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度司法案例研究課題結項評審紀實
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度司法案例研究課題結項評審會議在國家法官學院舉行。國家法官學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院長孫曉勇主持評審會議。因防疫需要,評審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評審的課題有四類18項,其中,綜合類司法案例研究課題5項、民商類司法案例研究課題6項、刑事類司法案例研究課題4項、中華法系司法案例研究課題3項。申報結項的18個課題組參加答辯,包括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香港城市大學等單位的課題組負責同志。課題組成員以從事司法實務工作的法官為主體,其中7項課題的課題組成員由法官和學者聯袂研究,包括內地與香港的合作研究成果。課題研究以司法案例為源,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突出案例研究方法,搭建了案例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的橋梁。
為確保評審質量,突出評審的科學性、專業性,根據課題所屬專業分為綜合、民商、刑事、中華法系四個專業評審組,分別對相應專業的課題進行評審。評審專家圍繞服務保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法院中心工作、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建設、貫徹落實和完善司法政策、促進中國特色司法案例指導制度發展的司法案例研究課題的宗旨,從課題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規範性、應用價值四個方面對每一項課題進行了全面評審。評審中,首先由課題組成員就課題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成果、價值等向評審組進行了匯報,評審專家從課題針對新領域新問題的解決對策、對法律新規和新案例的研究、案例研究方法的應用、類案規則提煉、成果轉化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問題,課題組成員一一進行了回應,表達了對課題成果進一步完善的思路,獲得了專家的認可。
四類課題成果展示:
一、中華法系司法案例研究課題相關課題組「亮」出以下成果
1. 司法案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課題認為,司法案例是人民法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司法案例承載的裁判說理、法官寄語、裁判結論均能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從既有司法案例來看,部分司法案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一定衝擊,為「讓好案例出彩,讓差案例出局」,一方面有必要恰當運用結果導向裁判思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存在法律漏洞的司法案件中,發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司法案例的矯正、證明、歸謬意義;另一方面應合理運用監督管理方式方法,建立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司法案例的識別機制、人案匹配機制及宣傳機制。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出臺的「審判監督管理八項規定」、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出臺的「典型案件辦理工作規定」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案件作為重點案件予以關注,通過有效的管理監督努力發揮司法案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效應。
2.中國近代判例制度及其借鑑意義研究課題認為,中國近代的民事判例成文化、判例要旨與制定法的統編,對我國當代建構穩定性與靈活性兼備的民法體系,完善指導性案例制度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建議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可以採取兩種彙編形態:一是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分批次所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全要素彙編,實現「裁判要點」的提取,形成「裁判要點」與「相關法條」的對應解釋關係;二是採取「以民法典為綱,以指導性案例為目」的統編樣式,民法典條文與相應的「裁判要點」共同形成法律適用的大前提。在法律適用的「找法過程中」,「裁判要點」處於相關民法條文的延長線位置上,同屬於「大前提」的範圍。「全要素彙編」形態,可以作為裁判公正性的「驗算程序」,通過「同案同判檢索」來驗證法律適用的公正性。同時,為了完善我國民事指導性案例制度,還應創建指導性案例的整理與變更制度,清理失效或者有衝突的指導性案例(「裁判要點」),保持成文化的指導性案例(「裁判要點」)與民法典的「簡明的綱目體系」。
3.清代司法案例研究課題利用量化統計和實證分析等方法,梳理清代數千件秋審成案,對其內容與形式、功能與意義進行全面考察和總結。鉤沉索隱,以古鑑今,提煉出秋審成案在法言法語、法源適用、法律效力等方面對現代案例指導制度的啟示與借鑑。課題成果認為,清代秋審成案具有較強的規範性效力,而我國當前的指導性案例僅具有指導效力,一般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故可以適當強化刑事領域尤其是死刑指導性案例的效力,同時鼓勵法官在判決書中引用相關指導性案例的裁判要點或者裁判理由作為判決的說理性依據和重要參照標準,以實現統一裁判尺度的司法目標。
二、刑事類司法案例研究課題「亮」出以下成果
1.針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入罪問題,運用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大數據對2013-2018年拒執罪司法適用總體情況、特徵、問題進行分析;以表格方式對拒執罪的立法演進與「情節嚴重」的入罪情形進行歸納,認為打擊拒執罪的關鍵在於建立公檢法三機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機制。針對拒執罪犯罪線索、證據難收集的實踐難題,提出兩點創新建議:一是建議在全國各級法院執行局成立涉執涉訴犯罪線索調查局,強化犯罪線索調查、核實力度;二是針對拒執罪自訴案件推行「律師調查令」「執行懸賞令」,動用全社會的力量收集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決、裁定的線索,進而增強公民的守法意識。
2.針對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犯罪問題,以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5-2019 年發布的相關司法裁判文書為研究對象,從人權及性別視角,考察分析中國懲治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犯罪在犯罪主體、犯罪動機、犯罪時空及被害人等方面呈現的問題,並從增強權利意識、完善社會「防衛者」建設、加大訴訟支持力度等方面給出了完善建議。
3.針對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問題,基於3000餘份刑事判決書的宏觀分析,總結了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的適用罪名、犯罪主體、犯罪金額、持續時間、刑罰適用等方面的司法適用狀況;同時,基於70餘個典型個案的具體分析,剖析了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在構成要件、犯罪形態、刑事制裁方面存在的司法適用問題,並提出了完善食品藥品的檢驗認定標準和程序、明確生產銷售行為的範圍、合理確定單位犯罪的認定標準、明確共同犯罪的認定和處罰、加大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的處罰力度等對策。
三、民商類司法案例研究課題「亮」出以下成果
1.加強產權保護改善營商環境司法案例研究課題對標世行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從補短板、強弱項的角度出發,聚焦於產權確認、交易、退出及救濟四個階段的涉訴糾紛,以對賭協議為切入點研究產權確認中合同效力與公共秩序的司法衝突,以股權讓與擔保為切入點研究產權交易中意思自治與物權法定的司法衝突,以破產效率與效益為切入點研究產權退出中清償效率與產權保護的司法衝突,以股東代表訴訟為切入點研究產權救濟中公司自治與中小股東維權的司法衝突,歸納總結上述四類典型案件司法裁判的現狀與問題,並從中梳理產權保護的類案裁判思路,提出了對商主體產權進行司法保護的方向與路徑,並分別從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進行了成果轉化。
2.穩妥處置「殭屍企業」司法案例研究課題以泉州破產典型案例為分析對象,總結、提煉出泉州法院穩妥處置「殭屍企業」的若干突出難題如出售式、存續式重整模式選擇、預重整、重整與清算程序銜接、關聯企業的實質合併與程序合併、小額債權人保護、破產涉刑問題的處理等,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討,提出有實踐價值的參考建議,以期為後續「殭屍企業」的市場化、法治化破產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並推動破產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3.服務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民委員會借貸合同糾紛司法問題與對策課題認為,應當創新村民委員會借貸糾紛的司法裁判規則以銜接集體經濟組織的特別法人地位:對違反村民自治決議的借貸合同,作為效力待定的合同加以認定;在執行程序中將與集體成員生存權密切關聯的財產,適當排除於強制執行的範圍。通過借貸規則與司法政策的妥當銜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對於集體經濟組織財產權公平保障的要求。
4.涉P2P網絡借貸平臺案件法律問題實證研究課題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運用案例對P2P網絡借貸平臺案件進行實證分析,清晰梳理出民商事案件案多面廣、法律關係複雜、電子證據審查難、裁判尺度不統一,刑事案件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較難區分、刑民交叉處理難、追贓處置難等特點,提出了合理化解矛盾糾紛的五項原則,同時要積極穩妥推進民事案件受理工作,通過集中管轄等方式保護集資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還要發揮刑事審判職能,嚴厲打擊P2P網絡借貸平臺集資類刑事案件,並依法及時處置涉案財物,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方法,合理處理涉案糾紛,對依法處理涉P2P網絡借貸平臺案件,維護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5.證券糾紛類別化研究及司法建議課題重視司法案例大數據分析,聚焦投資者權益保護和證券欺詐民事責任體系梳理,回應《證券法》修改及註冊制實施的熱點,對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以及證券民事、刑事和行政證券糾紛提出切實可行的司法建議。
6.違約金司法案例研究課題從134萬件違約金司法案例中取樣,確定研究問題和提綱,共選取案例1526件,運用描述+分析相結合、實體和程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全景式畫像並展開重點研究,共形成20萬字研究報告、71個典型案例、8個北京法院參閱案例以及司法建議稿1件。
四、綜合類司法案例研究課題「亮」出以下成果
1.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司法案例研究課題通過研究200多個案例,課題組沿著創新主體-創新效率-創新元素-創新秩序-創新倫理-創新環境的思路開展研究。在創新主體方面,要通過改革專利職務發明制度、提高侵權賠償數額等方式激發創新熱情。在創新效率方面,應當借鑑日本的相對主義模式,引入專利無效抗辯,避免循環訴訟。在專利保護雙軌制方面,應平衡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明確司法審判的主導地位,廢除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制度,統一司法審判與行政執法的標準,減少衝突,提升效率。在創新元素方面,應合理平衡競業禁止協議與勞動自由之間的關係,促進科技人才的流動。法院應充分發揮證據保全等程序性措施的作用,規範技術鑑定,適當降低當事人的證明標準,以解決商業秘密中的舉證難、保密難問題。同時,妥善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在科技創新犯罪中,營造寬鬆的刑事司法環境,慎用的強制措施。在創新倫理方面,應該協調科技倫理與法律監管的關係,限定部分技術的邊界和規範。在創新環境方面,通過法律、文化、人才、平臺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2.保障草原環境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司法案例研究課題以草原地區中基層兩級法院司法審判實踐案例為研究基礎材料,對草原法制建設,草原執法監督、草原生態建設、草原資源保護、草原司法審判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分析目前我國草原生態保護立法、執法、司法面臨的突出問題,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實現草原合理永續利用為理念,從法律、法規修改,制度建設,司法審判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3.司法視野下的域外法查明制度比較研究課題對內地、香港涉及域外法查明的300餘件司法案例進行實證研究,與數家法院涉外審判法官進行調研訪談,全面剖析內地法院域外法查明制度適用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課題組代擬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域外法查明若干問題的規定(建議稿)》,對域外法的性質、查明責任、專家查明意見的審查程序與標準、無法查明的認定等問題作出規定,為司法實踐中準確、高效查明域外法提供規範指引。
4.國際貿易典型案例研究課題首次運用評註的方法,對國際貨物買賣、國際海上運輸、國際航空運輸、跟單信用證交易、獨立擔保等五個領域的主要統一法公約和慣例進行判例研究。200多個典型判例來自主要的貿易大國,時間橫跨四個世紀。本課題成果對涉外商事審判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對推動國際商法研究也具有顯著意義。
5.生態環境司法保障與類案類判智能系統建設研究課題認為,隨著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導航系統」和「類案智能推送系統」上線運行,生態環境司法保障類案類判智能檢索系統的研究與建設,已經成為法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司法領域的實踐嘗試,其機制在於通過類案檢索,為法官提供相似或相同的案件,以達到啟發、拓展法官判決思路、統一裁判尺度、維護司法公正和有效管控法官辦案質量的目的。
綜合評議階段,各評審小組組長共同交流了本組的評審情況。評審專家對本次申請結項的課題從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等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建議,對於司法案例研究課題,要立足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司法審判實踐,關注社會前沿性、敏感性問題,聚焦當前審判實踐中的難點、痛點,強化裁判規則和司法對策研究;要突出案例研究方法,案例樣本的選取要注意地域的全面性、時間的跨度性、案型的全面性,綜合運用個案分析和類案分析,合理運用大數據方法,統籌把握案例的宏觀價值和微觀價值,切實為課題成果提供案例支撐;加強課題研究的整體性、邏輯性、自洽性,提升課題成果的規範性和學術質量;要注重成果轉化,做到邊研究邊轉化,突出案例研究課題的應用價值。
本次評審專家由來自實務屆、學界、法官培訓機構的案例研究專業人員組成,包括北京大學教授張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曉耕,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曲新久,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文峰,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趙晉山、行政審判庭副庭長郭修江、研究室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處處長石磊,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郝銀鍾教授及其他案例研究專家學者。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將綜合各評審組評審專家對每一項課題成果的評價意見,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最終確定各項課題的結項等級後,為通過結項的課題頒發「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課題結項證書」,並將通過出版編輯內參、形成法官培訓課件、編輯教學案例、提煉類案裁判規則、專題研討等方式,力促成果轉化,切實實現司法案例研究課題提供審判指導、司法決策參考、豐富案例理論的宗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