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孔融讓梨我不讓」呼喚教育獨立精神

2020-12-17 騰訊網

這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人們生活方式愈加多元化。作為家長,經常會發現,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僅會與其他家長發生碰撞,還會和現行的教育思維與應試模式發生極大衝突。於是,人們會無奈地叩問,自己是好家長嗎?老師是好老師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明天嗎?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成錯誤,就是一道生動的時代教育考題。中國古代一個叫孔融的4歲小孩,曾以「讓梨」的姿態,成為中國傳統的千年道德符號,來標註謙讓和禮貌。在今天,當「孔融讓梨」作為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來要求孩子做出「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 」的選擇之時,有孩子回答是「我不會讓梨」。對此,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當然,孩子還是堅信自己沒有答錯,家長也左右為難一臉無奈,人們則是爭議紛紛莫衷一是。

不同的答案在風中飄揚。這道試題帶來的心理亂象,足以證明,價值潰散給不同人群都帶來了巨大的迷茫。這世間,很多問題,從來就不應該成為一道標準化考題。古代的小孔融願意讓梨,那當然是好事。可是,現代小朋友覺得自己4歲時做不到孔融的「大氣」,也完全是內心真實表達,沒有什麼錯。如此真實的童心,值得呵護,而不是傷害。問題則是,我們的教育界太習慣於用傳統的道德框架,來束縛現代人自由而又真實的心靈了。而家長在教育權力面前,在應試教育功利性面前,又無法成為培養孩子獨立精神與自由人格的支撐力。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裡面,曾經這樣說,「『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是的,經典作品不是要讓你成為別人,而是要確立你自己。我們今天的教育,必須要懂得,讓孩子在面對傳統經典故事中,增加一些現代價值元素了。比如,「孔融讓梨」是有值得學習的精神,但這並不意味著,要讓我們今天的所有孩子都成為孔融。即便是退回古代,也不是所有4歲小朋友都能做到像孔融那樣謙讓的。我們不反對在語文閱讀題中增加一些道德教益的功能,但真實才是一切美好品質的基礎,自由才是擁有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活水。

「孔融讓梨我不讓」的一道考題,考出了這個時代的尷尬。那個覺得自己不會讓梨的孩子,不就像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孩子一樣嗎?他的這一句真話,同樣折射出我們的教育太過粗暴,我們的教育也太過虛偽。說到底,也還是教育本身依附的權力太過強勢,根本不願意給人性一點起碼的空間。於是,人心就只能變得更加逼仄,個性也就只能招致不斷被扼殺的尷尬,而所謂的 「經典詩文」,到最後也不可能真正傳播符合這個時代需要的價值元素,最後只能充當標準化考試的工具,讓學生成為這種僵化思維模式下的「分數囚徒」,同時也捆住了家長。

當然,無法培養出具有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最後真正沒有尊嚴的,其實也還是教育本身。面對「孔融讓梨我不讓」這個答案上面大大的叉號,我們內心都深深明白,那是一個教條主義與僵化標準的最好註解。現在,要消解這樣的教育陳腐,鞭子不能簡單地打在老師身上。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在應試教育一刀切嚴重不合理的背後,還有更為深刻的教育體制積弊與文化價值誤區。如何不讓我們的人文教育遭遇到政治教化與思想灌輸的過度擠壓,如何給予現代孩子一個更加真實、獨立、自由的心靈成長環境,恐怕還得訴求在整體教育與文化的體制層面進行重大改革,來充當最有效的驅動力。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是上海一小學的語文閱讀題,閱讀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下「我不會讓梨」的答案後,得到老師一個紅叉。孩子的父親把試捲髮到微博上,引起熱議。就目前的投票數看,大多數網友認為孩子沒錯,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讓不讓梨是個人的選擇。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尤其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要學會謙讓,多麼好的教育素材,居然被遺忘了,難道孔融讓的梨子不香甜嗎?這個故事很簡單,孔融4歲的時候,父親孔宙的朋友給他送來幾個酥梨嘗嘗鮮,孔融的媽媽把酥梨洗好,準備讓孔融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分著吃,當時剛剛四歲的孔融把最小的酥梨自己留下,其餘的他按照長幼之序,分給了其他幾個兄弟姐妹。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上周的《奇葩說》把「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這個話題拋給辯手。剛看到這道辯題,我也下意識地站在反方立場。畢竟同樣受「讓」的苦,有事沒事割捨自己心愛的東西,現在到了選擇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當然要大喊一句「不讓」。01.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孔融是否該讓梨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被編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就帶上了教科書的色彩,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融,沒有人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並未讓出一個謙恭禮讓的和諧社會。是孔融之過嗎?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讓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是否正確?
    孔融讓梨的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拿走小的。孔融回答:「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的」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代孫,可以說是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儒教家規。而儒教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規矩。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懂得很多道理,也不可能太多的理解長幼尊卑的規矩。但是卻從吃梨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將大地留給兄長是一種尊敬長輩(在儒家思想中,長兄如父)的意思,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只有4歲的小孩子身上,就感覺有點耐人尋味了。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據說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帶來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和兄弟們分享。孔融毫不猶豫地從盤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其餘的按年齡順序分為哥哥弟弟。孔融說:「我還小,應該吃小梨子,大梨子是給我哥哥吃的。」父親非常讚許,然後問:「弟弟比你小。為什麼他的梨也比你大?」孔融立即回道:「因為我弟弟比我小,我更應該讓著他。」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生活中的經濟學:「孔融讓梨我不讓」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的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 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孩子的答案。「孔融讓梨」講的是我國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
  • 孔融讓梨該不該學習?
    孔融讓梨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歷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關鍵就是在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孔融讓梨的故事出自《 世說新語箋疏》,原文是這樣的: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這段話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譯成白話文了,只說讓犁這一段:孔融只有四歲時,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也就是,儒家的求實精神敗給了求事,許多事被片面地解讀到符合自己理念的方向。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語文題引爭議:我不會讓梨
    圖說:圖片來自微博東方網4月1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裡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
  • 「讓梨」害死了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後漢書·孔融傳》不載,唐代李賢注引《融家傳》曰:(孔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這個故事,早先多用來教育兒童要對父兄「孝悌」,所以《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現在則一般被用來教育兒童要學會謙讓。
  • 孔融讓梨的危害
    孔融讓梨的故事伴隨我們長大,一直以來也被我們作為教育孩子的首選事例。但如今我們卻要開始反對它了。 在當代心理學界,道德認知心理學派的集大成者和繼承人是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他對品德發展提出了「三水平」理論。並根據大量研究,得出結論:0~9歲幼兒和兒童屬前習俗水平;9~15歲的少年兒童多屬習俗水平;16歲以後,少部分人向後習俗水平發展(但達到的人數不多)。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後來世人就常拿這個典故來教育孩子要謙讓,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於是乎,謙讓成了我們為人處事的一種必備美德。不謙讓, 你就不是好孩子呀!可是,「讓」這種道德,就放諸四海而皆準,到哪裡都必須這樣做嗎?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錯引爭議(圖)
    @東南快報:問:「如是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答:「我不會讓梨。」——看到這個回答,您一定在想,孔融讓梨不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的嗎,為什麼不讓梨呢?別急,這個回答其實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語文考卷。然而,這個回答雖然反映了孩子真實甚至有點「萌」的想法,卻「萌」不倒改卷老師:一個大大的紅叉落在了考卷上。「這道題也沒固定答案啊,憑什麼說真話就錯了呢?」這位小朋友的家長「一怒之下」把考題曬上微博,請網友們評評理。這條微博被網友爭相轉載,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網友說被這位可愛的小朋友「萌」倒了,但也有網友認為,這樣答題不好,謙讓是一種美德,還是不能丟的。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