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道德教育不能教孩子說假話,也不能強制學生讓梨。

    孩子說真話,這當然沒錯。但我始終不解,說出了內心的想法就意味著「不讓梨」有理了嗎?說孩子沒錯,但不能說「不讓梨就是對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我們為孩子辯護,應該是辯護他的誠實,而不是利己。

    道德是什麼?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從「讓梨」到「讓利」,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道德選擇。道德選擇是個人做出的,但道德絕對不是個人的事情。與法律一樣,道德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來說也是必需的。試想,如果人人都聽憑「利己」的本能做事,社會將是怎樣的狀態?沒有道德的潤滑劑,社會健康運轉是不可能的。

    孔融讓梨讓出的是謙讓大度的美德,提倡這樣的美德並沒錯。有人說,一味地謙讓不利於公平競爭;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封建倫理道德,甚至把「讓梨」的行為和等級秩序聯繫起來。其實,讀了這篇小學課文的原文就會知道,編寫教材者對「孔融讓梨」的典故有所改動。課文添加了這樣一個細節:孔融說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父親又問為什麼要讓弟弟,孔融說弟弟年紀比自己小,應該讓著弟弟。在課文裡,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教育孩子謙讓、大度,懂得為他人著想。這樣的美德,難道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需要的嗎?

    老師這個紅紅的叉或許是太武斷了,我們不能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求那麼高。但換個角度想,這不也正是道德教育的意義所在嗎?法律規定人們的底線,道德則是引導人們向上。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泛濫的現代社會,人們所強調的「天性」、「本性」、「本能」太多,「孔融讓梨」這種淳樸的為人之道、傳統的謙讓美德,反而讓我更懷念。道德教育的功能在於「往上拉」,而對利己的過分強調卻是將人「往下拽」。

    每個人可以持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教育也不可依靠考試的方式,但這和提倡謙讓大度的美德不是一回事。在這件事上,我們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問題,但不能據此便理直氣壯地說:孔融讓梨我不讓,沒錯!

程思煒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生活中的經濟學:「孔融讓梨我不讓」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的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 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孩子的答案。「孔融讓梨」講的是我國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上周的《奇葩說》把「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這個話題拋給辯手。剛看到這道辯題,我也下意識地站在反方立場。畢竟同樣受「讓」的苦,有事沒事割捨自己心愛的東西,現在到了選擇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當然要大喊一句「不讓」。01.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不謙讓, 你就不是好孩子呀!可是,「讓」這種道德,就放諸四海而皆準,到哪裡都必須這樣做嗎?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錯引爭議(圖)
    @東南快報:問:「如是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答:「我不會讓梨。」——看到這個回答,您一定在想,孔融讓梨不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的嗎,為什麼不讓梨呢?別急,這個回答其實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語文考卷。然而,這個回答雖然反映了孩子真實甚至有點「萌」的想法,卻「萌」不倒改卷老師:一個大大的紅叉落在了考卷上。「這道題也沒固定答案啊,憑什麼說真話就錯了呢?」這位小朋友的家長「一怒之下」把考題曬上微博,請網友們評評理。這條微博被網友爭相轉載,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網友說被這位可愛的小朋友「萌」倒了,但也有網友認為,這樣答題不好,謙讓是一種美德,還是不能丟的。您覺得呢?
  • 央視:「孔融讓梨我不讓」呼喚教育獨立精神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成錯誤,就是一道生動的時代教育考題。中國古代一個叫孔融的4歲小孩,曾以「讓梨」的姿態,成為中國傳統的千年道德符號,來標註謙讓和禮貌。在今天,當「孔融讓梨」作為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來要求孩子做出「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 」的選擇之時,有孩子回答是「我不會讓梨」。對此,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融家傳》記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回答父母「為什麼拿小個兒的梨」這個問題時,這樣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法當取小者」中的「法」字多翻譯為「規矩」,而這個所謂的「規矩」是什麼規矩?又是誰定的規矩呢?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 孔融讓梨該不該學習?
    孔融讓梨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歷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關鍵就是在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孔融讓梨的故事出自《 世說新語箋疏》,原文是這樣的: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這段話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譯成白話文了,只說讓犁這一段:孔融只有四歲時,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語文題引爭議:我不會讓梨
    圖說:圖片來自微博東方網4月1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裡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
  • 「讓梨」害死了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後漢書·孔融傳》不載,唐代李賢注引《融家傳》曰:(孔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這個故事,早先多用來教育兒童要對父兄「孝悌」,所以《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現在則一般被用來教育兒童要學會謙讓。
  • 從四歲讓梨到十歲駁倒名士:孔融,一個被大家誇壞了的孩子
    孔融的委屈只有孔融自己知道,從他後來一定要用嘴懟個痛快的韌性去看,讓梨時的情形極有可能是這樣的:主動讓個大梨,或許還能得個小梨;倘若不讓,那就只有看別人吃梨的份兒。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一個小屁孩有話語權嗎?有梨的分配權嗎?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而孔融讓梨也成為我國謙恭禮讓的典範。可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後,卻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美國的一所在講授「孔融讓梨」的故事時,並沒有嚴格按照我們傳統文化的定義給學生講解,而是展開了開放性的討論,讓學生就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 孔融讓梨的危害
    這難道不該矯正嗎?」答案是——不要矯正!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的研究也為上述看法也提供了理論支持。恩斯特的實驗證明:三四歲的兒童佔有欲通常是最強的!這時期的幼兒最常說的就是「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不給!我要!……」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表現出一種強烈佔有欲。看起來非常「自私」和「唯利是圖」。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甚至,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有親戚朋友帶孩子來,也會抓住這不可多得的機會,緊急實行一番孔融讓梨的教育。於是,從小朋友到教育他們的成年人,都知道孔融讓梨代表著謙讓這一美德。但是,讓梨的結果,卻往往是讓來讓去!既然你讓了我,那我沒理由直接拿來吃啊,這豈不是顯得我不謙嗎?所以我必然要反過來讓讓你!
  • 老師為什麼不講孔融讓梨的後傳,孔融成人之後到底咋樣了
    《三字經》記載孔融:「融三歲,能讓梨。」孔融也因為三歲讓梨的故事成為現在教育小朋友要尊老愛幼的範例。但是卻沒有給我們講長大後的孔融是什麼樣的,其實孔融的結局不是特別好,具體人生軌跡跟搜史君一塊來了解一下吧:成名並非「讓梨」而是救哥哥孔褒(孔融的哥哥)朋友張儉因為觸犯了權貴,受到權貴的追殺,逃到了孔褒家裡,恰好孔褒不在家,孔融便收留了張儉,替張儉躲過一劫。
  • 孔融讓梨的真正原因,成人之後他不喜歡梨,而是喜歡這個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在最早的時候是一個家長講給我們聽,到了學校裡面老師也不斷的告訴我們這裡面的含義,故事當中講了一個叫孔融的小孩,在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把最大的梨分給家中的長輩,而是自己最後分得了一個最小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