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人們生活方式愈加多元化。作為家長,經常會發現,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僅會與其他家長發生碰撞,還會和現行的教育思維與應試模式發生極大衝突。於是,人們會無奈地叩問,自己是好家長嗎?老師是好老師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明天嗎?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成錯誤,就是一道生動的時代教育考題。中國古代一個叫孔融的4歲小孩,曾以「讓梨」的姿態,成為中國傳統的千年道德符號,來標註謙讓和禮貌。在今天,當「孔融讓梨」作為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來要求孩子做出「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 」的選擇之時,有孩子回答是「我不會讓梨」。對此,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當然,孩子還是堅信自己沒有答錯,家長也左右為難一臉無奈,人們則是爭議紛紛莫衷一是。
不同的答案在風中飄揚。這道試題帶來的心理亂象,足以證明,價值潰散給不同人群都帶來了巨大的迷茫。這世間,很多問題,從來就不應該成為一道標準化考題。古代的小孔融願意讓梨,那當然是好事。可是,現代小朋友覺得自己4歲時做不到孔融的「大氣」,也完全是內心真實表達,沒有什麼錯。如此真實的童心,值得呵護,而不是傷害。問題則是,我們的教育界太習慣於用傳統的道德框架,來束縛現代人自由而又真實的心靈了。而家長在教育權力面前,在應試教育功利性面前,又無法成為培養孩子獨立精神與自由人格的支撐力。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裡面,曾經這樣說,「『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是的,經典作品不是要讓你成為別人,而是要確立你自己。我們今天的教育,必須要懂得,讓孩子在面對傳統經典故事中,增加一些現代價值元素了。比如,「孔融讓梨」是有值得學習的精神,但這並不意味著,要讓我們今天的所有孩子都成為孔融。即便是退回古代,也不是所有4歲小朋友都能做到像孔融那樣謙讓的。我們不反對在語文閱讀題中增加一些道德教益的功能,但真實才是一切美好品質的基礎,自由才是擁有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活水。
「孔融讓梨我不讓」的一道考題,考出了這個時代的尷尬。那個覺得自己不會讓梨的孩子,不就像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孩子一樣嗎?他的這一句真話,同樣折射出我們的教育太過粗暴,我們的教育也太過虛偽。說到底,也還是教育本身依附的權力太過強勢,根本不願意給人性一點起碼的空間。於是,人心就只能變得更加逼仄,個性也就只能招致不斷被扼殺的尷尬,而所謂的 「經典詩文」,到最後也不可能真正傳播符合這個時代需要的價值元素,最後只能充當標準化考試的工具,讓學生成為這種僵化思維模式下的「分數囚徒」,同時也捆住了家長。
當然,無法培養出具有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最後真正沒有尊嚴的,其實也還是教育本身。面對「孔融讓梨我不讓」這個答案上面大大的叉號,我們內心都深深明白,那是一個教條主義與僵化標準的最好註解。現在,要消解這樣的教育陳腐,鞭子不能簡單地打在老師身上。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在應試教育一刀切嚴重不合理的背後,還有更為深刻的教育體制積弊與文化價值誤區。如何不讓我們的人文教育遭遇到政治教化與思想灌輸的過度擠壓,如何給予現代孩子一個更加真實、獨立、自由的心靈成長環境,恐怕還得訴求在整體教育與文化的體制層面進行重大改革,來充當最有效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