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孔融讓梨式傷害太深

2020-09-07 等風來育兒聯盟

從小,我們就是聽著各種各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長大的,孔融讓梨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的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讓兄弟的故事。受這些傳統故事的影響,中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喜歡讓大的讓著小的。

特別是現在,自從放開二胎之後,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了兩個孩子,而在兩個孩子之間的戰爭也就開始了。

【01】二胎家庭大讓小現象普遍存在。

其實說是兩個孩子的戰爭,很多時候都是有父母的參與的。家長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是哥哥(姐姐),不能讓著弟弟(妹妹)啊?!」家長們總覺得年紀大的孩子就應該和孔融一樣,讓著小的孩子,才能體現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

但是實際上,這是最快破壞孩子之間感情的方式。今年8歲的萌萌就是這樣,自從3年前有了妹妹之後,媽媽就只帶著妹妹睡覺。當萌萌晚上想和媽媽說話的時候,媽媽總會說:「別說話了,吵著妹妹睡覺。」

而因為家長有意無意對妹妹的偏讓,妹妹在家裡非常霸道,不允許姐姐玩玩具和吃好吃的,甚至連姐姐和媽媽說話她都要哭鬧。這樣的情況讓年僅8歲萌萌非常傷心,她甚至覺得上學都比在家好,因為爸爸媽媽更喜歡妹妹。

像萌萌家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在二胎家庭中,大讓小的情況普通存在。甚至在前幾年還有過這樣的新聞,就是說一個學校的考試題目就是「孔融讓梨,你讓不讓呢?」其中不少孩子斬釘截鐵地寫「不讓!」,結果自然是被老師判錯,因為標準答案就是要讓的。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就是「大讓小」這種做法太過於深入人心,連老師都這麼教。

這件事的本意其實就是禮讓,但是一旦形成了「大讓小」,那麼大的就要永遠讓著小的。大孩子委屈,覺得明明都是孩子,為什麼我就要讓著你?而且我永遠比你打,豈不是要永遠讓著你。

【02】「大讓小」的情況給孩子造成了極大影響。

一次兩次的「大讓小」也就算了,時間長了,大孩子覺得家長就是偏心的行為,更加增添了對弟弟的厭惡和對家長的不解,對整個家庭的關係都有很大的影響。

1、影響親子感情。家長覺得讓老大讓的只是很小的東西,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卻很重要。

更代表了父母對他的忽視,一旦孩子形成了父母偏心的想法就很難再改正過來,對親子關係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影響。之後發生的任何事,孩子就會用「父母偏心」的有色眼鏡來看待,那麼結果自然也是不好的。

2、影響手足之情。很多二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兩個孩子的關係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一旦二寶長大開始有了爭搶的意識,兩個孩子都會發生劇烈的鬥爭。而大寶嫉妒二寶的根源其實就是因為二寶分走了父母的愛。

父母教大寶謙讓,其實是打破了公平對待兩個孩子的原則,所以造成了兩個孩子之間緊張的關係。

3、兩個孩子性格危機。長期處於劣勢的大寶,會形成缺乏關愛的內心,喪失掉安全感,形成自卑、缺乏控制的性格。而專家的研究表明,這樣的心理甚至會影響成年後個人價值觀的樹立。而小寶由於長期的被偏愛,經常有恃無恐,甚至仗著自己的年紀小,做一些故意欺負大寶的事情。

這種自私的行為,會讓小寶有非常大的性格缺陷,在人際處理上更容易遭受挫折

【03】二胎家庭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培養傳統美德?

二胎家庭中,大寶和二寶的關係應該如何平衡呢?如何才能更好得讓孩子學習到中華的傳統美德呢?

1、做好大寶的思想工作後再要二寶。面對一個弟弟或著妹妹,大寶的心情肯定會受到波動。想要平衡大寶的心理落差,必須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成為一個哥哥或者姐姐。家長應該在要二寶之前就讓孩子能夠理解雖然家裡要有個弟弟和妹妹,但是父母對他的愛沒有任何變化。

在寶媽懷二寶的時候,可以帶著大寶一起做產檢、買東西,讓大寶有了參與感,也更能體會到成為一個大哥哥、大姐姐的感覺。

2、讓老大更有長子、長姐的權威性。在古代,最大的孩子是要頂立門戶的,在子女中擁有者絕對的權威性。其實正是這種權威性,讓他們沒有父母愛被剝奪的感覺。所以在兩個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家長可以給予大寶更多的權威,比如家裡有好吃的,讓大寶負責分配這些好吃的。

其實通過觀察,你會發現無論大寶給了二寶多少,二寶一般都不會提出抗議,而在這種分配的過程中,大寶也能夠更懂得照顧二寶的意義,更加疼愛二寶。

3、家長不要參與孩子的爭執。兩個孩子在生活中出現爭吵是很正常的事情,經常吵完了之後兩個人反而感情更好了。怕就怕家長參與其中,「大讓小」的做法反而讓兩個孩子的感情出現裂痕。所以一旦兩個孩子吵架,家長這時候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這樣有利於孩子之間的相處,甚至於他們情商的鍛鍊也很有好處。

4、謙讓不能是單方面的。在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中,孔融不僅對弟弟謙讓,其實對哥哥也是禮讓的,所以家長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不能片面的認為謙讓就是「大讓小」,二寶也是要謙讓大寶的。如果兩個孩子相互謙讓,那麼會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但是如果只是單方面一個人謙讓,就會出現問題。

家長在日常教育中應該更加注重分享,讓大寶主動和二寶親近,二寶長大之後就要相互分享,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寶從心裡接受二寶的存在。

兩個孩子的家庭充滿了歡樂也充滿了爭吵,所以家長對於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一定要下足功夫,兩個孩子懂得相互幫扶和扶持,成為未來生活中彼此的依靠。

寶媽們你是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呢?有沒有過「大讓小」的事情發生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大家一起探討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別再強調孔融讓梨了
    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但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個如此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正在一步步的「毀娃」。你應該向孔融讓梨一樣,學會謙讓妹妹。」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最大的騙局,就是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長也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禮貌謙讓,這樣才是一個文明的人,而現在正是二胎時代,很多家庭把這個故事當做基本準則講給大寶聽,似乎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老大必須要準守的規律。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本就是個騙局!
    ☆大福很多二胎家庭中,教育孩子都是用「孔儒讓梨」作為例子,強迫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可從來沒有家長想過,這個典故本就是個騙局。「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二胎家庭中最大的坑,就是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 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強迫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與他相關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孔融讓梨」。他在四歲時,專門挑盤中最小的那個梨吃,把其它的大梨讓給別人吃。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我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 父母教會老大「孔融讓梨」,李玫瑾直言:這是二胎家庭最大的悲劇
    案例曾經就有一個6歲的女孩因為「癔症性眼盲」上了熱搜,就是因為媽媽懷了二胎,,小女孩害怕爸爸媽媽不在愛自己,擔心自己會受到冷落,就出現了眼盲,經過媽媽的描述,這個6歲的小女孩是突然間出現視力下降的情況,後來就連走路都會摔跤,看見女兒這樣的異常的情況,就連忙帶著孩子去了醫院就診
  • 無知的父母才會讓老大學孔融讓梨,二胎家庭教育路上最大的坑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孔融讓梨似乎成了我們教育二胎關係上最好的方式。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孩子不能真實的表達自我,是教育上最大的失敗。3.孔融讓梨的故事,被放在《三字經》裡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是父母經常拿來教育子女相互謙讓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在套用這個觀點的時候,卻沒有去深思過它是否合適。奇葩說裡面就討論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 「大讓小」的育兒方式對二胎家庭真的有益嗎?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當一個家庭有了新的生命誕生,家庭的焦點就會聚集到這個新成員的身上,手足矛盾由此便會展開。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但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個如此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正在一步步的「毀娃」。
  • 李玫瑾:二胎時代下,二胎家庭最大的騙局,就是「孔融讓梨」
    有兩個孩子,對孩子應該是孔融讓梨的教導方式嗎?答案是否定的。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在節目中說到,家長們不能因為小的小,就一味地偏袒小的,應該多花點心思在教育大娃身上。孩子們都處於正在成長的階段,很多道理需要明白和實踐,大人們覺得自己的強制做法,能夠讓孩子們和睦相處,擁有良好的關係。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近幾年,有關二胎和兄弟姐妹間關係的爭議並不罕見。前有「孔融讓梨我不讓」後有「生二胎需不需要徵求哥哥/姐姐的同意」,是非對錯如何解決始終沒有定論。我們常說,私人問題應該在私人領域解決,不然就是無效討論。
  • 你還在堅持讓大寶「孔融讓梨」?二孩家庭應該走出這些誤區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講的是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本來是個告訴大家要遵守公序良俗的故事,結果卻被很多二胎家庭用錯了方式,「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你是不是經常跟老大說這些話呢。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妹妹)。你比弟弟(妹妹)大,要多照顧他(她),不能欺負他(她),聽到了嗎?弟弟妹妹還小,他(她)小不懂事,你打他就是不對。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是二胎家庭教育的一個坑,你還沒避開?
    由於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要第二個孩子了,可是老二的到來,也讓很多家庭原本受寵的老大變得不那麼受寵,甚至是要在家裡處處忍讓。有些家長總是說,那老二還小,你比她大,你就一定要讓著他呀!孔融讓梨這一套,並不適合家長教育孩子。那麼有二胎的家庭到底應該怎麼做呢?第一點,要學會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本來他們兩個就是最親的人,他們的手足之情就是世間最珍貴的一種感情,是非常難得的,家長們要學會利用這種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要讓他們自己解決。
  •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式的」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流傳千古的中國道德教育故事,講述的是孔融以各種解釋,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贏得了長輩的讚賞的故事。這讓我想起我的童年。假如讓我再回到童年,我將義無反顧地把每年過年長輩給我的紅包統統收下,把去親戚家做客時,桌上的零食任性吃完。
  • 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為何大寶與二寶性格迥異?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要了二胎,但對于大寶和二寶之間的教養,卻成了廣泛存在和忽視的問題。誠然是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卻出現了偏差。01「你是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大寶本來就因為二胎的到來而感到了不安,怕父母不再重視自己,如果再加上父母偏心,可想而知大寶會承受怎樣的心理壓力。這種「孔融讓梨」式的教養方式,其實是個偽命題,也是普遍二胎家庭踩的最多的坑!
  • 二胎家庭,別再讓老大「孔融讓梨」了,學習下蔡少芬的育兒方式
    弟弟摔倒後更是哭的不行,這下奶奶也生氣的打了下大寶的手了「你怎麼能打弟弟,你把弟弟弄倒頭都摔傷了,你是大孩子你就不能讓著弟弟?蔡少芬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講到有一次全家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小女兒就爭著跟大女兒要媽媽,可是蔡少芬說「上次是妹妹跟媽媽,這次你要跟爸爸,姐姐要跟媽媽在一起」。妹妹不同意,開始哭鬧,旁邊的長輩覺得就妹妹小就讓著她。
  • 孔融讓梨的危害
    而孔融讓梨般的無私分享更是不可取! 以此分析孔融讓梨這一行為:從表現來看,是謙讓、利他的,並不屬於剛剛介紹的前習俗水平。而屬於習俗水平!所謂習俗水平是指:少年兒童能按照家庭、甚至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再像前習俗只考慮行為的直接後果)。
  • 「孔融讓梨」隱藏著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01孔融讓梨「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以前每每讀起都覺得幼時的孔融無私奉獻、懂得謙讓是人們學習的典範,隨著年齡的成長,對事物的了解,慢慢了解了孔融的一生經歷,就覺得「孔融讓利」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它接露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而當今社會有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佔據大利)。
  •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孔融讓梨》是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人們應該要有謙讓的美德。但如今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往往會用這個故事來道德綁架老大,要讓老大處處都要給弟弟妹妹,甚至是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也不能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