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十裡不同俗,更何況中國這麼大,不同地域規矩自然不同。煙臺招遠北鄉農村過年放鞭炮的風俗習慣。 一、年三十下午上墳送吊子請祖宗回家過年,墳上放鞭炮。 農村人,村裡都有統一的「義地」,村裡去世的人,只要沒有特殊問題,都會埋進義地,進入祖墳地。請祖宗回家,村裡人一般下午三四點鐘到墳上插吊子,祖墳前擺開千頭大鞭,二踢腳等放起來(有錢的禮花萬頭鞭也有),越響越好,
讓祖宗們聽個響,省得動靜小了,有祖宗沒聽見後輩請回家,掉了隊會生氣。屬於自己五服內的同宗墳前,都要插上吊子,走到,喊一聲:「爺爺,回家過年了!」「爹,回家過年了!」「老爺爺老奶奶,二爺爺二奶奶,回家過年了!」 折騰了這一會兒,太陽也就靠山,天擦黑了,喊著祖宗們一起回家,不回頭直接往家走。為什麼要傍晚往回走,這有個講究,農村老話說,鬼屬陰,白天不敢走,只能擦黑出來,跟後輩一起回家。
到家後開門進去,一般家裡的女人還要喊一聲:「回來了?」男人應答:「回來了!」 然後上供的北桌香爐裡,由一家之主的男人燒上三炷香,或嫡孫敬香。女人這個時候初一和三十的兩份餃子早已包完,於是開始著手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家宴。 二、年三十,五更發紙放鞭炮 老家規矩,年三十守歲,年三十與初一交接時,灶底燒火,水滾開下元寶餃子,煮好出鍋,先拋奠,祖宗前撈三碗(一碗裡三個),
財神前一碗,觀音前一碗,灶神前一碗,男丁開始焚香燒紙放鞭炮,民俗稱「發紙」,就是給老祖宗們分過年錢。發紙不出院子,放鞭炮也是,只在院子裡燃放。 發完紙,一家人可以睡一會兒,等凌晨三點左右起床,先由家主拿一個早就準備好的小鞭炮,門內點燃,這叫開門炮。民俗規矩,過年所有祖宗都在家裡,放個響兒再開門,等於提個醒兒,免得衝撞了啥。正屋門,街門,要開的門都要放個開門炮,這是禮數。 三、初一早上煮好餃子
開吃前,放一掛鞭炮 初一煮餃子要燒芝麻柴,寓意好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初一餃子裡都會包錢、棗、慄子、糕、糖等。餃子出鍋,院子裡掛一掛鞭炮,噼裡啪啦一通響,先上供給祖宗,一家人才能坐下吃。吃到什麼都是彩頭。 四、正月初二晚上祭財神放鞭炮 初二傍晚的鞭炮,老家農村的重頭戲,大部分的鞭炮和帶響的煙花,都在初二晚燃放。有些有錢人要面子,那鞭炮能燃放幾個小時。農村娃初二傍晚最興奮,
自家放完,還會跑去看別人家燃放,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每個村莊的每個人家,都會燃放。祭財神,是一年大事,老農民不就圖個財神能眷顧,讓新的一年財源廣進,有好的收入嗎?對了,初二傍晚老家民俗規矩是煎糕吃。 初二晚上還有一件事,就是送神。在稍晚的時候,一般是晚上八點以後,把上供的那些餃子重新用開水一冒,撈一碗,放一個託盤裡,帶一雙筷子,把年三十上墳帶回來放在北桌子上的小吊子帶上,
香燭紙錢帶上,再帶一掛小鞭炮,酒水帶上,去到街上找個十字路口,掛上鞭炮點燃,燒了香燭紙錢吊子等,把餃子和酒水拋奠了,送祖宗們回程。 農村有講究,出嫁的閨女不踏娘家塵,免得踩斷娘家根兒。送神以後,初三大清早卷了宗譜摘下,家裡開始動笤帚,裡裡外外打掃乾淨,等著姑爺拜丈母。 五、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放花,燃放煙花爆竹 元宵節燃放的主要是煙花為主,小孩子們還會玩滴答金之類的小煙花,
在夜色中打著小燈籠,小夥伴們一起放滴答金,還小手甩動,讓他們在夜色中幻化成不同的迷人圖案,是小孩子最著迷的了。 農村的民俗大年,要放鞭炮的基本這些日子這些套數,其他的燃放鞭炮,就沒法考究了。比如以採金為生的人,或靠山吃山的山裡人,比較重視山神節,放的鞭炮更多。而信佛之人,更重視觀音生日,
玉皇生日也有人爭上山裡的玉皇廟,燒頭柱香。 民俗年,年味兒就在各種講究與儀式上,鞭炮齊鳴,驅邪接福納祥,也祈願新的一年日子過得敞亮,生氣勃勃。您家鄉有啥不一樣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