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臨汾,第十站,洪洞縣——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2020-12-23 山西文旅網

洪洞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洪洞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華人老家」。區域總面積1563平方公裡,全縣常住人口75.67萬,是山西省人口第一大縣。洪洞縣也是山西省重點旅遊縣,境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槐樹、廣勝寺、蘇三監獄、溫家大院、興唐寺風景區等。

尋根認祖: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洞大槐樹是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是千百萬大槐樹移民後裔「根」的所在,是所有移民後裔共同的老家。明朝時在這裡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六百年來大槐樹一直被人們作為老家的標誌,被當做「祖」、稱作「根」。來這裡尋根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雖不是同一個姓氏的人,但在600年前都是從大槐樹下遷出去的同鄉,都是大槐樹下的子孫後代,都是同一條根,同一脈祖。

洪洞大槐樹,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裡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尋根祭祖,餘亞飛詩云:「拔地巨槐衝碧漢,相承一脈密分枝;樹身即使高千丈,落葉歸根也有期」。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 尋根的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大槐樹移民的由來:元末明初,中原地方飽經戰亂,水,旱,蝗,疫連年發生,使得該地區呈現出人丁稀少,赤土千裡的悽涼景象。而這時候的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生活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經濟繁榮,人丁興旺。致使大量難民湧入山西,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為了鞏固新的政權,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根據當時國家的現實狀況作出了一個大的決策——「移民屯田,開墾荒地」於是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十八次大移民 ,移民遍及二十多個省,五百多個縣。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主要有根雕大門、根字影壁、槐香橋、鸛鳴橋、蓮馨橋、同源渠、過廳、遷民壁畫(移民浮雕圖),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思源潭、獻殿、祭祀廣場、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點。

「廣大於天,名勝於世」:廣勝寺

廣勝寺位於距洪洞縣城15公裡的霍山南麓,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經歷代多次重修,於唐代由唐代宗李豫賜額「大曆廣勝之寺」,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簡稱「廣勝寺」至今。廣勝寺以三絕聞名天下,三絕即中國四大名塔之一的飛虹琉璃塔、稀世孤本《趙城金藏》及華夏瑰寶元代戲曲壁畫。

上寺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水神廟位於下寺西側,和下寺僅一牆之隔。

下寺
下寺正殿
水神廟

廣勝寺飛虹塔,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在上寺院內,它造型別致、藝術高超,是全國十九佛塔之一。

"一塔玲瓏駕碧空,滿山翠柏起秋風,雲生寶殿常僧定,咫尺虛彌未許通。"這是明人王翰為洪洞廣勝寺所題。

飛虹塔經受了近500年的風雪侵蝕,堅如磐石,完好無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塔呈八角形,分十三級,塔內轉折攀登的梯道,設計巧妙,直通塔頂。塔身由青磚砌成,層層皆有琉璃出簷,下三層尤其精緻。

塔上繪蓮花椅柱、佛像、菩薩、金剛盤龍臥虎、奇獸珍禽等色彩豔麗的圖案。

藍、綠、黃、白、褐等色琉璃裝點的飛虹塔流光溢彩,令人嘆為觀止。

塔身由土色琉璃裝飾,紅日高照,熠熠閃光,遠眺仿佛是一條美麗的彩虹,"飛虹塔"名副其實。

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蘇三監獄

蘇三監獄: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古槐路66號,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也是現存最早的監獄。蘇三監獄因北京名妓蘇三(玉堂春)蒙冤落難囚禁於此及戲劇《玉堂春》的流傳而聞名遐邇。

歷史典故

明代監獄,俗稱「蘇三監獄」,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蘇三的同鄉這個情節,就是從蘇三的供詞裡發現的。那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蘇三起解》就發生在兒。蘇三,六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兒,「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遊相遇蘇三,一見鍾情,過從甚密。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離京歸裡,雖對蘇三不能釋然,但奮志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際,蘇三被鴇兒以一千二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山西洪洞馬販子沈燕林為妾。沈燕林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裡趙昂私通。沈燕林帶蘇三回到洪洞,皮氏頓生歹心,與趙昂合謀毒死沈燕林,誣陷蘇三。初審時洪洞縣衙將皮氏與蘇三收監。趙昂從皮氏家中拿出一千餘兩銀子行賄。知縣王氏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忍屈畫押,被判死刑,監於死牢中,皮氏卻逍遙法外。正當蘇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雖風聞蘇三被賣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陽府,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獄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件全部人員至太原。王景隆為避親審惹嫌,遂託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蘇三有幸,傳奇般同王景隆團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熱忱地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

洪洞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洪洞縣辛村鄉白石村,佔地2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名將、山西副都督溫壽泉先生的故居。溫家大院濃縮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

1936年紅軍東徵到洪洞,曾駐紮於此。現為洪洞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家大院有6座相連的院落,分為兩個景區。

洪洞的「布達拉宮」:青龍山

位於洪洞縣城西南23公裡處的青龍山,是呂梁山東南部一條支脈。海拔1147米,東臨汾河,南望天壽山,北連婁山。峰巒秀麗、蜿蜒曲折,道道山脈猶如青龍匯聚,故當地及史書稱為青龍山,當地人也稱為老爺頂。

青龍山頂上有建於東漢光武期間的兩千餘平方米的建築群。該建築群採用了樓閣與碉堡相組合的宮堡形式。被譽為華北高原上的「布達拉宮」。整個建築群以玄帝宮為主,包括大小廟宇30餘座,分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極頂四個群體。該建築群運用了八卦循環反覆變化的原理建成的384爻地窯古洞,洞洞重疊、洞洞相連,洞中藏洞,神秘莫測,被考古和建築界稱為奇蹟。

青龍有三大景觀

一是遙觀青龍

最好的觀賞地點不在山上,因為不識青龍真面目,只緣身在龍身上

在距離山腳五裡左右的剪子莊有一高臺

像是專門為欣賞青龍而設

此處觀景,無遮無擋

可窺青龍全貌

青龍急欲沖天而起的氣勢在此一覽無餘。

二是玄帝宮

享有小布達拉宮和小武當的美譽

建築風格端莊厚重

從而使整座建築堅固結實

雖年久失修而仍然百年屹立

整個建築群以玄帝宮為主,包括大小廟宇30餘座

分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極頂四個群體

該建築群運用了八卦循環反覆變化的原理

建成的384爻地窯古洞

洞洞重疊、洞洞相連,洞中藏洞,神秘莫測

被考古和建築界稱為奇蹟。

三是峰頂觀梯田

安座峰頂,遍覽群山

真正體會到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層層梯田分布周圍丘陵地區和低矮山峰

錯落有致,層層疊疊

好像是青龍飛天之梯!

著名的佛教古剎:萬聖寺

萬聖寺原名小清涼寺,位於洪洞縣城西25公裡萬安鎮淺溝村西之佛出峽。創建於南北朝北魏的後魏時期(425-534),法舟法師主持修建。根據《趙城縣誌》記載,小清涼寺於金大定四年(1164)進行重建,改名為萬聖寺。

現存寶塔即系明天啟年間的建築,塔上有「西方勝境」、「舍利寶塔」、「極樂世界」等題詞。根據該寺現有碑文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至二十七年(1599)進行了大規模地修建,天啟六年(1626)在原舊塔址重新修建金頂十三級舍利寶塔。現有寺院、佛殿、臺閣佛塔均系明代建築。

天然森林氧吧:興唐寺風景區

興唐寺風景區:地處山西臨汾洪洞縣東北部,是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八景區之一。這裡既是遊山覽水、尋幽訪古、消暑納涼的一方勝境,也是陶冶情操、放鬆身心、增強體質的天然森林氧吧。著名景點有龜負御碑、傲腦山、興唐寺遺址、碑林、老爺頂觀景點、中鎮石碑、唐王寨等。

相關焦點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假!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近日,在老鄉群裡看到老鄉陳武先生撰寫的《洪洞大槐樹移民系列》,該文論述了洪洞大槐樹移民的由來等等。我都仔細看了!看得出,作者還是在一些資料梳理上下了許多功夫,難能可貴,但是仍然未能脫離於百年來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研究的窠臼!
  • 山西洪洞大槐樹真相
    今天,在整個河南,在山東,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廣為流傳著一首歌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
  • 明初洪武二十一年首次大移民,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開始的嗎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東省西部和西南部,廣為流傳著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歌謠。並且在大家的認知裡,明朝的大移民,都是從洪洞縣大槐樹開始的,那麼這個說法正確嗎?
  • 洪洞縣大槐樹上的鳥窩:到底是「老鴰窩」,還是「老鸛窩」?
    我國中部很多地方的民間,都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其實在河南省北部的滑縣,很多兒童從大人口中聽到的不是「老鸛窩」,而是「老鴰窩」這是為什麼呢?圖為山西省臨汾市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的大槐樹。
  •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遺址山西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裡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裡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第一代大槐樹遺址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裡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
  • 山西洪洞大槐樹100個古代遷民姓氏中,有沒有你的家族記憶?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是一首流傳在華北地區、淮河流域很多地方的民間歌謠,一般唱完這首歌謠,還要脫襪默默地審視一下小腳趾。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的大槐樹是一個有名的尋根之地,自在1991年4月洪洞縣政府舉辦了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起,每年都有大型尋根祭祖活動,規模之大,涉及18個省份,500個縣市的812個姓氏。 為什麼大槐樹這個地方會成為一個尋根祭祖的地方呢?
  • 作為衡水人,各縣名稱由來你知道多少,您的祖先是否來自洪洞縣
    後改「成」為「城」「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棕樹。」這一民謠在衡水城鄉婦灣皆知、廣為流傳、因為民遙記載著無數先民自山西遷居河北的悲壯歷史。早在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禍連連,天災不斷,致使河北、河南、山東、兩淮等地之民十亡七八。明朝建立後,「靖難之役」接踵而至、再次加劇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
  • 樹高千丈不忘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
    山西新聞網9月13日訊(記者 馮耿姝)「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樹下老鸛窩。」9月12日,正值初秋時節,景色如詩如畫,40餘家網絡媒體的記者們來到了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不僅是人們旅遊嚮往處,也是海內外數以億計古槐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
  • 山西洪洞老槐樹移民潮長達50年,有多少姓氏?祭祖堂上數量驚人
    山西洪洞老槐樹移民潮長達50年,有多少姓氏?祭祖堂上數量驚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有過幾次,但若論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移民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恐怕就屬山西洪洞縣老槐樹的這次移民「事件」。山西《洪洞縣移民志》一書中記載:明太祖洪武年間,屢徙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成祖永樂年,徙山西民萬記實北平、覆核太原、平陽、澤、潞丁多少及無田之家,分丁口以實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於保安州。自是以後,移徙於四方者,不一而足……而實以大槐樹處為薈萃之所。為何大規模的移民,都有洪洞縣的百姓參與其中?
  • 為什麼客家人到河南尋根,現在河南人到山西大槐樹尋根?
    但是為啥河南人要到山西大槐樹尋根呢?不是說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而且河南是很多人的故鄉嗎?關於此問題,我的淺見是:客家人其實是中華先民從古至今,從中原地區遷徒至世界各地的人。之所以自稱客家人,原因也在於此。古代中原地區基本就是如今河南省及周邊地區。
  • 洪洞移民和瓣狀甲有什麼關係?你是大槐樹下的子孫嗎
    洪洞移民和漢族人有什麼關係?你是大槐樹下的子孫嗎小時候,經常聽家裡長輩講過去的故事,講他們那個時代的飲食,穿衣,以及代代相傳的祖輩遷移故事奶奶總說,我們的祖輩是從山西老槐樹下老鴰窩遷移過來的我們家裡人,爸爸和弟弟是瓣狀甲,就是小腳指頭上的指甲有兩半,我和媽媽是完整的
  • 山西臨汾這個鎮,跟小城市差不多大,以前做過縣城!
    這就是洪洞縣趙城鎮。提起洪洞縣,外界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大槐樹了。在中原乃至南方,相傳許多人的祖籍就是這裡,每年都有源源不斷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而趙城鎮,就位於洪洞縣城以北十多公裡的地方,他是百家姓排名第一的趙姓發源地之一。趙城鎮原為趙城縣,1954年和洪洞縣合併為洪趙縣,縣城在原洪洞縣城,但是後來縣名又改回了洪洞縣,不再帶有趙城的元素。
  • 為什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這個地方?
    原來,盧永祥的這支部隊,士兵多來自河北、河南和山東,他們堅信自己的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都感覺回到老家了,所以不忍搶劫,不忍殺戮。洪洞縣百姓因與士兵「五百年前是一家」,從而躲過了一場血光之災。朱元璋問他到底想要什麼,胡大海說,他只想去河南報仇血恨。朱元璋念他功勳卓著,特許他在河南只殺一箭之地。可是,胡大海一箭射在雁尾上,大雁一飛千裡,胡大海也統兵一路殺去。那雁飛過河南,又飛向山東,造成河南、山東屍積如山。朱元璋後來只好下令從山西洪洞往沒人的地方遷民。
  • 尋根祭祖,「大槐樹」記憶鄉愁
    半島記者 袁蒙「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一首民謠在華夏大地上傳頌了六百多年。10月28日(農曆十月初一),「洪洞大槐樹己亥年寒衣節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景區祭祖廣場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大槐樹移民後裔、研學遊團隊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齊聚一堂,共祭移民先祖,祈福國泰民安。據史料記載,從明洪武二年至永樂十五年,在移民的聚集地——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18次大規模的官方移民活動。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市、536個市縣區。
  • 傳說有兩瓣小腳趾的人,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問祖先在那裡,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句話,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聽家裡的老人念叨過,也一定會再給自己的孩子們說。從這一點上來看,當年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數量不在少數,導致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
  • 說起山西大槐樹,當初有多少姓氏流放出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姓氏
    說起山西大槐樹,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裡曾經發生過多次官方移民事件。如今很多姓氏都是當初從山西大槐樹出發,移民到各個省份的。那麼其中有沒有你的姓氏呢?據歷史記載,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50年內移民次數超過8次,遷徙的省份高達18個,足足有500個縣之多,距今已過去600多年,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姓氏之多超過800多個,大多數人都是以洪洞大槐樹處為根。
  • 山西三個市:長治、晉城、臨汾的代表性景點,你最看好哪個?
    很多人可能去過很多地方,而有些人去的地方則不是太多,地方去得多的人選擇的旅遊目的地可能在全世界,而地方去得少的人可能就只會選擇國內的一些城市,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國內的城市旅遊就差一些,其實還恰恰相反,國內很多地方比國外更值得去旅遊,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三個城市就非常適合旅遊,這三個市都是我國山西省的,它們叫做長治、晉城、臨汾,雖然長治、晉城、臨汾的名氣沒有北上廣深那麼大,但是它們卻有著自己的特色,而到了長治
  • 洪洞大槐樹景區舉辦寒衣節祭祖大典
    山西晚報訊(記者 劉江 通訊員 張東明)「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一),洪洞大槐樹庚子年寒衣節祭祖大典在景區祭祖廣場舉行。此次祭祖大典以「遊山西·讀歷史 敬先祖·興中華」為主題,海內外大槐樹移民後裔、研學團隊齊聚祖地,共祭移民先祖,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話民族鄉愁。當日10時許,三通鼓響後,祭祖大典在莊嚴、肅穆、神聖的氛圍中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