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獎頒發機構國際少年兒童讀物聯盟曾說:「他擁有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繪畫技巧,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將繪本帶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是孩子,就連成人也對他的繪本愛不釋手。他繪畫手法細膩,敢於挑戰固有觀念,他的書完全可以用超現實主義來形容。」
這位被盛讚的繪本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安東尼·布朗(以下簡稱安東尼)。40多年創作生涯中,他共出版51部作品,譯成26種語言,風靡全球。比如大家熟知的威利系列、小熊系列以及《我爸爸》、《我媽媽》等,他的繪本既聯結孩子的童心童趣,又反映成人複雜的潛意識,所以他的作品,不但孩子喜歡,連成人也愛不釋手。
不過安東尼精彩繪本太多,除了那些廣為人知的繪本外,還有很多有趣繪本未被挖掘。我最近就挖到了他一本小眾卻高分的《誰來我家》,他僅用16幅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插畫,就把一個重組家庭的愛與痛,混亂與安寧,描繪得淋漓盡致。
下面我就從繪本創作者、繪本的超現實主義插畫以及繪本帶來的教育啟示三方面,來為大家解讀這本少為人知的寶藏繪本《誰來我家》。
電影《卡薩布蘭卡》裡有句經典臺詞:「每個人的氣質裡,都藏著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這句話可以放在安東尼身上:他的每一本繪本裡,都藏著他的人生經歷,對藝術的熱忱,對童心的呵護。
1946年出生於英格蘭的安東尼·布朗,從小就跟著父親畫畫。後考入利茲藝術學院學習繪畫,畢業後在母校擔任了兩年「平面設計課程」講師。隨後又在曼徹斯特繪製過兩年半的醫學用人體解剖圖解。之後他又進入廣告界,做了4年多卡片設計工作。
藝術天賦加上3段獨特工作經歷,培養了他精湛的繪畫技巧和獨具慧眼的觀察力。
深受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影響的他,從30歲開始創作的第一本《穿越魔鏡》,到後來的《大猩猩》、《朱家故事》,他的作品無一不滲透著超現實主義的怪異與奇幻。
不過,在採訪中他卻說「我想我的超現實主義,真正來源是孩子們自然的、無所不在的、超現實的想像世界,而不是那些名作。」
所以不同於超現實主義畫作表現出的神秘、恐怖、怪誕,他的繪本削減了這些少兒不宜的因素,增添了更多表現孩子童心與想像力的奇幻與童趣。
就像這本《誰來我家》,處處都透著超現實主義的怪異奇幻,但不覺得恐怖,反而因為表現出的蓬勃想像力,而深受孩子喜歡。
《誰來我家》故事很簡單,單親女孩凱蒂和爸爸過著平靜單調的生活,他們一起吃飯、一起散步,偶爾去另一座城市看望媽媽。但這一切平靜都被爸爸新女友瑪麗和她的兒子肖恩打破了,隨著這對母子的加入,凱蒂家變得熱鬧了起來,但凱蒂卻變得日益低落,因為她覺得爸爸被搶走了,她的家被侵佔了。
最後忍無可忍的凱蒂把抗拒與煩悶告訴了爸爸,然後瑪麗肖恩搬走了,這個家又恢復了之前的寧靜,可凱蒂卻覺得悵然若失,似乎缺少了什麼,可到底缺少了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從超現實主義出發,來解讀這本《誰來我家》。
1、重組家庭裡那些隱秘的不被察覺的痛楚
《誰來我家》的封面和封底就是兩幅別具用心的插圖,兩幅圖乍看相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有不同。
封面和封底的插圖雖然都是寧靜的海灘長椅上,坐著父女倆,但封面色調明顯更溫暖,且封面插圖多了一對母子在追逐玩耍。
另外,封底海面毫無波瀾,顯得平靜壓抑,而封面海面卻有海浪翻湧奔騰,一動一靜鮮明對比,正好凸顯出這個重組家庭的熱鬧與寂寥。
凱蒂和爸爸一起生活在一座大房子裡。他們生活很規律,每天飲食不變,作息也固定。但規律生活下,隱藏的卻是兩顆孤獨的心。比如凱蒂和爸爸一起去海邊散步,此時插圖是和封底相似的父女背景圖,寂靜無人的海灘,只有一把孤零零的躺椅,簡單幾個意象就把這對父女的孤獨心境表現了出來。
與封底不同的是,這幅插圖出現了一個紅氣球,紅色代表溫暖、熱情,而在這裡反映出了這對父女對愛與熱鬧的呼喚與渴望。
凱蒂和爸爸一起坐火車去看望另一座城市的媽媽,等車時凱蒂和爸爸待的那邊陰沉壓抑,而穿越橋洞的另一面卻是藍天白雲。一明一暗的對比,說明了凱蒂和爸爸的生活遠沒有描述的那麼愜意,反而充滿了單調壓抑。
但這些表面的平靜,卻被瑪麗和肖恩的到來打破了。瑪麗是爸爸的新女友,肖恩則是瑪麗的兒子。
肖恩是個調皮愛惡作劇的男孩,所以自從他來到凱蒂家裡,凱蒂經常被整蠱,她一點也不喜歡他們,甚至覺得這對母子搶走了爸爸。
瑪麗肖恩出現後,與凱蒂抗拒心境相呼應,超現實主義的繪畫語言開始如井噴般出現。
瑪麗母子第一次出現時,爸爸和凱蒂站在屋裡,瑪麗母子站在門外,此時門外是亮眼的黃,顯得熱情溫暖,而屋內卻是低沉的棕和黯淡的綠,一亮一暗的色調對比凸顯了他們一喜一悲的心境。
本來凱蒂和爸爸的生活雖單調卻井井有條,但瑪麗母子的加入,使得一切都亂了套,正如插圖配文:「有時候,凱蒂覺得自己才是客人,他們不是,一起都變樣了。」
凱蒂內心的抗拒與煩躁在他們一起去海灘時達到了高潮,還是平日她和爸爸常去的海灘,卻因為瑪麗母子的加入,變得熱鬧喧譁起來。海灘冒出了各種各樣奇怪的人,只露出魚尾的美人魚、肥胖到不可思議的女人、在沙灘卻戴著泳鏡的男孩,甚至還出現了一隻秀肌肉的大猩猩。
爸爸和瑪麗在沙灘上談笑風生,肖恩繼續惡作劇,只有凱蒂僅留了一個背影,這個背影正是她寂寥心境的表現「熱鬧是你們的,孤獨是我的。」當我們理解到這一點時,就能明白海灘上出現的那些奇幻元素並非真實存在,而是凱蒂煩亂內心的呈現。
《家有兒女1》裡劉梅與夏東海重組了新家,卻遭到小雪極力抗拒,夏東海責怪小雪不懂事,卻忽略了重組家庭裡孩子內心的惶恐不安。
當父母重組家庭時,他們往往會陶醉在剛開啟的新生活裡,卻忽視了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的惴惴不安。所以一面是父母的歡天喜地,另一面是孩子的驚慌失措,重組家庭裡那些不被察覺的痛楚,就這樣被掩埋深藏。
2、重組家庭裡那些被忽視的愛與溫暖
雖然本書著重表現的是重組家庭裡孩子的抗拒與不願接納,但其實還有一條容易忽視的暗線。
關注單親家庭時,我們往往只關注孩子,卻忽視了同樣承受孤獨的父母。正如凱蒂爸爸,和凱蒂一起生活時,他渴望被愛,渴望熱鬧,卻一直在壓抑自我。
直到瑪麗母子來到這個家後,爸爸才變得愉悅起來。爸爸的表情從凝重嚴肅變得舒展起來,衣服顏色也變得鮮豔起來,從之前深棕色、黑色變成了後來的淺咖和淡藍。每一樣變化都在說明爸爸心境從孤獨寂寥到開朗熱情的轉變。
但爸爸的熱情接納和凱蒂的無聲抗拒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在暗示我們這個重組家庭隱藏的矛盾。
這一隱藏矛盾推動了故事發展。忍無可忍的凱蒂終於告訴了爸爸:「不喜歡別人分享她的房子、她的花園、她的玩具、她的散步和她的三餐;她不喜歡別人分享她的爸爸。」
大部分重組家庭的父母,會覺得這不過是孩子的牢騷之語,安慰即可,不用過分在意,畢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抱怨,耽誤幸福生活的開啟。
但凱蒂爸爸顯然不是大多數中的一員,察覺到女兒憤懣情緒的他,和瑪麗分手了,然後瑪麗母子搬出了他們家。
看著瑪麗母子搬出自己家,凱蒂不勝喜悅「這房子又歸我們兩個人了。」他們的生活又恢復了之前的規律與寧靜,但寧靜中卻透露出死氣沉沉。
凱蒂再次和爸爸一起去散步,他們坐在海邊亭子前,此時天空又變回了暗沉,而且八角亭把海面分成了兩部分,亭外的海面微波蕩漾,而亭內的海面沒有一絲漣漪,平靜如一潭死水。兩個超現實意象的對比,恰好說明了凱蒂內心的空落。她感覺自己好像丟了什麼,但又不清楚到底丟了什麼。
陷入空落的凱蒂一身藍色睡衣坐在地上靜靜思考,她的影子被畫成了大大的問號,為了表現凱蒂心中濃重的疑惑,插圖配了3個問號的意象。同時,整體藍色調,也在暗示凱蒂陷入了沉思。
其實孩子潛意識還是渴望擁有一個正常的家庭,只是他們被暫時抗拒與厭惡蒙蔽了雙眼。
直到爸爸提議:「一起去看看肖恩和瑪麗,怎麼樣?」時,凱蒂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並不厭惡他們,與此同時,她也想通了,她不在乎他們來分享爸爸,分享她的房子、她的玩具或她的散步,只要她也能分享肖恩和瑪麗。
《誰來我家》裡凱蒂和爸爸之前生活單調乏味,瑪麗肖恩的到來,為他們注入了新鮮活力,讓死氣沉沉的家重新變得熱鬧有生機。
從書中插圖色調的變化就可看出,瑪麗肖恩出現後,畫面色調、色彩、超現實元素變得明亮跳躍,瑪麗肖恩走後,畫面再次變得暗沉、單調,場景變幻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人物前後心境的變化。
所以一個重組家庭,帶給孩子的不止是隱秘的痛,還有久違的愛與溫暖。就像《家有兒女1》裡,雖然劉梅和夏東海組建的新家,總是爭吵不斷,矛盾重重,但矛盾與吵鬧的背後卻隱藏了愛與暖意。
《誰來我家》裡最感動的是當凱蒂告訴爸爸她的心情後,爸爸選擇尊重凱蒂,送走了瑪麗和肖恩。感受到爸爸滿滿愛意和接納的凱蒂,也察覺到了爸爸的悶悶不樂,所以最後她願意敞開心扉接納瑪麗和肖恩。從這個簡單卻溫暖的繪本故事裡,我得到了這兩個教育啟示:
1、被愛包裹的孩子,才會用愛溫暖別人
孩子成長離不開父母愛的滋養,尤其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對父母愛與關注更敏感。但單親家庭的父母,要麼沉溺於失敗婚姻,要麼忙碌開拓新生活,無意中總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爸爸認識瑪麗後,忙於約會,完全忽視了凱蒂心裡的抗拒與痛楚。但幸好凱蒂明確對他表達情緒後,他選擇用愛尊重凱蒂,而非斥責她不懂事。
但恰恰是爸爸的愛,才讓被愛的凱蒂,滋生出愛與力量。心裡有愛的凱蒂開始願意接納瑪麗肖恩,一方面是她渴望正常家庭潛意識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她對爸爸的愛。
因為爸爸愛凱蒂,所以願意為凱蒂和瑪麗分手,感受到父愛的凱蒂反過來也願意為了爸爸,重新接納瑪麗。
其實孩子想要的不多,遠大前程、富裕生活,都比不上父母全心全意的愛與支持。尤其是重組家庭的孩子,和不甚熟悉的人組建新家後,只有爸爸或媽媽是熟悉安全的,如果連他們都不理解孩子,孩子自然會感到孤立無援,從而變得叛逆。
所以想要重組家庭的父母,與其一味物質補償孩子,不如給孩子更多愛與溫暖,被愛包裹的他們,會生出歸屬感和價值感,學會用愛去溫暖別人。
正如凱蒂最後終於懂得:當愛被分享,被給予時,才能得到更多愛。
2、單親離異父母重組家庭時,要給孩子緩衝時間
《誰來我家》裡最初凱蒂對肖恩和瑪麗如此抗拒,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瑪麗和肖恩這件事,爸爸沒有給凱蒂緩衝時間。
本來和爸爸過著平靜生活的凱蒂,突然有一天被爸爸告知交了女友,並且女友要帶兒子一起過來住,這種突如其來的事,放到成人身上,想必也不會迅速接受,更別提心思敏感的孩子。
因為爸爸沒有給凱蒂更多緩衝時間,所以凱蒂滿心抗拒。
因而當單親離異的父母打算重組家庭時,交往時期就別隱瞞孩子,清楚告知孩子,並適當詢問孩子意見。當你給孩子一定緩衝時間後,他們再接收就不會太難。
如果孩子不同意,反抗情緒實在過於激烈,父母也別強迫孩子接受,和他們平靜溝通,問清孩子內心的焦慮與恐懼,並用愛和溫暖撫平他們的負面情緒,這之後再決定人生大事。
其實,當父母給足孩子愛,孩子內心變得安定溫暖時,他們並不會特別抗拒新生活。
透過《誰來我家》,我們可以看到重組家庭孩子身上不被察覺的抗拒與排斥,以及重組家庭後父母的心境變化。不過,愛與溫暖始終是《誰來我家》的主題,爸爸的愛給了凱蒂安全感,讓她終於敞開心扉接納肖恩和瑪麗,走入充滿陽光和活力的生活。
另外,除了上文我提到過的超現實意象,《誰來我家》裡還有很多彩蛋,父母陪孩子閱讀時,可帶孩子一起開動腦筋去尋找,儘可能多與孩子互動,這是親子閱讀的真正意義,也是《誰來我家》給我們的教育啟示:孩子在父母的愛中學會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