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父母才會讓老大學孔融讓梨,二胎家庭教育路上最大的坑

2020-08-27 豆包小小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兩個孩子。


孔融讓梨似乎成了我們教育二胎關係上最好的方式。


我們自以為大讓小肯定是正確的,所以總是以命令的口吻或是暗示的方式,讓大寶讓著二寶,殊不知,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1.


我是一個有兩個女兒的二胎寶媽,起初我也是一直跟大寶說:你大一點,要多照顧一下妹妹,她還小,不懂事。遇到兩個孩子搶玩具,我也會讓大寶示弱,把玩具給妹妹玩。


直到有一天我聽見大寶在對著妹妹咆哮:「都是因為你,媽媽一點也不愛我了,我早晚把你丟掉」。


我這才意識到,我長期的讓大寶忍讓是一個多麼錯誤的決定。



後面對於兩個孩子的爭搶,我沒有再主動幹預。


妹妹去搶姐姐玩具,姐姐不給我也忍著不去管。即使妹妹跑過來跟我告狀,我也會跟她說,你不能從姐姐的手裡搶東西,如果你想玩,那試試拿其他的玩具跟姐姐交換。


我給妹妹提供的的到玩具的方法,但並沒有強迫大寶必須分享給妹妹,主動權還在大寶的手裡。但是當妹妹拿著心愛的娃娃去交換姐姐的風車時,姐姐很欣然的接受了。


慢慢的兩個人開始和平共處了,姐姐正在玩積木,那妹妹就去玩娃娃。


有時,姐姐還會主動邀請妹妹一起玩,即使妹妹不小心推到了她堆的城堡,姐姐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大吼大叫,而是會分妹妹一部分,叫她自己堆。


或者是自己再踩一腳來次更大的破壞,然後帶著妹妹在一起重新堆。


一味的讓大寶忍讓,那就會造成一種現象,大寶不甘心但又迫於壓力不得不做出退讓。


長時間的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就會尋找出氣口,會發洩在周圍的事物上,更不利於兩個孩子的關係。


2.


前段時間讀過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在美國,一個在獄中的男孩給母親寫了一封信:


小時候,有一次過聖誕節,媽媽拿來幾個蘋果,他一眼就看中了中間那個又大又紅的。


後來媽媽把蘋果放到桌子上面問他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


弟弟搶先說出了他想說的那句話:要中間那個。


媽媽卻很生氣的說:好孩子要懂得分享,把好的東西分給別人。


結果他靈機一動開口說:媽媽,弟弟還小,我吃小的給他吃大的吧!媽媽很開心,最後還是把那個大蘋果給了他。


他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高興,從此後,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都會偽裝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斷撒謊。


以至於後來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學會了不擇手段,打架,盜竊,搶劫,殺人。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很震驚,如果從小我們的孩子就會揣測大人的心思,察言觀色,會想法討好別人,會掩飾偽裝自己。


別把這樣的孩子以為是情商高,值得表揚。這背後是撒謊,是缺乏誠信。


我們在教育孩子先人後己,捨己救人這些大道理時唯獨忘記了孩子自身的想法。


美國教育家奧利弗布朗講過: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尋找自己的幸福,記住不是為別人,不是社會,不是國家,而是他自己。


孩子不能真實的表達自我,是教育上最大的失敗。


3.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放在《三字經》裡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是父母經常拿來教育子女相互謙讓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在套用這個觀點的時候,卻沒有去深思過它是否合適。


奇葩說裡面就討論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前提是梨要先在孔融的手裡面,他擁有了分配梨子的主動權,然後再按照自己的意願分給兄弟姐妹。


如果父親拿出了幾個梨子告訴他:你大了,要把梨子讓給弟弟吃,那他肯定是不開心的。



或者父母在教交給他梨子事前就給出了暗示:好孩子就是要大讓小,那後面孔融的讓梨就會是不出自本心的選擇,這樣也是偽裝自己討好別人的表現。


4.


《少年說》裡面有個小女孩站在高臺上質問爸爸:為什麼每次妹妹搶玩具,你都是訓斥我讓我讓著她,明明是她先開始搶東西的。


爸爸的回答是:你比她大啊,當然應該比她懂事。



孩子就受不了了:那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是不是要一輩子都讓著她啊!


是啊,我早一點出生又不是我的錯,那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去忍讓呢!父母在照顧二寶的情緒時,是不是遺忘了對大寶的關心!


父母讓大寶讓著小的,本心可能不是偏心或者袒護小的,出發點肯定是善意的,是為了家庭的和諧。


可是如果我們只是不結合實際的照搬這種謙讓的教育理念,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1. 大寶會覺得二寶的到來不僅是分走了他的父愛母愛,更是讓他處處碰壁挨罵的罪魁禍首,這樣不僅不能增進他們的感情,反而會引起大寶對二寶的更加仇視。


2. 二寶事事都能從父母哪裡得到解決,就助漲了他欺負老大的囂張氣焰,他會覺得反正無論怎樣爸媽都會向著他,會做事越來越出格過分。


3.大寶長期被壓抑的情感無處發洩,或者過早的學會了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4.不和諧的家庭關係必然會造成爸媽的心情不好,更不能好好的教育孩子。


面對弊端這麼多的教育方式,你還會選擇繼續教大寶讓著老二嗎?


二胎家庭正確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不是沒有辦法:


1,父母不要介入兩個孩子的戰爭,如果必須要插手,也要做到公平。雖然二寶年齡偏小,但這也不是他的籌碼,他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但是對待大寶一定要公平。


2,如果要偏心,一定要偏向大寶。本來二胎的到來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半甚至更多的關注,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他,弟弟和妹妹的到來不會影響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3,關於二寶的事情,多爭取大寶的意見。比如可以讓他參與幫助照顧二寶的起居,幫弟弟妹妹選擇買什麼樣的衣服玩具,這樣大寶會更有成就感,對待弟弟妹妹也會更加友好親切。


4,突出大寶的家庭地位。不要總是跟她說大的要讓著小的這些話,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想法,尊重大寶自己的想法。大寶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肯定,就會把照顧弟弟妹妹當成是一種分享,一種愛的延伸,而並不是逼迫。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更是父母的修行,我們不能對著書本照抄照搬,要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幫孩子做更好的選擇。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要做的就是那棵樹,那朵雲,那個靈魂。我們給孩子引導,而並不能替他們做決定。

相關焦點

  • 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強迫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與他相關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孔融讓梨」。他在四歲時,專門挑盤中最小的那個梨吃,把其它的大梨讓給別人吃。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我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最大的騙局,就是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長也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禮貌謙讓,這樣才是一個文明的人,而現在正是二胎時代,很多家庭把這個故事當做基本準則講給大寶聽,似乎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老大必須要準守的規律。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本就是個騙局!
    ☆大福很多二胎家庭中,教育孩子都是用「孔儒讓梨」作為例子,強迫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可從來沒有家長想過,這個典故本就是個騙局。「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二胎家庭中最大的坑,就是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 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別再強調孔融讓梨了
    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但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個如此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正在一步步的「毀娃」。>二寶還小,你應該向孔融讓梨一樣,學會謙讓妹妹。」
  • 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孔融讓梨式傷害太深
    從小,我們就是聽著各種各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長大的,孔融讓梨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的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讓兄弟的故事。受這些傳統故事的影響,中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喜歡讓大的讓著小的。特別是現在,自從放開二胎之後,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了兩個孩子,而在兩個孩子之間的戰爭也就開始了。
  • 父母教會老大「孔融讓梨」,李玫瑾直言:這是二胎家庭最大的悲劇
    於是醫生就給了孩子一瓶水,聲稱喝了就能恢復視力,而小女孩也相信了醫生的話,沒想到小女孩在喝了醫生給水後真的恢復了視力,這也證明了孩子就是因為擔心弟弟的出生會影響父母對自己的愛,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在中國式教育當中,這樣的「孔融讓梨」式教育是非常普遍的,很多的家長在面對老大的時候
  • 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為何大寶與二寶性格迥異?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要了二胎,但對于大寶和二寶之間的教養,卻成了廣泛存在和忽視的問題。誠然是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卻出現了偏差。01「你是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大寶本來就因為二胎的到來而感到了不安,怕父母不再重視自己,如果再加上父母偏心,可想而知大寶會承受怎樣的心理壓力。這種「孔融讓梨」式的教養方式,其實是個偽命題,也是普遍二胎家庭踩的最多的坑!
  • 你還在堅持讓大寶「孔融讓梨」?二孩家庭應該走出這些誤區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講的是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本來是個告訴大家要遵守公序良俗的故事,結果卻被很多二胎家庭用錯了方式,「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你是不是經常跟老大說這些話呢。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妹妹)。你比弟弟(妹妹)大,要多照顧他(她),不能欺負他(她),聽到了嗎?弟弟妹妹還小,他(她)小不懂事,你打他就是不對。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上周的《奇葩說》把「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這個話題拋給辯手。剛看到這道辯題,我也下意識地站在反方立場。畢竟同樣受「讓」的苦,有事沒事割捨自己心愛的東西,現在到了選擇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當然要大喊一句「不讓」。01.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 「大讓小」的育兒方式對二胎家庭真的有益嗎?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當一個家庭有了新的生命誕生,家庭的焦點就會聚集到這個新成員的身上,手足矛盾由此便會展開。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但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個如此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正在一步步的「毀娃」。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獨一份,有了老二之後,兩個孩子之間就容易產生了矛盾,「你是哥哥/姐姐,讓一讓弟弟/妹妹」這是在很多二胎家庭能聽到的話。孔融讓梨的故事。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所謂孝悌,簡言之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一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
    現在,我卻覺得「孔融讓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們簡單回憶下這個故事。一家人吃梨,父親讓孔融來分,這個四歲的小朋友將最大的梨給了哥哥,好的給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他之所以成長成現在這樣,是因為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他小時候每當收穫了誇讚時,他的父母會常常以此為榮,還要不斷地將他的某個顯露聰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人前人後顯擺,每當別人提醒他的父母要稍微注意一下別太慣著孩子時,他們不以為然。父母的態度如此,孩子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 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是二胎家庭教育的一個坑,你還沒避開?
    由於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要第二個孩子了,可是老二的到來,也讓很多家庭原本受寵的老大變得不那麼受寵,甚至是要在家裡處處忍讓。有些家長總是說,那老二還小,你比她大,你就一定要讓著他呀!孔融讓梨這一套,並不適合家長教育孩子。那麼有二胎的家庭到底應該怎麼做呢?第一點,要學會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本來他們兩個就是最親的人,他們的手足之情就是世間最珍貴的一種感情,是非常難得的,家長們要學會利用這種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要讓他們自己解決。
  •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孔融讓梨》是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人們應該要有謙讓的美德。但如今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往往會用這個故事來道德綁架老大,要讓老大處處都要給弟弟妹妹,甚至是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也不能生氣。
  • 「孔融讓梨」隱藏著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01孔融讓梨「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以前每每讀起都覺得幼時的孔融無私奉獻、懂得謙讓是人們學習的典範,隨著年齡的成長,對事物的了解,慢慢了解了孔融的一生經歷,就覺得「孔融讓利」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它接露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而當今社會有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 李玫瑾:二胎時代下,二胎家庭最大的騙局,就是「孔融讓梨」
    有兩個孩子,對孩子應該是孔融讓梨的教導方式嗎?答案是否定的。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在節目中說到,家長們不能因為小的小,就一味地偏袒小的,應該多花點心思在教育大娃身上。孩子們都處於正在成長的階段,很多道理需要明白和實踐,大人們覺得自己的強制做法,能夠讓孩子們和睦相處,擁有良好的關係。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小時候父母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而現在我們長大了,又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的孩子。謙恭禮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這樣宣傳推廣也沒有錯誤,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故事。但是今天我看書時,看到了一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孔融讓梨》為什麼現在很多4歲的孩子,連自己吃飯都不會,筷子都不會拿,這難道不是做父母的責任嗎?相信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校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吧?如果孩子本來就不懂也不會,結果父母也只為忙工作不管也不問,家裡幾個兄弟姐妹不吵不鬧才怪呢!如果都像孔融懂得謙讓的話,他們也就不會那麼吵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