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隱藏著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2020-12-17 萌寶科普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許多歷史典故,長大後我們用歷史典故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好好學習,擁有優秀的品格,似乎歷史典故能教育孩子這件事不會錯。事實真的如此嗎?

01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以前每每讀起都覺得幼時的孔融無私奉獻、懂得謙讓是人們學習的典範,隨著年齡的成長,對事物的了解,慢慢了解了孔融的一生經歷,就覺得「孔融讓利」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它接露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而當今社會有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簡單回憶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的一天,有人送了一筐梨給他的父親,父親拿出幾個讓孔融挑選。只見孔融從一堆梨中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驚訝便問他:「你怎麼挑最小的那個?」孔融回答:「父親我年齡最小吃所以吃小的,把大個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的謙讓行為受到了父親的好評,而他的事跡也因此傳揚出去,許多人也對孔融持有誇讚態度。久而久之,孔融得到的誇讚越來越多,雖然我們現在提倡賞識教育,但過多的誇讚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好處嗎?讓我們看看長大後的孔融是否還像幼時這樣優秀!

02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時隨父親到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因為太過出名求見的人很多,所以不是名士或親戚門童一般都不給通報,孔融好奇李膺的為人,便對門童說:「我是李君的親戚」。

李膺出來後便問孔融兩人是什麼親戚關係?孔融投機取巧道:「我的祖先和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所以我們也是世交」。

在場的人聽後都誇讚孔融聰明,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大概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聰明。孔子反懟道:「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年僅10歲就懂得用話嘲諷對方,可見其內心的驕傲。當一個人習慣了被別人讚美,習慣被別人追捧後,他就會狂妄自大,這就是一句經典的名言「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孔融這個熊孩子小時「懟」路人,長大「懟」父母,他曾發表不孝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大致意思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沒有親情可言,歸根到底不過是情慾上頭後的產物,而母親和孩子哪有什麼感情?就像是把水放在一個瓷罐中之後分離開罷了。

小時的孔融能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經過多年的讚美,長大後反而不懂得孝道,在極為重視「孝道」的漢代,如此狂妄的言論為他引來了殺身之禍,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都堅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樣的教育方式究竟有沒有錯呢?其實不能一概而論。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孩子需要鼓勵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樣的重要」。

鼓勵本身沒有錯,打擊教育很可能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變得自卑,但過度的誇讚有可能會讓孩子迷失自我,我們不能把教育的方式從一個極端轉變成另一個極端。

有些家長特別喜歡誇讚孩子,一點小事就會誇張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盲目自信,總覺得自己天賦異人,做什麼事都能得到被人的誇讚,甚至會變得自負瞧不起其他人。這樣下去孩子不但妨礙孩子發展,讓其喪失正確的自我認知,還容易在社交上受挫,畢竟沒有人喜歡盛氣凌人的孩子。

受到過度誇讚的孩子會變得脆弱,就像保護在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只要一點小的挫折就能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家長不要用「捧殺式教育」傷害孩子,在毀掉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你要知道「捧得越高,摔得越慘」

想要誇獎孩子不是不可以,家長要找尋正確的方式,不要籠統的誇讚孩子「做得好」,具體事情具體誇讚,讓孩子知道因為什麼受到誇讚。多誇讚孩子努力的過程,不要因為結果去誇讚他,不然孩子長大可能會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真正的賞識教育不是簡單的一句誇讚,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和溝通,「滿招損,謙受益」凡事要適度。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一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
    也因此,他收穫了很多讚揚,他的父母,身邊的親戚朋友,無一不對這個孩子給予厚望,覺得他學東西快,真的太聰明了。但現在,他連高中都沒有考上,還是家裡花錢復讀,他在家也不體諒父母工作的辛苦,花錢大手大腳,他媽媽一提起來他的學習就頭疼,也不敢說他,因為一說他,他就說自己不上學了。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讓梨是悲傷的故事,被隱藏的教育漏洞,「捧殺」才是罪魁禍首
    每個孩子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三字經》中還有「融四歲能讓梨」的經典典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將好的梨分給了弟弟,自己只是留下了一個又小又不起眼的梨,他的這個舉動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誇讚,同時也受到很多來自其他人的讚揚,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現在的家長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時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在他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
  • 「孔融讓梨」這個千百年來令人稱讚的故事卻隱藏了一個可怕的真相
    孔融上讓哥哥,下讓弟弟的舉動讓父親很是詫異,了解緣由後,孝順謙讓的他也得到了父親的稱讚,這樣的事情自然也傳了很遠,孔融也收穫了越來越多的讚揚。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幼兒成長起來的,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讓梨得到了父親的稱讚,得到了身邊人的表揚,這種表揚是每個孩子在童年成長過程中都希望獲得的。
  • 讓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是否正確?
    孔融讓梨的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拿走小的。孔融回答:「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的」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代孫,可以說是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儒教家規。而儒教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規矩。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懂得很多道理,也不可能太多的理解長幼尊卑的規矩。但是卻從吃梨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將大地留給兄長是一種尊敬長輩(在儒家思想中,長兄如父)的意思,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只有4歲的小孩子身上,就感覺有點耐人尋味了。
  • 無知的父母才會讓老大學孔融讓梨,二胎家庭教育路上最大的坑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孔融讓梨似乎成了我們教育二胎關係上最好的方式。孩子不能真實的表達自我,是教育上最大的失敗。3.孔融讓梨的故事,被放在《三字經》裡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是父母經常拿來教育子女相互謙讓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在套用這個觀點的時候,卻沒有去深思過它是否合適。奇葩說裡面就討論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 父母教會老大「孔融讓梨」,李玫瑾直言:這是二胎家庭最大的悲劇
    而在中國式教育當中,這樣的「孔融讓梨」式教育是非常普遍的,很多的家長在面對老大的時候但是家長們卻忘記了,即使老大先出生,但是依舊改變不了他也還是孩子的事實。其實這樣的現象隱藏的就是父母的偏心。,在兩個孩子發生爭執後,父母的重點應該是教育老大,而不是護著老二。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父母為了教育孩子們謙讓,還給他們講01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在美國遭「冷遇」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從幼兒園接受教育開始,老師就在給孩子灌輸這些傳統的儒家思想,回到家中,父母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這一招是非常有用的。甚至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也成為了小學生的必讀科目,還要背誦。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上周的《奇葩說》把「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這個話題拋給辯手。剛看到這道辯題,我也下意識地站在反方立場。畢竟同樣受「讓」的苦,有事沒事割捨自己心愛的東西,現在到了選擇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當然要大喊一句「不讓」。01.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 孔融讓梨的危害
    兒童教育專家盧丹丹引用一個美國母親的話說:「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自私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且它是通往分享的必經之路。只有自私過、佔有過、專享過,做過他們真實的自己,才能順利地從利己轉移到利他。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長大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欲,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長大後要努力地彌補自己心靈上的虧欠。
  • 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孔融讓梨」,到底是道德的閃光,還是教育的失敗?
    「孔融讓梨」,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最早在小學課本中學過,不過那時還小,並沒有深究。在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將「孔融讓梨」中體現出的溫良謙恭、長幼有序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頌揚。
  • 孔融四歲讓梨懂禮讓,最終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是耳熟能詳的。因為這個故事是選入教材的,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給孔融家裡拿來了一筐梨。孔融的父親讓孩子們分吃。孔融先拿,但是他拿的時候,卻選擇了小的。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拿小的。他說,因為他小,因此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所謂孝悌,簡言之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文|小崔來說歷史在我國悠久的文化發展之中,出現了很多的優良傳統,像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珍惜光陰、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團結力量大等,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就受到的教育
  • 「孔融讓梨」是否適合孩子?
    我們是一個傳統禮儀的國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我們,從小要學會「孔融讓梨」的品質。孔融讓梨表現出了儒家思想的謙遜恭卑的心理,也體現了我們傳統思想中的長幼有序的理念。但是這種行為,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在我接觸了幼兒心理發展理論以後,學習到孩子在5歲以前,都有一個非常「自私」的階段,這一階段是生命的特徵,是不提倡分享的。
  • 央視:「孔融讓梨我不讓」呼喚教育獨立精神
    作為家長,經常會發現,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僅會與其他家長發生碰撞,還會和現行的教育思維與應試模式發生極大衝突。於是,人們會無奈地叩問,自己是好家長嗎?老師是好老師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明天嗎?「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成錯誤,就是一道生動的時代教育考題。中國古代一個叫孔融的4歲小孩,曾以「讓梨」的姿態,成為中國傳統的千年道德符號,來標註謙讓和禮貌。
  • 教育現代孩子,要思考孔融讓梨的道德和法律考量
    今天之所以再次討論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因為現實中難免會因為分配不公而出現矛盾。孔融兄弟七人,上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父母拿來了七個梨,讓兄弟七人去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並說,我年紀小,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我比弟弟大,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