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是許多人家族譜中的祖地,近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到山西洪洞去尋祖,關於大槐樹的各種歷史也被重新發掘,作為山西移民的後裔,俺也八一八這段歷史!
山西大槐樹移民主要指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組織百姓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路費和文件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
之所以選擇移民,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元代統治期間,漠視百姓疾苦,曾經二十年不修黃河,導致北方飽受黃河泛濫之苦,百姓流離失所,加上元末明初的大起義,人口急劇減少,明朝建立以後,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千裡無人煙,土地閒置荒蕪,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朱元璋大筆一揮:移民屯田!
山西晉南地區,由於地處太行山脈,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難攻,雖然處於四戰之地,卻沒有被戰亂波及,加之連續多年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人口大增,許多外地百姓得知以後,紛紛到那裡避禍,一來一去,到了明朝初年,晉南地區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口集散地。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就達到4103450人,比河南河北人口加起來還多。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選擇從晉南地區抽調人口補充其他地區,按照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是好事情,國家給政策,給路費,只要你願意去,到了目的地可以自由跑馬圈地,土地對農民的意義不言而喻,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是佃農身份,擁有一塊土地無疑是許多農民的夢想。
但是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嚴重阻礙了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許多人寧願在老家餓死,也不願背井離鄉,無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採取暴力手段,強迫百姓移民,史書記載,洪武年間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強制遷移。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靖難」的緣故,人口又遭到大幅減少,加之朱棣遷都背景,為了保障邊防安全,在繼續原有政策的同時,增加了「軍屯」等新型移民方式,比起洪武年間,永樂年間的移民以補充河北及北京周邊為主。
由於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洪洞縣北關的廣濟寺又是唐宋以來的驛站,明朝政府在這裡設局派員,集中移民隊伍,發放川資憑照,而廣濟寺前的大槐樹就成為許多離鄉背井的山西人對故鄉最後的念想!
據統計,洪武到永樂年間,一共進行了17次較大規模移民,總人數在百萬以上,遍布河南河北北京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有資料顯示,自稱祖輩來自山西洪洞的有兩億中國人,包括五百多個姓氏!(另有800多個姓氏一說),遍布全國五百多個縣市!
按照這個比例,頭條的網友有想當一部分來自山西洪洞,大家不妨自報家門,看看都有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