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位韓國人重慶江北祭拜祖先 兩國子孫盼共祭祖

2020-12-11 中國網

重慶晚報3月3日報導 昨天,51位韓國人來到江北城上橫街,結伴上山祭拜皇陵。十多年來,每逢農曆二月初六,他們都會不遠千裡來到重慶,拜祭逝後偏安於中國西南城市一隅的祖先——明玉珍皇帝。

而昨天一同上山祭拜的還有53位中國人,他們來自四川、重慶和貴州,是明玉珍的中國後裔。昨天,中韓兩國子孫均按照各自的風俗祭拜祖先,用最高的祭祀禮儀來表達自己對祖先的敬仰。

在韓後人每年都祭祖

明玉珍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之一,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明玉珍原名旻玉珍,後因為信奉明教而改姓「明」。1361年7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1363年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大夏」,年號「天統」,以重慶為國都,建立大夏政權。1366年,他因病去世。其子明升繼位。1371年,大夏國被朱元璋所滅。明玉珍死後就葬在江北城,墓地名「睿陵」。

簡陋的皇陵內,不大的天井正中央掛著一幅明玉珍畫像,正下方擺滿祭祀的糕點和水果。來自韓國的後裔們,身著韓國傳統服裝,在祭臺前虔誠地磕起頭來。

據韓國明氏宗親會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多數是明玉珍皇帝的第25代子孫,自從找到自己的祖先在重慶以後,從2001年起,宗親會把每年農曆二月初六定為祭祀先祖的日子。

國內後裔都改姓「甘」

明玉珍的中國子孫們昨天也從四面八方趕來重慶祭拜祖先。由於歷史原因,這些本該姓明的中國子孫目前姓甘。據明氏中國子孫甘旭清介紹,明玉珍皇帝建國於元朝末年,戰火紛飛。明玉珍的兩位妻子彭氏和林氏分別為其生下長子明升和次子明重。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舉兵南下。為了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明升和母后彭氏逃難至甘肅境內,因甘肅簡稱甘,故改姓甘。而林氏的兒子明重則前往高麗。

昨上午,明氏的中國後裔來到明玉珍畫像前,用地道的中國祭祖方式,焚香化紙三跪九叩,奉上一整套的祭祀禮品。

兩國子孫盼共同祭祖

據明氏家譜所記,明氏現在韓國後裔近四萬人,朝鮮後裔近兩萬人,移居他國的還有小部分。在韓國,明氏後裔成立了明氏宗親會,在當地修建望祭臺,每年祭祖兩次。

韓國的明氏後裔大多受過高等教育,遍布各行各業,有國會議員、檢察長、知名律師等。他們已完全融入了當地生活,著韓裝、說韓語,少有人會說中文。明氏的中國後裔主要集中在重慶的綦江、四川成都、貴州赤水等地。

為何同是明玉珍的子孫後代,卻不在一起祭祖?由於明氏的中國後代還姓甘,明氏後裔的身份還需要史料支撐,因此,兩國的子孫沒有在一起祭祖。但中韓兩國的明氏子孫紛紛表示,今後不排除共同祭祖的可能。

祖先墓在重慶

韓國人如何得知

1992年夏天,一個叫明在律的韓國釜山商人來到中國。這個韓國人非常奇怪,每到一地考察、洽談之前,總會打聽當地是否有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的遺蹟。工夫不負有心人,明在律終於打聽到在重慶曾出土過有關明玉珍的文物。

明在律與翻譯一起趕到重慶,第一時間與當地外事部門取得了聯繫。接待人員詢問他有什麼要求時,明在律一言不發,從包裡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裝訂整齊的「書籍」放在桌上。

「書」的文字是韓文,翻譯說,這是一本家譜。這位名叫明在律的韓國人希望得到有關明玉珍在重慶的陵墓的準確信息,並自稱其始祖正是明玉珍。

接待人員立刻想起了1982年發現的曾轟動一時的明玉珍之墓。得知明玉珍陵墓確切信息後的明在律激動不已,開始滔滔不絕:「我,生於1943年,是明玉珍的第24代子孫,這次來中國洽談生意的同時,就是想尋找先祖的陵墓。」 (作者 王渝鳳)

相關焦點

  • 51位韓國人江北城祭拜祖先 曾在重慶稱帝(圖)
    昨天,51位韓國人來到江北城上橫街,結伴上山祭拜皇陵。十多年來,每逢農曆二月初六,他們都會不遠千裡來到重慶,拜祭逝後偏安於中國西南城市一隅的祖先——明玉珍皇帝。  而昨天一同上山祭拜的還有53位中國人,他們來自四川、重慶和貴州,是明玉珍的中國後裔。
  • 51位韓國人重慶江北城祭拜祖先(圖)
    祖先墓在重慶  韓國人  如何得知  1992年夏天,一個叫明在律的韓國釜山商人來到中國。這個韓國人非常奇怪,每到一地考察、洽談之前,總會打聽當地是否有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的遺蹟。工夫不負有心人,明在律終於打聽到在重慶曾出土過有關明玉珍的文物。  明在律與翻譯一起趕到重慶,第一時間與當地外事部門取得了聯繫。接待人員詢問他有什麼要求時,明在律一言不發,從包裡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裝訂整齊的「書籍」放在桌上。
  • 逢年過節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中國遠古存在祖先祟拜觀念,逢年過節總要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致說來,祭拜祖先有六個目的:一是慎終追遠;二是奉行孝道;三是感恩報德;四是維繫親屬團結;五是求祖先賜福;六是怕祖先降災。
  • 越南祭祖為何是三月初十?他們祭拜誰?
    越南祭祖為何是三月初十?他們祭拜誰?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越南為何三月初十吃粽子?是個啥講究?中國有句古諺:「三月三,拜軒轅。」軒轅即黃帝,因其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為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三月三,拜軒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肇始春秋,綿延至今。
  • 每年清明節,都有韓國人來到重慶祭祖,原因要追溯到600多年前
    重慶江北嘴,和朝天門、彈子石三角對立,兩江環抱,是重慶高大上的CBD。但是在20多年前,江北嘴只是一個雜亂的小村莊。1982年3月,位於江北嘴的重慶織布廠擴建廠區,施工中發現明玉珍墓,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供奉祖先?供奉祖先對子孫有幫助嗎?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供奉祖先?供奉祖先對子孫有幫助嗎?作者:靈芝師姐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和除夕、中元節、寒衣節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一家人團聚的時刻,也是祭拜祖先、慎終追遠,表達對祖先的感念之情。「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的美德,「聖人以孝治天下」,由孝可引發忠、信、仁、義等道德。「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祖先跟我們血脈相連,祖德顯化對子孫後代家運的影響十分巨大。我看過很多人非常努力,可是祖德不足,再怎麼打拼就是很難成功。
  •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 共同祭拜祖先老子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共同祭拜祖先老子 (1/5) "← →"翻頁
  • 臺北首祭中華祖先:時刻不忘是中華民族子孫
    臺北首祭中華祖先:時刻不忘是中華民族子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5日 10:10 來源:中新社     臺北市副市長金溥聰擔任今天的主祭者,他身著黑色古袍,金盆沐手之後,神情莊嚴,緩步登上祭拜臺就位。隨後禮生執龍杆、燈、扇、香爐,五步一頓,眾人迎神。主祭者行上香禮,並向「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獻花、獻茗、獻果、獻牲、獻帛。
  • 身在異鄉不忘記祖先 新加坡華人清明時節忙祭祖
    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華夏子孫一樣,新加坡華人不會忘記在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慎終追遠」。  新加坡資深報人、文史研究員韓山元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他說,新加坡著名的商業街烏節路幾十年前便是來自中國潮州的移民的墳場,「足見報恩和安葬先人在華人傳統中的重要性」。
  • 春節祭祖:泉州、伊犁、梅州、煙臺的祭祖儀式
    【編者按】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其間有各式各樣的習俗儀式,這些習俗儀式中有很大一部分跟祭拜祖先有關。全國各地風俗各異,祭拜祖先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澎湃新聞邀請了四位實習生,記錄下他們的家鄉在春節期間是如何祭拜祖先、緬懷先人的。
  • 掃墓祭祖的正確方法 祭拜有哪些注意事項
    中元節中元節(農曆7月15)俗稱鬼節、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中元節祭祖時,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
  • 「到閩南拜祖先」——兩位臺胞的祭祖故事
    新華社福州4月3日電(記者許雪毅)上世紀90年代初來福州創業,臺灣宜蘭人張傳來想著,一定要抽空到閩南「拜拜祖先」,但祭祖的願望直到近20年後才得以完成。不著急也許是因為篤定。張傳來隨身攜帶著一本《張氏族譜》,上面清楚地顯示,祖籍地在福建漳州詔安縣,他是祖先遷臺的第17代。
  • 海內「文宗」後人齊集會古河陽 共祭拜祖先韓愈
    中新社孟州三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史寶銀李彥寧)今日上午,來自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三百多名韓氏後裔齊集古河陽(河南孟州)共仰祖先巍巍功德,共祭拜祖先。  「文起八代之衰,儒後道統之窮」「忠犯人文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上午九時許,身著唐裝的韓氏後裔高舉書寫韓愈一生功績和著名詩詞的旌旗整齊的進入祭祀廣場,靜靜的等待著祭祀大典的開始。
  • 韓國中秋放假5天 主要活動竟是祭祖掃墓
    據韓國NEWS1通訊社8日報導,由於今年的中秋節假期比去年長,因此,許多韓國國民選擇赴海外旅遊,屆時,仁川國際機場將迎來客流高峰,預計中秋「小長假」期間,韓國人赴海外旅遊的人數將比去年同期增加40%。  那麼韓國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呢?
  • 過年,當我們祭拜祖先的時候,是在祭拜什麼?
    但仔細想過後,還是想誠懇點兒,趁著大過年的勁兒,和大家聊聊祭拜祖墳的事兒。我家祖墳在山上,在離重慶市區100多公裡遠的鄉鎮的丘陵之中,不是那種建好的公墓,是真正的青山綠水的山坳裡。開車上到了鄉鎮的父母家裡後,放下年貨,還要再調頭開二十多分鐘,轉過無數個矮坡和村落,再穿過一大片竹林,才能到達目的地——幸好今年重慶春節,天氣晴朗,鄉鎮的公路乾淨清爽,竹林裡早春的生機,暗發萌動,這一路走來倒是不算太辛苦。
  • 劉氏祭祖大典隆重舉行!九大房後裔齊聚廣東大埔祭祖祥富公!
    每年的劉氏祭祖大典,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劉氏子孫們的祭拜,這是每一位劉氏子孫應該去做的事情。祭拜祖先,延續祖先壯志,繼承祖先風範,每一位劉家人都虔誠地緬懷著先祖們。現場集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九大房後裔們,他們齊聚在這裡祭祖祥富公!紀念先祖的豐功偉績,祈福後代子孫興旺發達。
  • 春節祭祖的文化傳承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陝西關中的春節祭祖有著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在陝西扶風、岐山、鳳翔周原遺址附近,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由健在的長者召集一家大小共赴墓地,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 又是萬人祭祖的大場面!廣東化州陳氏重陽祭祖,壯觀!
    陳氏天下一家親 2017年10月28日,化州博龍陳氏理事會組織舉辦重陽祭祖,來自各地陳氏兄弟姐妹一萬多人歡聚一堂,祭拜現場人山人海,聲勢浩大,場面壯觀。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會如同其他神祗一樣,對自己的子孫有施福降禍的能力。所以古人敬禮祖先,求其施福避禍,並供奉祭獻,這就是祭祖的由來。祭祖來源祭祖,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祖的本意是祖先神靈所依附的神主,在原始社會時期,是以像存在,到了商代就用木牌代替。商朝明「示」表祖先,周代叫「主」。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 冬至,你懂潮汕祭祖規矩嗎?
    古時,古人們很重視冬至,在這一天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天子要帶頭禮拜祖廟恭讀祭文,祈求上天保佑國泰民安。冬至祭祠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目前潮汕地區仍舊保留冬至拜祖的習俗,稱之為「過冬紙」。記得老祖母去世的那兩年,我們都是清明祭拜,天氣炎熱,大家要除草、清理墳前雜物,累得汗流浹背,家人都覺得過冬紙比較適合,三年過後部分祖先拜祭時間就放在了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