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兩個孩子。
孔融讓梨似乎成了我們教育二胎關係上最好的方式。
我們自以為大讓小肯定是正確的,所以總是以命令的口吻或是暗示的方式,讓大寶讓著二寶,殊不知,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1.
我是一個有兩個女兒的二胎寶媽,起初我也是一直跟大寶說:你大一點,要多照顧一下妹妹,她還小,不懂事。遇到兩個孩子搶玩具,我也會讓大寶示弱,把玩具給妹妹玩。
直到有一天我聽見大寶在對著妹妹咆哮:「都是因為你,媽媽一點也不愛我了,我早晚把你丟掉」。
我這才意識到,我長期的讓大寶忍讓是一個多麼錯誤的決定。
後面對於兩個孩子的爭搶,我沒有再主動幹預。
妹妹去搶姐姐玩具,姐姐不給我也忍著不去管。即使妹妹跑過來跟我告狀,我也會跟她說,你不能從姐姐的手裡搶東西,如果你想玩,那試試拿其他的玩具跟姐姐交換。
我給妹妹提供的的到玩具的方法,但並沒有強迫大寶必須分享給妹妹,主動權還在大寶的手裡。但是當妹妹拿著心愛的娃娃去交換姐姐的風車時,姐姐很欣然的接受了。
慢慢的兩個人開始和平共處了,姐姐正在玩積木,那妹妹就去玩娃娃。
有時,姐姐還會主動邀請妹妹一起玩,即使妹妹不小心推到了她堆的城堡,姐姐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大吼大叫,而是會分妹妹一部分,叫她自己堆。
或者是自己再踩一腳來次更大的破壞,然後帶著妹妹在一起重新堆。
一味的讓大寶忍讓,那就會造成一種現象,大寶不甘心但又迫於壓力不得不做出退讓。
長時間的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就會尋找出氣口,會發洩在周圍的事物上,更不利於兩個孩子的關係。
2.
前段時間讀過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在美國,一個在獄中的男孩給母親寫了一封信:
小時候,有一次過聖誕節,媽媽拿來幾個蘋果,他一眼就看中了中間那個又大又紅的。
後來媽媽把蘋果放到桌子上面問他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
弟弟搶先說出了他想說的那句話:要中間那個。
媽媽卻很生氣的說:好孩子要懂得分享,把好的東西分給別人。
結果他靈機一動開口說:媽媽,弟弟還小,我吃小的給他吃大的吧!媽媽很開心,最後還是把那個大蘋果給了他。
他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高興,從此後,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都會偽裝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斷撒謊。
以至於後來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學會了不擇手段,打架,盜竊,搶劫,殺人。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很震驚,如果從小我們的孩子就會揣測大人的心思,察言觀色,會想法討好別人,會掩飾偽裝自己。
別把這樣的孩子以為是情商高,值得表揚。這背後是撒謊,是缺乏誠信。
我們在教育孩子先人後己,捨己救人這些大道理時唯獨忘記了孩子自身的想法。
美國教育家奧利弗布朗講過: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尋找自己的幸福,記住不是為別人,不是社會,不是國家,而是他自己。
孩子不能真實的表達自我,是教育上最大的失敗。
3.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放在《三字經》裡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是父母經常拿來教育子女相互謙讓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在套用這個觀點的時候,卻沒有去深思過它是否合適。
奇葩說裡面就討論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前提是梨要先在孔融的手裡面,他擁有了分配梨子的主動權,然後再按照自己的意願分給兄弟姐妹。
如果父親拿出了幾個梨子告訴他:你大了,要把梨子讓給弟弟吃,那他肯定是不開心的。
或者父母在教交給他梨子事前就給出了暗示:好孩子就是要大讓小,那後面孔融的讓梨就會是不出自本心的選擇,這樣也是偽裝自己討好別人的表現。
4.
《少年說》裡面有個小女孩站在高臺上質問爸爸:為什麼每次妹妹搶玩具,你都是訓斥我讓我讓著她,明明是她先開始搶東西的。
爸爸的回答是:你比她大啊,當然應該比她懂事。
孩子就受不了了:那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是不是要一輩子都讓著她啊!
是啊,我早一點出生又不是我的錯,那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去忍讓呢!父母在照顧二寶的情緒時,是不是遺忘了對大寶的關心!
父母讓大寶讓著小的,本心可能不是偏心或者袒護小的,出發點肯定是善意的,是為了家庭的和諧。
可是如果我們只是不結合實際的照搬這種謙讓的教育理念,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1. 大寶會覺得二寶的到來不僅是分走了他的父愛母愛,更是讓他處處碰壁挨罵的罪魁禍首,這樣不僅不能增進他們的感情,反而會引起大寶對二寶的更加仇視。
2. 二寶事事都能從父母哪裡得到解決,就助漲了他欺負老大的囂張氣焰,他會覺得反正無論怎樣爸媽都會向著他,會做事越來越出格過分。
3.大寶長期被壓抑的情感無處發洩,或者過早的學會了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4.不和諧的家庭關係必然會造成爸媽的心情不好,更不能好好的教育孩子。
面對弊端這麼多的教育方式,你還會選擇繼續教大寶讓著老二嗎?
二胎家庭正確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不是沒有辦法:
1,父母不要介入兩個孩子的戰爭,如果必須要插手,也要做到公平。雖然二寶年齡偏小,但這也不是他的籌碼,他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但是對待大寶一定要公平。
2,如果要偏心,一定要偏向大寶。本來二胎的到來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半甚至更多的關注,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他,弟弟和妹妹的到來不會影響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3,關於二寶的事情,多爭取大寶的意見。比如可以讓他參與幫助照顧二寶的起居,幫弟弟妹妹選擇買什麼樣的衣服玩具,這樣大寶會更有成就感,對待弟弟妹妹也會更加友好親切。
4,突出大寶的家庭地位。不要總是跟她說大的要讓著小的這些話,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想法,尊重大寶自己的想法。大寶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肯定,就會把照顧弟弟妹妹當成是一種分享,一種愛的延伸,而並不是逼迫。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更是父母的修行,我們不能對著書本照抄照搬,要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幫孩子做更好的選擇。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要做的就是那棵樹,那朵雲,那個靈魂。我們給孩子引導,而並不能替他們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