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過年,如果不鬧出點什麼動靜來,那還叫什麼過年?這個鬧點動靜,也就是大年初一的「開財門」了。初一早晨的鞭炮是一年的開始,越熱鬧越好,那麼都是幾點點鞭炮呢?
其實說起放鞭炮,以前都是父親來點鞭炮的,那時候父親也就30出頭,而現在的父親已經年過六旬了,隨著環保政策的深入人心,已經是幾乎聽不到什麼鞭炮聲了。人們都自覺遵守著禁鞭炮的環保要求。
記得小時候,鞭炮第一聲響,應該是在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小年時候。那天晚上天剛黑,家家戶戶就開始噼裡啪啦的放起來鞭炮了。從這天開始,村子裡就開始熱鬧起來了,村村都在辦置年貨,各家的灶頭也開始忙了起來,炸東西,蒸饅頭,殺年豬,貼春聯……
有的人家在貼完春聯後,也要開始放鞭炮。到了臘月二十八,基本年貨就都備至齊了,這時候幾句只剩下期待了,等待過年。小孩子是最精神的,一個個顧不得天冷,早早就起來了,各家各處的跑,男孩子們會選擇花樣百出的放炮,而女孩子則會認真的打扮起來自己,穿各種好看的衣服,紮起各種好看的髮飾。
除夕,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天沒黑,鞭炮聲就再次響了起來。只要餃子一下鍋,父親就會把鞭炮點燃。父親喜歡在牆上掛幾個釘子,相距不遠掛一掛鞭炮,用一支煙依次點燃,那氣勢好看極了,只是這種鞭炮點法,有點危險,萬一有啞炮或者蹦出來的鞭炮,容易出事,不過這景象也只能在腦海中了,已經有十幾年沒有點鞭炮了。
每當父親點鞭炮結束後,我總是在院子裡尋找還有沒有未點燃的鞭炮,然後拿起來再用香點一遍,有時候還會把鞭炮外面的紙撕開,把裡面的火藥倒出來,用香一觸,就點燃了,那效果就像放煙花一樣。很喜歡那種感覺。
除夕的晚上,就是守著電視機看春晚節目,但是小時候好像並不喜歡看春晚,一般到了十點左右就困的不行了。半夜十二點時候會被更加響亮的鞭炮聲吵醒。父親這時候會披上大衣到院子裡再放一次煙花和鞭炮,然後就回屋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天還不亮,父親母親就會早早起床,包開了餃子,這時候鞭炮聲又陸陸續續響了起來,我們家也不例外,父親會帶著睡眼朦朧的我再去放一次鞭炮。隨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起,我那半睡半醒的睡意也就全沒了。
早飯過後,我就要隨著父親,到奶奶那裡拜年領紅包去了。
其實,關於放鞭炮,真的沒有太準確的時間要求,都是圖個喜慶。守歲的話,十二點時候去放鞭就很不錯,而不守歲的話,早早起來放鞭也不賴。不過現在的爆竹聲已經很稀薄了,這都是環保的要求。那種鞭炮聲此起彼伏,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