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二胎家庭中,最大的騙局,就是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2020-09-05 園園媽育兒日記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長也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禮貌謙讓,這樣才是一個文明的人,而現在正是二胎時代,很多家庭把這個故事當做基本準則講給大寶聽,似乎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老大必須要準守的規律。

李玫瑾:二胎家庭別要求老大「孔融讓梨」

小靜有一個7歲的女兒,二胎政策開放後,小靜決定再生一個孩子,將來女兒還能有個伴不孤單,於是沒多久小靜又懷孕了,第二胎還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小靜的女兒也非常高興迎接妹妹的到來。

當妹妹還小的時候,大女兒一直都很懂事的照顧著小妹,不僅會衝奶粉,還會幫忙換紙尿褲,小靜也感覺很欣慰,當小女兒長到3歲的時候,小靜發現兩個孩子總是吵架拌嘴,沒吵幾句小女兒就開始哭,隨即大女兒也開始哭。

兩個孩子的哭聲讓小靜感覺非常心煩,但是看著大女兒都已經這麼大了,應該讓著點妹妹,為了兩個孩子能消停點,強行要求大女兒讓著小女兒,而妹妹仗著年紀小,越來越霸道,經常搶大女兒的玩具和吃的。

甚至有時候小靜看著大女兒寫作業,小女兒都會特別生氣的把小靜拉到一旁陪她玩,大女兒的心理非常不平衡,但是每次小靜只會說:「你是姐姐,要讓著點妹妹,她還小,你要像孔融讓梨一樣學會謙讓。」

大女兒沒有辦法反駁,但是心裡非常不舒服,變得越來越沉默,不願意跟父母交流,甚至經常在同學家做完作業才回家,還說自己不喜歡父母,不喜歡妹妹,因為每次就算是自己沒有錯,父母也要把做強行安到自己身上。

小女兒歲數是比較小,但是大女兒也未成年,也是個孩子,更何況大女兒根本不會一輩子都讓著妹妹,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二胎家庭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

舉個例子:當分一個蘋果的時候,不要直接切開分給孩子們,把分配權給大寶,無論大寶怎麼分都是他的權利,不要幹預,這時就會發現,不用家長教,大寶就會知道如何分配,更懂得照顧小寶。

面對兩個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不要偏袒一方

很多家長都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會產生「大讓小」「女讓男」的情況,這樣對兩個孩子的身心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更加影響親子關係,所以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先問清楚原因,讓兩個孩子都有發言的權利,從中找到犯錯的一方,要求道歉並且另一方要寬容原諒。

2、少插足孩子們的事情

有的時候發生偏袒,讓孩子們受傷,其實都是因為家長幹涉的比較多,但是不難發現,就算兩孩子上一秒吵得不可開交,下一秒冷靜過後,又會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所以兩個孩子出現小問題,就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如果矛盾實在很大,在分清楚原因,家長做好引導。

面對兩個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確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不能一味的偏袒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感受,要守住公平的準則,對待小寶有多少愛,就要給大寶多少愛,這樣孩子們的關係會更加和諧,親子間也不容易疏遠,孩子們也會健康幸福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覺得二胎家庭中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本就是個騙局!
    ☆大福很多二胎家庭中,教育孩子都是用「孔儒讓梨」作為例子,強迫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可從來沒有家長想過,這個典故本就是個騙局。「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二胎家庭中最大的坑,就是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 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強迫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與他相關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孔融讓梨」。他在四歲時,專門挑盤中最小的那個梨吃,把其它的大梨讓給別人吃。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我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 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別再強調孔融讓梨了
    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但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個如此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正在一步步的「毀娃」。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
  • 李玫瑾:二胎時代下,二胎家庭最大的騙局,就是「孔融讓梨」
    有兩個孩子,對孩子應該是孔融讓梨的教導方式嗎?答案是否定的。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在節目中說到,家長們不能因為小的小,就一味地偏袒小的,應該多花點心思在教育大娃身上。孩子們都處於正在成長的階段,很多道理需要明白和實踐,大人們覺得自己的強制做法,能夠讓孩子們和睦相處,擁有良好的關係。
  • 無知的父母才會讓老大學孔融讓梨,二胎家庭教育路上最大的坑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孔融讓梨似乎成了我們教育二胎關係上最好的方式。孩子不能真實的表達自我,是教育上最大的失敗。3.孔融讓梨的故事,被放在《三字經》裡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是父母經常拿來教育子女相互謙讓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在套用這個觀點的時候,卻沒有去深思過它是否合適。奇葩說裡面就討論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 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孔融讓梨式傷害太深
    從小,我們就是聽著各種各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長大的,孔融讓梨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的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讓兄弟的故事。受這些傳統故事的影響,中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喜歡讓大的讓著小的。特別是現在,自從放開二胎之後,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了兩個孩子,而在兩個孩子之間的戰爭也就開始了。
  • 父母教會老大「孔融讓梨」,李玫瑾直言:這是二胎家庭最大的悲劇
    案例曾經就有一個6歲的女孩因為「癔症性眼盲」上了熱搜,就是因為媽媽懷了二胎,,小女孩害怕爸爸媽媽不在愛自己,擔心自己會受到冷落,就出現了眼盲,經過媽媽的描述,這個6歲的小女孩是突然間出現視力下降的情況,後來就連走路都會摔跤,看見女兒這樣的異常的情況,就連忙帶著孩子去了醫院就診
  • 「大讓小」的育兒方式對二胎家庭真的有益嗎?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當一個家庭有了新的生命誕生,家庭的焦點就會聚集到這個新成員的身上,手足矛盾由此便會展開。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但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個如此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正在一步步的「毀娃」。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 你還在堅持讓大寶「孔融讓梨」?二孩家庭應該走出這些誤區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講的是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本來是個告訴大家要遵守公序良俗的故事,結果卻被很多二胎家庭用錯了方式,「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你是不是經常跟老大說這些話呢。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妹妹)。你比弟弟(妹妹)大,要多照顧他(她),不能欺負他(她),聽到了嗎?弟弟妹妹還小,他(她)小不懂事,你打他就是不對。
  • 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為何大寶與二寶性格迥異?
    家中有二胎的家長們,這是不是你們在跟大寶說話時的口頭禪?你或許不會知道,這些語言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危害!湖南衛視熱播《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小學六年級的崔兢表達了對爸爸的看法——「請不要逼我再讓著妹妹了」!
  • 二胎家庭,別再讓老大「孔融讓梨」了,學習下蔡少芬的育兒方式
    二寶來了以後,大家不僅會把大寶二寶作比較,還經常要大寶讓著弟弟。可是大寶才兩歲多,要求她什麼都得讓著弟弟,真的不是一件輕易能做到的事情。我過去抱住大寶跟她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奶奶打你小手,有點痛,奶奶剛才那樣是不對的。」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近幾年,有關二胎和兄弟姐妹間關係的爭議並不罕見。前有「孔融讓梨我不讓」後有「生二胎需不需要徵求哥哥/姐姐的同意」,是非對錯如何解決始終沒有定論。我們常說,私人問題應該在私人領域解決,不然就是無效討論。
  • 孔融讓梨的危害
    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長大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欲,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長大後要努力地彌補自己心靈上的虧欠。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這就好像潔白的蓮花要從淤泥中成長。聖潔的雪蓮必然開自寒冷的雪山!在孩子最為「自私」的階段,教育引導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有反作用。而孔融讓梨般的無私分享更是不可取!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三國志11的孔融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 文學典故中的「孔融讓梨」,孔融後來怎麼樣了?網友看完莫名心疼
    文學經典「孔融讓梨」的故事不僅出現在語文課堂上,很多國內的父母還經常將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其實就是希望培養孩子尊老愛幼,尊重長輩的良好品德。而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確實值得很多學生學習,因此語文課本大多都加入這類流傳剩廣的經典故事。但你知道孔融後來怎麼樣了嗎?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獨一份,有了老二之後,兩個孩子之間就容易產生了矛盾,「你是哥哥/姐姐,讓一讓弟弟/妹妹」這是在很多二胎家庭能聽到的話。01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在美國遭「冷遇」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從幼兒園接受教育開始,老師就在給孩子灌輸這些傳統的儒家思想,回到家中,父母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這一招是非常有用的。甚至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也成為了小學生的必讀科目,還要背誦。
  •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竟然死於不孝、謀反之罪?
    我們經常在小時候會聽到父輩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卑禮讓、尊重兄長的好品性,要知道孔融當時讓梨的時候才僅僅四歲,四歲的孩童都能做到如此的懂事,肯定與大人們每日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孔融讓梨故事事出必有因,孔融按照現在來說的話,可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他不但是聖人子孫,還是東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學大家,所以說孔融的確是以為才華橫溢的文人,但是在政務上,缺乏政治才能
  • 生活中的經濟學:「孔融讓梨我不讓」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的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 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孩子的答案。「孔融讓梨」講的是我國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
  •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式的」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流傳千古的中國道德教育故事,講述的是孔融以各種解釋,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贏得了長輩的讚賞的故事。這讓我想起我的童年。假如讓我再回到童年,我將義無反顧地把每年過年長輩給我的紅包統統收下,把去親戚家做客時,桌上的零食任性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