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了,在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帶著疑問,我開始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

首先,是孔融讓梨,故事的具體內容相信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在此不再累述。簡單說,就是4歲的孔融懂得長幼尊卑,將一盤梨子中最大的給哥哥,自己吃小梨的故事。這與我國提倡的傳統孝道、禮讓是非常吻合的,屬於主流「正能量」被大力的提倡、褒揚、傳頌。

這樣一個與「孝禮」有關的好故事,為什麼會消失呢?筆者認為問題還是出在主人公孔融身上。很多人都會關心長大後的孔融究竟變成什麼樣子了?是否更加的優秀,光宗耀祖,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呢?

經過對史料的查閱和匯總,孔融成年後的所作所為大致如下:勤奮好學,建安七子之一,官至北海相。

孔融很有才學,但口無遮攔,不夠圓滑,得罪了非常多的達官貴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童時代可以為哥哥讓梨的孔融,成年後對父母卻非常的不尊重。孔融對外大事宣揚:「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日常生活中孔融對父母也非常的不孝順,經常對他們大呼小叫,甚至是謾罵。最終,處處與曹操作對的孔融,被冠以「不孝」的罪名,滿門抄斬。民間還一度流傳著「孔融弒母」的傳說,雖然最終被證實為謠言,但是孔融不孝卻是事實。試問這樣一個不忠不孝之人怎麼可能成為孩子們的學習

榜樣呢?

孔融被斬

其次,是匡衡「鑿壁偷光」,這個故事同樣深入人心,一度被讀書人視為經典。故事的內容簡單說就是:家境貧窮的匡衡沒錢買蠟燭,但又特別喜歡讀書,因此將隔壁鄰居家的牆鑿了一個小洞,晚上通過小洞藉助鄰居家的光亮來繼續讀書。

這個故事本身沒有什麼問題,的確可以表現出匡衡勤奮好學的精神。為什麼這樣一個提倡勤奮的故事也消失了呢?問題同樣出在主人公身上。成年後的匡衡學習依舊非常努力,尤其對六藝中的《詩》非常有研究,雖然屢試不第,但最終還是靠自己的才學官至太子少保,經常與皇帝一起討論國家大事。

後來,匡衡被封為樂安候,封地內的土地達到31萬畝,但此時的匡衡卻起了貪心。他利用郡圖的錯誤,非法擴充自己的封地達4萬多畝,最終被人以「專地盜土」(擴大自己領地界限)的罪名彈劾,被貶為庶民,發配回原籍地,幾年後就死了。一個窮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被封侯,卻利用職務之便為己謀利,成為貪汙犯,最後又變成了窮光蛋,這絕對不是個勵志的好故事,孩子們不學也罷。

最後,來分析一下司馬光砸缸救人。筆者認為這絕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曾經專門對這件事進行過情景再現。將一個比圖中還要小一圈的水缸中注滿水,我們幾個人分別用大石頭去砸水缸,前後共砸了十幾次,根本無法砸破水缸。

碰巧我大哥放學回來,他17歲,用大石頭砸了2次也沒有將水缸砸破,我不相信司馬光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可以將水缸砸破。另外,如圖所示,就算司馬光天生神力,可以將水缸砸破,滿滿一缸水會以極快的流速從破口流出。圖片中水缸的破口處形狀非常不規則,缺口邊緣鋒利且菱角分明,在強大的水壓作用下,被救者會從破口處被快速吸出,勢必會與破口邊緣接觸,被劃傷,甚至頭破血流而死的概率都極高,如此的施救方式只會增加被救者死亡的風險。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筆者認為這絕對是虛構的一個故事。既然是虛構的,而且施救方法又充滿了危險,一旦孩子被故事誤導,以此方式進行施救,結果將不可想像,故而被從書中去除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當代教育更加注重對孩子優秀品格的培養,並不再一味的只強調「死讀書,讀死書」,也並不提倡以讀書的優劣來判斷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一些優秀的人才,學成後背叛祖國,也是與他們兒時品格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的。此外,現在已經不提倡學生見義勇為了,遇到危險,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保證自己的安全,而後再去需求成年人的幫助,而不是貿然的自行營救。否則很可能會救人不成,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我是非常贊成將上述內容從小學課本中除去的,您的觀點如何呢?

相關焦點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現在的家長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時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在他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
  • 孔融四歲讓梨,家喻戶曉,但後面的故事老師卻沒有告訴你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殺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聲討。當年秦始皇殺個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兩千多年,曹操殺的儒家老祖孔子的子孫,那還不被儒生們罵慘?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孔融無疑是超級大明星!「孔融讓梨」大家應該都了解,講的是為小輩者當有的「尊老愛幼」之德,在當時也是火得不行。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能夠以德報怨,能夠包容他人的缺點,這為何被稱之為「美德」,因為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人要戰勝自己的私慾,難度之大,相信列位都深有體會。「孔融讓梨」之所以能夠進入到課本中,成為了一代代孩子的榜樣,就在於孔融小小年紀,便可以戰勝自己的私慾,將大的梨分給哥哥和弟弟。
  • 孔融讓梨該不該學習?
    孔融讓梨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歷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關鍵就是在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孔融讓梨的故事出自《 世說新語箋疏》,原文是這樣的: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這段話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譯成白話文了,只說讓犁這一段:孔融只有四歲時,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是一個經典的道德教育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不論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寓意,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把它講給下一代,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去。四、孔融傳世的經典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見於《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對於如今的孩子來說,最熟悉的應該是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除了孔融讓梨,還有一個關於孔融的故事也非常經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丨果其然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麼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比如華盛頓的「落櫻神斧」、愛迪生的「鏡子無影燈」,都曾收入教材,但它們都成了笑話。「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
  • 司馬光砸缸救人婦孺皆知,你可知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從不說
    這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可能是一個「小故事」,也就是「司馬光砸缸」了。王安石又沒有砸缸,又沒有寫歷史書給別人下定論,所以最終只能淪落為默默無聞的「奸佞」了。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有什麼秘密呢?他在故事當中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呢?「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倒是記錄在正史《宋史》當中的。《宋史》是元朝人脫脫、阿魯圖等人編撰的。
  • 從鑿壁偷光到司馬光砸缸,細說傳統歷史故事主角的生平
    回首幾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歷史,有許多勵志故事生生不息,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但是,你知道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嗎?他們取得怎樣的成就,又擁有怎樣的結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快歷史第七期,共同認識傳統故事的主角。
  •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那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
    在幼兒啟蒙階段,,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輸送知識,在我國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存在,例如匡衡鑿壁偷光,鼓勵孩子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學習,還有司馬光砸缸,教育孩子面對困難要冷靜並且智慧救人。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小時候,但凡家裡有幾個小孩子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會被搬出來作為教材!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
  • 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孔融以不孝罪名被處死
    提起孔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就學過關於他讓梨的故事,可以說他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可是我們對他到底有多熟悉的,肯定很多人都說不出關於他的一二三來,對於這個人,大家所熟悉的也就是關於他讓梨的故事,而他之後人生的戲份在我們的腦子中仿佛是一片空白。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讓梨孔融、憫農李紳,光環背後是人性黯淡
    匡衡:「鑿壁偷光」卻忘卻初心鑿壁偷光這個故事,算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這是小學時期必學的一個典故。講的是有一個勤奮好學但家境貧寒名叫匡衡的人,為了讀書識字在夜裡也孜孜不倦,但由於沒有蠟燭,所以在牆角鑿了一個孔,藉助鄰居家的燈火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