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道德教育不能教孩子說假話,也不能強制學生讓梨。
孩子說真話,這當然沒錯。但我始終不解,說出了內心的想法就意味著「不讓梨」有理了嗎?說孩子沒錯,但不能說「不讓梨就是對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我們為孩子辯護,應該是辯護他的誠實,而不是利己。
道德是什麼?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從「讓梨」到「讓利」,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道德選擇。道德選擇是個人做出的,但道德絕對不是個人的事情。與法律一樣,道德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來說也是必需的。試想,如果人人都聽憑「利己」的本能做事,社會將是怎樣的狀態?沒有道德的潤滑劑,社會健康運轉是不可能的。
孔融讓梨讓出的是謙讓大度的美德,提倡這樣的美德並沒錯。有人說,一味地謙讓不利於公平競爭;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封建倫理道德,甚至把「讓梨」的行為和等級秩序聯繫起來。其實,讀了這篇小學課文的原文就會知道,編寫教材者對「孔融讓梨」的典故有所改動。課文添加了這樣一個細節:孔融說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父親又問為什麼要讓弟弟,孔融說弟弟年紀比自己小,應該讓著弟弟。在課文裡,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教育孩子謙讓、大度,懂得為他人著想。這樣的美德,難道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需要的嗎?
老師這個紅紅的叉或許是太武斷了,我們不能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求那麼高。但換個角度想,這不也正是道德教育的意義所在嗎?法律規定人們的底線,道德則是引導人們向上。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泛濫的現代社會,人們所強調的「天性」、「本性」、「本能」太多,「孔融讓梨」這種淳樸的為人之道、傳統的謙讓美德,反而讓我更懷念。道德教育的功能在於「往上拉」,而對利己的過分強調卻是將人「往下拽」。
每個人可以持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教育也不可依靠考試的方式,但這和提倡謙讓大度的美德不是一回事。在這件事上,我們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問題,但不能據此便理直氣壯地說:孔融讓梨我不讓,沒錯!
程思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