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學過許多歷史典故,長大後我們用歷史典故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好好學習,擁有優秀的品格,似乎歷史典故能教育孩子這件事不會錯。事實真的如此嗎?
01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以前每每讀起都覺得幼時的孔融無私奉獻、懂得謙讓是人們學習的典範,隨著年齡的成長,對事物的了解,慢慢了解了孔融的一生經歷,就覺得「孔融讓利」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它接露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而當今社會有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簡單回憶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的一天,有人送了一筐梨給他的父親,父親拿出幾個讓孔融挑選。只見孔融從一堆梨中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驚訝便問他:「你怎麼挑最小的那個?」孔融回答:「父親我年齡最小吃所以吃小的,把大個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的謙讓行為受到了父親的好評,而他的事跡也因此傳揚出去,許多人也對孔融持有誇讚態度。久而久之,孔融得到的誇讚越來越多,雖然我們現在提倡賞識教育,但過多的誇讚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好處嗎?讓我們看看長大後的孔融是否還像幼時這樣優秀!
02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時隨父親到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因為太過出名求見的人很多,所以不是名士或親戚門童一般都不給通報,孔融好奇李膺的為人,便對門童說:「我是李君的親戚」。
李膺出來後便問孔融兩人是什麼親戚關係?孔融投機取巧道:「我的祖先和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所以我們也是世交」。
在場的人聽後都誇讚孔融聰明,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大概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聰明。孔子反懟道:「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年僅10歲就懂得用話嘲諷對方,可見其內心的驕傲。當一個人習慣了被別人讚美,習慣被別人追捧後,他就會狂妄自大,這就是一句經典的名言「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孔融這個熊孩子小時「懟」路人,長大「懟」父母,他曾發表不孝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大致意思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沒有親情可言,歸根到底不過是情慾上頭後的產物,而母親和孩子哪有什麼感情?就像是把水放在一個瓷罐中之後分離開罷了。
小時的孔融能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經過多年的讚美,長大後反而不懂得孝道,在極為重視「孝道」的漢代,如此狂妄的言論為他引來了殺身之禍,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都堅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樣的教育方式究竟有沒有錯呢?其實不能一概而論。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孩子需要鼓勵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樣的重要」。
鼓勵本身沒有錯,打擊教育很可能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變得自卑,但過度的誇讚有可能會讓孩子迷失自我,我們不能把教育的方式從一個極端轉變成另一個極端。
有些家長特別喜歡誇讚孩子,一點小事就會誇張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盲目自信,總覺得自己天賦異人,做什麼事都能得到被人的誇讚,甚至會變得自負瞧不起其他人。這樣下去孩子不但妨礙孩子發展,讓其喪失正確的自我認知,還容易在社交上受挫,畢竟沒有人喜歡盛氣凌人的孩子。
受到過度誇讚的孩子會變得脆弱,就像保護在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只要一點小的挫折就能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家長不要用「捧殺式教育」傷害孩子,在毀掉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你要知道「捧得越高,摔得越慘」。
想要誇獎孩子不是不可以,家長要找尋正確的方式,不要籠統的誇讚孩子「做得好」,具體事情具體誇讚,讓孩子知道因為什麼受到誇讚。多誇讚孩子努力的過程,不要因為結果去誇讚他,不然孩子長大可能會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真正的賞識教育不是簡單的一句誇讚,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和溝通,「滿招損,謙受益」凡事要適度。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