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洪洞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華人老家」。區域總面積1563平方公裡,全縣常住人口75.67萬,是山西省人口第一大縣。洪洞縣也是山西省重點旅遊縣,境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槐樹、廣勝寺、蘇三監獄、溫家大院、興唐寺風景區等。
尋根認祖: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洞大槐樹是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是千百萬大槐樹移民後裔「根」的所在,是所有移民後裔共同的老家。明朝時在這裡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六百年來大槐樹一直被人們作為老家的標誌,被當做「祖」、稱作「根」。來這裡尋根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雖不是同一個姓氏的人,但在600年前都是從大槐樹下遷出去的同鄉,都是大槐樹下的子孫後代,都是同一條根,同一脈祖。
洪洞大槐樹,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裡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尋根祭祖,餘亞飛詩云:「拔地巨槐衝碧漢,相承一脈密分枝;樹身即使高千丈,落葉歸根也有期」。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 尋根的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大槐樹移民的由來:元末明初,中原地方飽經戰亂,水,旱,蝗,疫連年發生,使得該地區呈現出人丁稀少,赤土千裡的悽涼景象。而這時候的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生活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經濟繁榮,人丁興旺。致使大量難民湧入山西,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為了鞏固新的政權,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根據當時國家的現實狀況作出了一個大的決策——「移民屯田,開墾荒地」於是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十八次大移民 ,移民遍及二十多個省,五百多個縣。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主要有根雕大門、根字影壁、槐香橋、鸛鳴橋、蓮馨橋、同源渠、過廳、遷民壁畫(移民浮雕圖),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思源潭、獻殿、祭祀廣場、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點。
「廣大於天,名勝於世」:廣勝寺
廣勝寺位於距洪洞縣城15公裡的霍山南麓,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經歷代多次重修,於唐代由唐代宗李豫賜額「大曆廣勝之寺」,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簡稱「廣勝寺」至今。廣勝寺以三絕聞名天下,三絕即中國四大名塔之一的飛虹琉璃塔、稀世孤本《趙城金藏》及華夏瑰寶元代戲曲壁畫。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水神廟位於下寺西側,和下寺僅一牆之隔。
廣勝寺飛虹塔,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在上寺院內,它造型別致、藝術高超,是全國十九佛塔之一。
"一塔玲瓏駕碧空,滿山翠柏起秋風,雲生寶殿常僧定,咫尺虛彌未許通。"這是明人王翰為洪洞廣勝寺所題。
飛虹塔經受了近500年的風雪侵蝕,堅如磐石,完好無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塔呈八角形,分十三級,塔內轉折攀登的梯道,設計巧妙,直通塔頂。塔身由青磚砌成,層層皆有琉璃出簷,下三層尤其精緻。
塔上繪蓮花椅柱、佛像、菩薩、金剛盤龍臥虎、奇獸珍禽等色彩豔麗的圖案。
藍、綠、黃、白、褐等色琉璃裝點的飛虹塔流光溢彩,令人嘆為觀止。
塔身由土色琉璃裝飾,紅日高照,熠熠閃光,遠眺仿佛是一條美麗的彩虹,"飛虹塔"名副其實。
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蘇三監獄
蘇三監獄: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古槐路66號,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也是現存最早的監獄。蘇三監獄因北京名妓蘇三(玉堂春)蒙冤落難囚禁於此及戲劇《玉堂春》的流傳而聞名遐邇。
歷史典故
明代監獄,俗稱「蘇三監獄」,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蘇三的同鄉這個情節,就是從蘇三的供詞裡發現的。那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蘇三起解》就發生在兒。蘇三,六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兒,「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遊相遇蘇三,一見鍾情,過從甚密。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離京歸裡,雖對蘇三不能釋然,但奮志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際,蘇三被鴇兒以一千二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山西洪洞馬販子沈燕林為妾。沈燕林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裡趙昂私通。沈燕林帶蘇三回到洪洞,皮氏頓生歹心,與趙昂合謀毒死沈燕林,誣陷蘇三。初審時洪洞縣衙將皮氏與蘇三收監。趙昂從皮氏家中拿出一千餘兩銀子行賄。知縣王氏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忍屈畫押,被判死刑,監於死牢中,皮氏卻逍遙法外。正當蘇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雖風聞蘇三被賣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陽府,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獄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件全部人員至太原。王景隆為避親審惹嫌,遂託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蘇三有幸,傳奇般同王景隆團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熱忱地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
洪洞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洪洞縣辛村鄉白石村,佔地2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名將、山西副都督溫壽泉先生的故居。溫家大院濃縮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
1936年紅軍東徵到洪洞,曾駐紮於此。現為洪洞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家大院有6座相連的院落,分為兩個景區。
洪洞的「布達拉宮」:青龍山
位於洪洞縣城西南23公裡處的青龍山,是呂梁山東南部一條支脈。海拔1147米,東臨汾河,南望天壽山,北連婁山。峰巒秀麗、蜿蜒曲折,道道山脈猶如青龍匯聚,故當地及史書稱為青龍山,當地人也稱為老爺頂。
青龍山頂上有建於東漢光武期間的兩千餘平方米的建築群。該建築群採用了樓閣與碉堡相組合的宮堡形式。被譽為華北高原上的「布達拉宮」。整個建築群以玄帝宮為主,包括大小廟宇30餘座,分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極頂四個群體。該建築群運用了八卦循環反覆變化的原理建成的384爻地窯古洞,洞洞重疊、洞洞相連,洞中藏洞,神秘莫測,被考古和建築界稱為奇蹟。
青龍有三大景觀
一是遙觀青龍
最好的觀賞地點不在山上,因為不識青龍真面目,只緣身在龍身上
在距離山腳五裡左右的剪子莊有一高臺
像是專門為欣賞青龍而設
此處觀景,無遮無擋
可窺青龍全貌
青龍急欲沖天而起的氣勢在此一覽無餘。
二是玄帝宮
享有小布達拉宮和小武當的美譽
建築風格端莊厚重
從而使整座建築堅固結實
雖年久失修而仍然百年屹立
整個建築群以玄帝宮為主,包括大小廟宇30餘座
分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極頂四個群體
該建築群運用了八卦循環反覆變化的原理
建成的384爻地窯古洞
洞洞重疊、洞洞相連,洞中藏洞,神秘莫測
被考古和建築界稱為奇蹟。
三是峰頂觀梯田
安座峰頂,遍覽群山
真正體會到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層層梯田分布周圍丘陵地區和低矮山峰
錯落有致,層層疊疊
好像是青龍飛天之梯!
著名的佛教古剎:萬聖寺
萬聖寺原名小清涼寺,位於洪洞縣城西25公裡萬安鎮淺溝村西之佛出峽。創建於南北朝北魏的後魏時期(425-534),法舟法師主持修建。根據《趙城縣誌》記載,小清涼寺於金大定四年(1164)進行重建,改名為萬聖寺。
現存寶塔即系明天啟年間的建築,塔上有「西方勝境」、「舍利寶塔」、「極樂世界」等題詞。根據該寺現有碑文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至二十七年(1599)進行了大規模地修建,天啟六年(1626)在原舊塔址重新修建金頂十三級舍利寶塔。現有寺院、佛殿、臺閣佛塔均系明代建築。
天然森林氧吧:興唐寺風景區
興唐寺風景區:地處山西臨汾洪洞縣東北部,是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八景區之一。這裡既是遊山覽水、尋幽訪古、消暑納涼的一方勝境,也是陶冶情操、放鬆身心、增強體質的天然森林氧吧。著名景點有龜負御碑、傲腦山、興唐寺遺址、碑林、老爺頂觀景點、中鎮石碑、唐王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