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住在南方的人都能感受到,最近幾個月的雨水實在是太多了。
南方地區進入到主汛期以來,已經經歷了6輪強降雨過程。在7月6日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裡 [1],應急管理部提到上半年全國平均降雨量275.9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偏高7 %。
伴隨而來的洪澇災害造成了26省範圍內1770.7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93.1億元,超過100人因洪澇災害死亡或失蹤。
高強度、長時間的降雨在大多數時候都與洪水或其他水患息息相關。「哪個地方的雨最多」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了解區域洪澇風險的第一步。
最愛下雨的地方在哪裡
曬不幹的衣服、淋溼的鞋子、潮溼發悶的公交車......下雨天有時候很讓人討厭,尤其是降雨量過多,引起城市內澇、洪水時。
而有些城市,確實要比其他地方更多時間地泡在雨裡。
基於新浪微博用戶@ 王_曉磊 根據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數據整理更新的中國氣象歷史數據(https://quotsoft.net/air/),結合中國氣象局年度《中國氣候公報》、中國水利局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中降雨量相關數據,數讀菌計算了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各類區域範圍的降雨量指標,嘗試回答「哪個地方的雨最多」這個問題。
從年均降雨量來看,廣東陽江以2,446毫米排名首位,廣西欽州2,188毫米居二,海南瓊海、廣東深圳以接近2,000毫米的年降雨量緊隨其後。
全國降水量排名前10的城市,全被廣東、廣西和海南承包。
亞熱帶及熱帶季風氣候為這些沿海城市的夏季帶來了高溫,也帶來了大量的降雨。2020年5月21日晚間至22日凌晨,廣州因為遭遇特大暴雨而水浸街,4人死亡 [2],受災最為嚴重的黃埔及增城區22日中小學停課,影響不可謂不大。
位於安徽省最南端的黃山市年均降水量可達1,850毫米,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其實安徽黃山市以及與其相鄰的江西景德鎮、浙江衢州,雖與海岸線有一定距離,但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因洪澇災害而高考延遲開始的安徽歙縣 [3],正是位於黃山市。
如果把視線轉移到省級層面,不難看出經典的「秦嶺——淮河」一線確實有其地理意義。「秦嶺——淮河」線與我國1月份0℃ 等溫線、年降雨量800毫米等降雨線基本重合。它們將31個省級行政區大致分成了兩類。
廣東、江西、福建和浙江是全國降雨量前四的省份,年均降雨量都超過了1500毫米。
根據數讀菌的計算,全國31省大約有一半年均降雨量低於800毫米,它們大多數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地理分區,僅西藏屬於西南分區但因海拔高而降雨稀少,山東屬於華東分區但緯度較高而雨水相對較少。
這些區域的年降雨量不足榜首廣東的50%,乾燥是生活在這些地方的居民最為常見的感受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與洪澇災害絕緣。
這些地方的全年降雨量也大部分集中傾瀉在夏季,這種時間分布上的集中性是洪澇災害的高風險因素之一。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便是一例[4];雖然北京年均降雨量只有510毫米,但其中超過60% 集中在7-8月,這段時間內降雨強度很大,有可能為城市排水系統帶來較大壓力。
全年降水最不平均的地區在哪裡
年均降雨量超過800毫米的省份,它們分屬華南、西南、華東、華中四大地理分區。
無論是否沿海,這些省份的氣候都或多或少受到季風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其中隨夏季風而來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溼潤水汽,尤其讓這些省份雨量充沛。
華南、西南、華東、華中這四個地理分區的年均降雨量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不過,西南地理分區由於包含西藏,所以平均數較低,但分區內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降雨相對充足,分區整體年均降雨量仍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除了每年降雨量,每個月之間的降雨量分配同樣值得關注。如果一個地方每個月降雨相差比較多,而年降雨量又大,這個地方就更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衡量一個地區每月降雨量之間差異的多少,一般使用月度降雨標準差這個指標,標準差越大,意味著月和月之間降雨量相差越大。
從這個角度出發,在全國雨水最多的這四個地區,華南地區的月度降雨量差距比較大,其次是華中地區,分配不均的雨量讓它們更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
從降雨量的月度分布而言,春夏之交以及夏季是這四個地理分區降雨最為集中的季節。
華東地區和西南地區的降雨量月度分布比較類似,都是從4月起攀升,在7月達到全年降雨量最高點,7月雨量佔全年的15 - 20 %,隨後緩慢下降。
華中地區降雨量分布在四個地理分區裡最為極端,7月降雨量佔全年比例達26%,絕對值甚至與華南地區相當,這個時候最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華南地區作為年降雨量最高的地理分區,月降雨量呈現雙高峰分布,6月降雨主力為「龍舟水」,也就是端午前後的強降水,8月則有可能與颱風相關。
除了「龍舟水」和颱風兩個明顯的影響因素,華南地區月度降雨量的變化速度與華中地區類似,月均降雨量升高速度比較快,再加上4 - 9月長時間高降雨量,水患風險由此而來。
近年來,雨水確實越來越多了
儘管華南地區是全國全年最溼潤的地區,但並不是只有華南地區的人才有這樣的一個感受:這些年,雨越來越多了。
這可能不是錯覺。如果計算年均降雨量大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個地理分區的年度降雨量趨勢,可以看到結果是這些降水量本來就多的幾個地區,近年來的雨也越來越多了。
尤其是華南和華東地區,降水量上升的趨勢最為明顯。
而且,這幾個地區的降雨量差異在擴大。按10年的時間尺度來看,四個地理分區在降雨量上確實有所變化。1973 - 1979年間,四個地理分區之間降雨量已經存在明顯差異。
此後幾十年間,除了西南地區降雨量較為穩定,其餘三個區域降雨量都有一定變化。到了2010 - 2019年間,四個地理分區之間降雨量的差異變得更大了,區域各自的特點變得更為明顯。
並不是只有降雨較多的四個地區近年來降雨也越來越多,從全國範圍來看,雖然每年降雨量波動較大,但總體來說,年均降雨量存在一定的上升趨勢。
全國年均降水量波動上升,這與中國氣候變化中心2019年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中基於更大範圍的數據得到的趨勢類似:1961 - 2018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趨勢。[5]
這麼看來,未來的雨可能確實會越來越多。而且這個增加的過程,地區之間並不同步,本就降雨最多的華南和華東,之後雨水可能會更多,進一步與其他地區拉開差距。
這可能也意味著,以後更容易碰上「百年一遇」的洪水了。
參考資料:
[1] 中國應急管理部. (2020). 應急管理部發布2020年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 Retrieved at July 11, from https://www.mem.gov.cn/xw/bndt/202007/t20200706_353113.shtml
[2] 中國新聞網. (2020). 廣州暴雨成災多地打破歷史極值,已造成四人死亡. Retrieved at July 11, from https://gd.sina.com.cn/news/2020-05-23/detail-iircuyvi4546471.shtml
[3] 安徽省招生考試院.(2020). 情況通報. Retrieved at July 11, from http://jyj.huangshan.gov.cn/Content/show/JA004/31104/1/1104806.html
[4] 搜狐新聞. (2012). 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 Retrieved at July 11, from https://news.sohu.com/s2012/6566/s349125246/
[5]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2019.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R].北京. Retrieved at July 11, from http://www.cma.gov.cn/root7/auto13139/201905/P02019052455937371065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