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前言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16日04:55 人民日報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
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制定的《建國方略》第二部分「實業計劃」中,就提出了建設長江水力發電工程的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分級壩堰,改善航道,壅流發電。」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4年,美國大壩專家薩凡奇先生對我國三峽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後來,他寫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報告提出三峽壩址可選擇在南津關上遊2000米處,水庫正常蓄水位200米,發電裝機容量1065萬千瓦,萬噸輪船直達重慶。不久,日本投降,蔣介石發動內戰,「薩凡奇方案」當然沒有繼續進展下去的可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乘坐「長江」號軍艦,從武漢至南京,順流而下。毛主席聽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關於治理長江的匯報。在討論防洪問題時,毛主席說,費了那麼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麼不集中在三峽卡住它呢?毛主席還談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的問題。孫中山先生設想的長江水利工程是把發電和航運放在重要位置,而毛主席的設想更為全面,他把防洪和南水北調的構想也提出來了。 1954年,長江中遊發生了特大洪災,雖經黨和政府組織人民奮力抗洪,減輕了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但是受災人口仍達到1880萬人,武漢市被淹沒了1/3。這是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課,使人們更加認識到修建三峽大壩防禦洪水,以保全武漢市以及長江中下遊兩岸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56年6月,毛主席在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陪同下暢遊長江,填寫了《水調歌頭·遊泳》這首廣為傳誦的詞作,其中寫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進一步表明,在1953年以後毛主席就一直有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工作會議。在會議過程中,毛主席聽取了三峽建設問題的匯報。當時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先修三峽,後開發支流」,理由是三峽水利樞紐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而另一種觀點主張「先支流、後幹流」,也就是先在長江支流上興建水力發電工程,後建設三峽工程,理由是三峽工程規模過於巨大,不是當時國力所能承受的。南寧會議以後,毛主席提出對三峽工程要採取「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積極準備」,表示毛主席仍支持建設三峽工程;「充分可靠」,說明他也看到了三峽工程的浩大及其複雜性和艱巨性。這時,毛主席把三峽工程的事情交給周恩來總理處理,要求周總理每年至少過問4次。 我認為,當時兩種不同觀點之爭,還是屬於對工作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見的爭論。如果上三峽工程,國家勢必集中有限的財力投入三峽,再無力進行其他水電項目的建設。單純從發電角度看,「先支流、後幹流」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遊的防洪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是其他支流電站所不能替代的。1998年長江中遊特大洪水再次證明,興建三峽工程對於大幅度提高長江中遊尤其是武漢地區的防洪標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和李富春副總理率領100多位中外專家、學者,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和湖北省的領導同志乘「江峽」號輪船,逆流而上,就三峽工程問題進行實地考察,並在輪船上召開了現場會議。與會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會議的結論是:「三峽必須搞,也能夠搞」。同時決定先上漢江中遊的丹江口水電工程,因為漢江洪水也直接威脅武漢市的安全。同年3月25日,在成都舉行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通過了由周恩來總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為三峽工程定下了基調。《意見》指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後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建設,要待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才能作出決定。《意見》提出,三峽大壩的正常高水位應當控制在200米,同時還應當研究190米和195米兩個方案。周總理還特別指出,建三峽工程必須保護重慶,並儘可能減少四川地區的淹沒損失。成都會議結束後,毛主席又於3月29日乘「江峽」號輪船由重慶順江東下,30日經三鬥坪時,毛主席在甲板上視察了大壩壩址和地形,並與陪同視察的王任重、林一山等同志討論興建三峽工程的規劃。同年4月,成立了三峽科研領導小組。6月,在武漢召開了三峽工程第一次科研會議。從此,三峽工程進入勘測設計和方案論證的階段。 在災難深重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周恩來總理也沒有忘記三峽工程。1970年12月2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給毛主席寫報告,建議中央同意修建宜昌葛洲壩工程作為三峽工程的實驗工程,以便鍛鍊隊伍,積累經驗。毛主席親筆批示:「贊成修建此壩。」但是毛主席對修建葛洲壩工程不無擔心。他寫道,「興建過程中將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正如毛主席預料的那樣,葛洲壩工程進展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工程施工質量不合格,因此被迫停工。為了使葛洲壩工程重新啟動,周總理指定林一山等組建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修改設計和施工方案,同時組建了葛洲壩工程局擔任施工任務。1974年10月,停工22個月後的葛洲壩工程正式復工,此後工程進展基本順利。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7月第一臺機組發電。到1988年12月葛洲壩工程全部建成,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強大電力送往華中和華東地區,有力地支持了這些地區用電的需要。葛洲壩水利樞紐中還設有三線單級船閘,使長江航道通行無阻。這樣,在萬裡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壩和電站就誕生了。它為後來的三峽工程建設培養了大批施工和管理人才,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建設三峽工程又提到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了。1983年3月,水電部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正常高水位擬定在150米。同年5月,國家計委對可行性報告組織審查。1984年4月,國務院批准「150米大壩方案」,三峽工程開始啟動,並進行施工的前期準備工作。 三峽大壩150米方案,發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左右,有140多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對長江中遊和武漢市有一定的防洪作用,但航運方面只能改善四川涪陵以下的航道。就在這個時候,重慶市向中央寫了報告,認為150米方案對重慶港及其附近的航道沒有改善,不能滿足改善航運的要求,而且泥沙淤積還可能造成不利影響,提出把三峽大壩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80米。 決定三峽工程命運是在1985年1月19日,這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鄧小平同志在參加建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有關合同籤字儀式後,詳細詢問了三峽工程的情況。我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小平同志聽完我的匯報後指出:「三峽是特大的工程項目,要考慮長遠利益,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進行。」當談到三峽移民要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時,小平同志說,「現在的移民方針對頭了」,「100萬移民也有辦法安置,可以發展鄉鎮企業,也可以搞第三產業,還可以發展旅遊」。針對我說「正在考慮成立三峽行政區,用行政力量來支持三峽建設,做好移民工作」時,小平同志講,「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一個以成都為中心」。 為了推動三峽的開發性移民工作,1985年3月,國務院成立了三峽省籌備組。1986年5月,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在開發性移民規劃和試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國務院也明確指出,三峽庫區移民工作仍由四川、湖北兩省具體負責。 1986年至1988年,國務院重新組織了三峽工程論證工作。論證工作分14個專題,有400多位中國著名專家、學者參加。大多數專家認為,建設三峽工程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1988年,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治理整頓,一批基本建設工程停建或緩建。在這種形勢下,國家當然無力進行三峽工程建設。 1992年對三峽工程來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從此,三峽工程從籌劃階段轉入正式實施階段。為了加強對三峽工程的領導,國務院成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為了使三峽工程能夠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引入競爭機制,成立了三峽工程總公司,實行業主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資本金制。為了使三峽工程和它的輸變電工程有可靠的資金渠道,國務院決定從電費中提成,建立了三峽投資基金。通過三峽工程的建設,我國的水利、水電科技水平獲得很大的提高。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和輸變電系統引進和製造成功後,將使我國的製造業能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提高國家實力的一個鮮明標誌。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三峽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國務院於1994年12月14日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按照全國人大批准的「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三峽工程建設分三期進行。1993年至1997年是第一期工程,從施工準備、正式開工到實現大江截流,完成移民15萬人。1998年至2003年是第二期工程,三峽大壩要實行第二次截流,水庫蓄水到135米高程,為此需要完成移民55萬人,保證第一批四臺水輪發電機組併網發電,永久船閘通航,輸電線路連接華中和華東電網,保證把三峽電力輸送出去。 百萬移民是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隨著三峽工程的順利進行,三峽淹沒區的開發性移民工作也有了新的進展。由於實行對口支援,各省市紛紛把先進技術、名牌產品引入庫區,使三峽搬遷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競爭能力得到增強。三峽移民資金得到了充分保證。在三峽工程的總投資中,移民資金約佔45%。移民方式,除了就地移民為主外,還採取了部分外遷移民的方式,擴大了安置門路。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和開發性移民方針的貫徹落實,庫區經濟將得到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將得到逐步提高。1997年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批准重慶市為直轄市。5年來的實踐證明,移民佔整個庫區移民85%的重慶市改設為直轄市後,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市面貌為之一新,有力地推動了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峽第三期工程在2004年至2009年實施,屆時將全部完成三峽工程。大壩高程達到185米,正常運行水位定在175米,水庫全部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長江中下遊配合沿江堤壩加固,防洪能力將達到防禦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將為根治長江中下遊水患起到關鍵作用。三峽電站建成後,26臺水力發電機組,每臺發電能力70萬千瓦,全部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近900億千瓦時。源源不斷的、清潔的和價格合理的電力,將送到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促使全國形成統一的大電網,極大地增強供電的安全性和互補性。雙線五級船閘每年通過能力達5000萬噸,萬噸船隊將直達重慶。三峽庫區將形成巨大的人工湖泊,自然風景更加秀美,旅遊事業進一步得到發展。可以想像得到,那時的三峽庫區,人民安居樂業,經濟興旺發達,必將出現一派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繁榮富庶的美好景象。 下面,向讀者介紹一下我寫這本書的意圖。 1948年9月,黨中央從東北解放區選派21位青年人到蘇聯學習,我是其中的一個。到1949年8月,我們將進入大學,究竟選擇什麼學校和專業,成為我們這些留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當時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同志正在蘇聯養病,我們派代表去向他請示。他說:「你們的專業由你們自己選擇,但不要選擇學政治,應該選擇工科或經濟。現在全國就要解放了,中國即將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特別需要辦工業和管理經濟的人才。」之後,我和其他幾位同學選擇了水力發電專業。我之所以選擇水電專業,主要受到兩點啟發:一點就是列寧說的,「蘇維埃加電氣化就是共產主義」;另一點就是我知道中國有一個大的水電工程設想,即三峽工程。日本投降後,原來在延安的自然科學院遷到張家口,改名為張家口工業專門學校。我在那裡讀書。當時,我從報上得知薩凡奇修建三峽水電站的計劃,一時炒得很熱,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從蘇聯學成回國,分配到吉林省豐滿發電廠工作,在那裡前後工作了6年,參加了這個當時全國最大的水電工程的施工、維修、運行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後來我到東北電網、華北電網工作,也參加了若干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管理。1981年,我擔任電力工業部部長,主持了全國電力工業規劃工作。我記得,當時的規劃認為,中國有三大水電「富礦」,即黃河上遊、長江中上遊以及紅水河流域,都可以建若干梯級電站,是開發的重點。對這三個流域的若干水電站,我參與了設計、施工和生產管理工作。 1983年6月,我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設工作,擔任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以後對三峽工程的重大問題和重慶直轄市的建立,都參與了決策和組織工作。從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峽至2002年參加三峽工程的二次截流,我共到三峽工地及庫區進行了15次考察。三峽工程的興建和取得的成績與經驗,應歸功於參加三峽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管理的全體建設者,歸功於支持和關心三峽工程的全國人民以及外國朋友們。三峽工程是中國人民的傑作。我只是在三峽工程的論證、決策和實施的過程中做了自己應做的工作,盡了自己應盡的責任。 在這裡,我特別懷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是他們提出了建設三峽的設想,並主持了初期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建設三峽工程作出了重大決策。江澤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後,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峽壩址。1989年以後,所有關於三峽工程的重大決策,都是由江澤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對三峽工程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1998年朱鎔基總理繼我之後任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以來,對三峽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吳邦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還有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同志,對三峽工程建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還要指出,李伯寧、肖秧、郭樹言、陸佑楣、甘宇平等有關部門和地方的負責同志,也都對三峽工程和移民工作的具體實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之際,我寫了一首自度曲,名《大江曲》,全文如下: 巍巍崑崙,不盡長江,滾滾東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裡,人傑地靈,滿天星鬥。夔門天險,巫峽奇峰,山川壯麗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榮錦繡。 卻惜無情風雨,滔滔洪水,萬姓悲愁。眾志繪宏圖,截斷波濤,高峽平湖,馴服龍虯。巨輪飛轉,威力無窮,功在當代利千秋。展宏圖,恰逢新時代,萬丈潮頭。 在這首《大江曲》裡,我抒發了對三峽工程的情懷。這裡有三個句子值得一提:在描寫了三峽的自然風光,長江兩岸的繁榮錦繡之後,我寫道「卻惜無情風雨,滔滔洪水,萬姓悲愁」,特別強調了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我還寫了一句「眾志繪宏圖」。這就是說,三峽工程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經再三斟酌,我這本書就取名為《眾志繪宏圖》。最末一句是:「展宏圖,恰逢新時代,萬丈潮頭」。建設三峽工程,孫中山設想過,毛主席、周總理都為此付出過極大的心血。但是,在當時的歷史階段,都不具備建設三峽這樣巨大工程的客觀條件,只有在鄧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才有施展這個偉大宏圖的條件。是改革開放的萬丈潮頭,以其雷霆萬鈞的氣勢推動了三峽工程的建設。 這本書是以我的三峽日記為主線,輔之以我歷次有關三峽工程的講話和自己起草的文稿以及有關文獻,再附錄當時的新聞報導編輯而成。同時在書中還配發了歷年來拍攝的相關照片,以求本書圖文並茂,更加生動。我的三峽日記是從全部日記中摘選出來的,發表時除了對個別文字作了必要的修改外,保持了它的原貌。 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水力發電資源,通過開發利用,將直接為本世紀前20年中國經濟發展翻兩番,人民過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提供清潔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做出重大貢獻。三峽工程建成後,國家對未來長江上遊的水電項目將實行滾動式開發的方針。三峽工程所獲得的利潤將為長江上遊新的水電項目,如向家壩、溪洛渡工程,提供開發資本金。三峽工程的經驗和人才也將為開發這些項目服務。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告成立,這標誌著三峽工程滾動式開發的方針已開始實施。 我衷心祝願我國的水力發電事業不斷取得輝煌的成就,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為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鵬 二○○三年六月十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