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飯,大寶正在玩積木,二寶回來後,一會就爬過去把大寶的積木弄亂了。大寶生氣就把二寶抱走了。
二寶開始哭,奶奶過來就說「你那麼多呢,拿一些給弟弟玩,他叫你姐姐,你要讓著他。」
可是大寶不同意,奶奶就拿了放在大寶旁邊的兔子給二寶。大寶看到了更生氣,跑過來把兔子搶走,還把弟弟弄倒了。弟弟摔倒後更是哭的不行,這下奶奶也生氣的打了下大寶的手了「你怎麼能打弟弟,你把弟弟弄倒頭都摔傷了,你是大孩子你就不能讓著弟弟?弟弟還小……」
聽到這裡我真的是替大寶覺得冤枉。二寶來了以後,大家不僅會把大寶二寶作比較,還經常要大寶讓著弟弟。可是大寶才兩歲多,要求她什麼都得讓著弟弟,真的不是一件輕易能做到的事情。
我過去抱住大寶跟她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奶奶打你小手,有點痛,奶奶剛才那樣是不對的。」
大寶邊哭邊說「那是我給你搭的火車,弟弟把我弄倒了……」
「嗯嗯,弟弟把你的積木弄亂了,你肯定很傷心,因為你拼了很久。確實是弟弟不對,他還沒經過你同意就把兔子拿走了,你很生氣對嗎?但是你那樣把弟弟推倒,弟弟頭很容易就受傷,也會很痛的。媽媽希望你下次不要用打的方式,你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把它還給你,好不好。」
大寶聽完我說的,邊擦眼淚邊說:「好,那你讓弟弟不要在弄亂了」
家有二胎後,我們總會有意無意的要求大寶要讓著二寶,可越是這樣反而越容易讓大寶對二寶充滿敵意。
蔡少芬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講到有一次全家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小女兒就爭著跟大女兒要媽媽,可是蔡少芬說「上次是妹妹跟媽媽,這次你要跟爸爸,姐姐要跟媽媽在一起」。妹妹不同意,開始哭鬧,旁邊的長輩覺得就妹妹小就讓著她。甚至連大女兒自己都跟蔡少芬說「我可以不要媽媽,還是讓著妹妹。」
但是蔡少芬說「不行,媽媽也需要姐姐」。她讓所有人都先上去吃飯,讓老公一個人帶著小女兒。張晉就帶著妹妹,陪著她,妹妹哭了很久以後,等她平靜了,再告訴她為什麼不可以這樣。事情過後妹妹跟所有人道歉,而且蔡少芬說從那以後妹妹再也不會這樣不講理的爭寵。
整件事情下來,蔡少芬夫婦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因為妹妹的哭鬧,家裡老人的要求就讓姐姐退讓,而是讓妹妹記住並不是因為她小姐姐就要讓著她。
不能找媽媽,妹妹肯定很傷心,爸爸就一直陪著她等情緒發洩完成,再安慰她,和她講道理。
等妹妹情緒穩定後,讓她知道承擔後果。爸爸帶著妹妹和大家道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能因為她小,就要求姐姐什麼都要讓著她。
李玫瑾教授說過:「家有二孩的,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教育大寶的身上,而不是護小的上面。」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學會分享,但分享的前提是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今天本來二寶去拿大寶積木,如果婆婆抱走後,沒有再拿大寶的小白兔,大寶也不會被激怒打了二寶。分享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大人一再要求大寶就要讓著小寶。這樣只會讓大寶覺得,大家都護著小的,覺得是二寶奪走了家裡人對她的愛。
尊重老大,孔融讓梨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不強制性要求孩子分享,要求大孩子退讓。像蔡少芬一樣,有些原則不能因為孩子小哭鬧就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