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LS重點考查四種閱讀能力: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直接推論的能力、詮釋整合信息和觀點的能力、檢驗或評估文章特性的能力。語文思考練習題的改進,主要要依據閱讀素養的這四種閱讀能力。
(一)直接提取特定信息
直接提取特定信息,屬第一層級的閱讀理解。直接在文本中找到字面信息,無需去進行深層解釋或加工。在這一基礎性理解過程中包括5個特定指向:
1.尋找與具體閱讀目標有關的信息;2.尋找特定觀點、具體概念;3.找出詞、短語的定義;4.找出故事的情境;5.找出主題句或文章主旨。
1.特定指向1:尋找與具體閱讀目標有關的信息
題例:四上冊《搭石》:課文許多地方都使我們感受到美,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美,讓我們找出來體會體會。
解析:找出課文中對美的描寫這一要求,是要求學生直接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不需進行複雜推理,難度係數較低。
這類思考練習題要求讀者直接在文章中找到具體的詞語或句子,訓練的是尋找真實性知識。思考練習題的設置,在關注並尋找具體信息的過程中特定指向1的要隨著年級遞升而逐漸減少,或者如本題在特定指向1的基礎上提高要求,找出有關詞句後再「體會體會」。
2.特定指向2:尋找特定觀點、具體概念
題例:五下冊《梅花魂》:梅花魂的「魂」是什麼意思?
解析:這道思考練習題中的詞語,有其特定的具體內涵。尋找特定觀點和具體概念,是第一層級閱讀理解的重點和難點。
3.特定指向3找到詞、短語的定義
題例:三上冊《一次成功的實驗》:我能體會到「不假思索」的意思。
解析: 解釋詞語在原文中的意思,需聯繫上下文猜測出詞語的具體含義,屬於語篇考查的重點內容。
課標在對二、三學段學生閱讀要求中強調能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義、句義。思考練習題要求不僅僅是理解該詞語的本意,還要能夠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呼應課程標準的要求。
4.特定指向4:找出故事的情境
題例:五下冊《橋》……文中有多處關於大雨和洪水的描寫。
解析:此類思考練習題在教材中很少,在課文中,基本上並沒有將情境當作特定對象進行題目設置,沒有創設對情境產生敏感觀察的問題環境。而將情境當作特定對象進行題目設置,創設對情境產生敏感觀察的問題環境,是很有必要的。
5.特定目標5:找出主題句或文章主旨
題例1:(自擬題目)五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用「 」畫出表達課文中心的語句。
解析: 教材中幾乎找不到直接畫出文本主旨句的練習。但在總的思考練習題中,與主旨相關的題目並不少,一般都是在更高難度上設置,需要讀者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才得出主題。在教學中,直接畫出文本主旨句的練習還是有必要的。
(二)直接推論
直接推論屬第二層級的閱讀理解。推理可以使讀者們揭開文本的表層信息,去探索其中的意義。
直接推論包括4個特定指向:1.推論出某事件導致另一事件;2.在一連串的論點後歸納出重點;3.通過文本(詞語/句子)進行總結概括;4.描述人物間關係。
1.特定指向1:推論出某事件導致另一事件
題例:三下冊《他是我的朋友》: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並說一說他當時是怎麼想的?
解析:此類題目需要讀者根據原文,展開合理思索,從外表推斷內心或者推斷出後續的故事。
這種指向的題型,既訓練基本的推理能力,又可以讓讀者發揮想像空間,訓練其思維廣度。
2.特定指向2:在一系列的事件觀點後歸納出重點
題例:五上冊《梅花魂》:課文通過哪幾件事表達外祖父對祖國的懷念之情?
解析:此類指向題型,讓作者能夠聯繫已給出的兩個或更多的觀點或信息片段來直接推理。
3.特定指向3:通過文本進行總結概括
題例:四下冊《觸摸春天》:「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請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解析::本題目訓練對句子的理解能力,所給出的句子是文中主旨句。要對主旨句進行理解,就要從原文中找到一系列論據進行闡釋。
4.特定指向4:描述人物間關係。
題例:五下冊《威尼斯的小艇》:聯繫有關語句,說說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關係。
解析:題例要求通讀全文,做到充分理解,從而尋找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關係。
大多文章記敘的不是單一的事物,多個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邏輯嚴密度。
(三)詮釋並整合信息和觀點
詮釋並整合信息和觀點屬第三層級的閱讀理解。在這一層級中,思考練習題設置的目的是對文本進行咀嚼與消化,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總結解釋文中觀點。
第三層級的閱讀理解包括5個特定指向:1.清楚分辨出文章的整體信息和主題;2.詮釋文中人物可能的特質或做法;3.比較及對照文章信息;4.推測故事中的情緒或氣氛;5.詮釋文中信息在真實世界的實用性。
1.特定指向1:清楚分辨出文章的整體信息和主題
題例:五上冊《圓明園的毀滅》: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作者為什麼用那麼多的筆墨寫圓明園的輝煌?
解析: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課文所蘊含的道理,能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總結課文中心思想都屬於此類指向。
2.特定指向2:詮釋文中人物可能的做法或特質
題例:四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解析: 從原文出發,遵循文章的思路,探討主體人物特質,對主體人物性格有著準確的人識,對文章主題徹底把握。
3.特定指向3:比較及對照文章信息
題例:三下冊《翠鳥》:我們交流交流,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句子,哪個寫得更好,好在哪兒?(句子略)
解析:比較兩句子的不同,又要去理解詞語的作用,還要回歸文本,在整體中把握詞語、句子的作用。在pirls這一指向的要求中,既要找出相同點,又要找到不同之處.既然是比較,就要有兩個比較主體,兩者比較從而突出所說明的事物特徵,增強說明的效果。
4.特定指向4:推測故事中的情緒與氣氛
題例:五上冊《釣魚的啟示》:根據課文內容,用適當的詞語概括我心情的變化。
得意à()à()à()
解析:情感變化是文章的一條隱形主線,把握住情感心理變化,就要理清行文思路。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發展,找出心理變化發生的原因。
在敘事性的文本中,故事情節不斷延伸、變化,主人公的情緒也在不斷變化。能夠根據故事情節來推測同樣是在整體認識全文的基礎上,對行文思路的把握。
5.特定指向5:闡釋文中信息在真實世界的實用性
題例:五上冊《走遍天下書為侶》:作者的讀書方法對你有什麼啟示?
解析:這類題目在閱讀材料與現實生活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讀者能夠聯繫生活經驗,展現知識的實用性。通過相關訓練,學生們提高了實踐意識,達到了知識與能力共提升的目的。
(四)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
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屬第四層級的閱讀理解。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在對文本的內容主題有了透徹了解、宏觀領會後,跳出文本的行文思路、作者思維,來判斷其是否真實,是否具備條件來實現真實,評估其語言與主題之價值。
在四級理解過程中包括6個特定指向:1.評估文中事件真實發生的可能性;2.評估如何才能使得這個故事具備發生的可能性;3.評斷文章信息是否完整或是否闡明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題目對主題的關係;5.描述文本語言特點產生的效果;6.找出作者對於主題的觀點。
1.特定指向1:評估文章所描述的事件真實發生的可能性
題目(自擬題目): 《圓明園的毀滅》,課文極力渲染圓明園曾有的輝煌,是真實的嗎?以你知道的史料來說明你的判斷。
解析:人教版閱讀練習幾乎沒有從這個角度進行題目設定,我們可以去評價故事人物、做法的好壞,但並沒有去思考過事件的真實性。閱讀素養需要理性的評估判斷能力。
2. 特定指向:評估如何才能使得這個故事具備發生的可能性
題例:三下冊《西門豹》:我想和同學一起演演這個故事。
解析: 本題目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表演,將故事情境再現,證明了故事是可發生的。要求讀者對故事發生的條件進行預測,並在實際中找到合適語言來表達清楚。
3. 特定指向3:評判文章信息是否完整或是否闡明文中的信息。
題例(自擬題目):四上冊《搭石》:課文的插圖能很好的配合課文內容嗎?
解析: 人教版教材中找不到此類題目。課文是什麼?不是印刷成書,就完美無缺了。閱讀需要對文章的質疑,包括對文字、內容和插圖的質疑,需要批判精神。對小學生是否要引導學生質疑課文,可以討論。如果補充這種練習要慎重,就是課文存在明顯失誤的才可以引導學生質疑,辨誤。
4. 特定指向4:分析文章題目對主題的關係
題例1:四下冊《尊嚴》,課文的題目為什麼叫尊嚴?
解析:此文標題表達了文章的主題。但是,在文學體驗型文本裡,題目並不一定要直接為主題服務,有時也會完全無關,這時候就更需要深層次去挖掘兩者間相關性。
5. 特定指向5:描述文本語言特點產生的效果
題例:三下冊《爭吵》:終於挨到了放學。(吐泡泡:這裡的「挨」字用得真好。)
解析:新課標重視語言運用的學習,體會言語形式,有利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6. 特定指向6:找出作者對於主題的觀點
題例(自擬題目):五上冊《釣魚的啟示》,作者贊同文章觀點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解析: 作者對於主題的觀點態度,指的是作者對主題是贊成還是反對。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找不到此類題型。忽略此類題目,同樣是沒有跳出文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