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數千年的歷史上,無數個城鎮起起落落,滄海桑田。不但有新的城鎮升級、擴張,也有老的城鎮降級、落寞。比如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就是由清源縣和徐溝縣合併而成,各取首字組成新的縣名。清徐縣的縣城設在了老清源縣城,這裡便依舊繁華興盛,而失去地位的老徐溝縣城卻發展緩慢,逐漸落寞成普通的鎮。而在山西省臨汾市也有一個鎮,當年也是縣城,後來被撤銷,但是這個鎮的建成區規模依舊很大,跟其他的縣城相比依然不遑多讓。這就是洪洞縣趙城鎮。
提起洪洞縣,外界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大槐樹了。在中原乃至南方,相傳許多人的祖籍就是這裡,每年都有源源不斷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而趙城鎮,就位於洪洞縣城以北十多公裡的地方,他是百家姓排名第一的趙姓發源地之一。趙城鎮原為趙城縣,1954年和洪洞縣合併為洪趙縣,縣城在原洪洞縣城,但是後來縣名又改回了洪洞縣,不再帶有趙城的元素。
趙城雖然由縣變鎮,但此後依然有所發展。如今,趙城鎮的建成區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且與東南部的明姜鎮的鎮區連成一片,再往東南,與廣勝寺鎮的鎮區間隔也很短。趙城的鎮區甚至比同屬臨汾市的大寧縣、永和縣縣城還要大,可以說完全具有小城市的規模。
趙城為什麼會有如此發展呢?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因素。趙城扼守臨汾-運城盆地的北口,從這裡沿汾河北上,就是通往太原盆地的主幹道。臨汾-運城盆地是山西南部人口聚集的地方,而太原盆地是山西中央人口聚集的地方,這兩個核心地域的溝通交流,趙城就是前哨站。正因此,同蒲鐵路、108國道、京昆高速都經過趙城附近,可謂咽喉之地。
由於位置重要,歷史上趙城曾是農產品、山貨和手工業品的集散地。改革開放開始,由於趙城有著眾多非農人口,工業便逐漸建立起來。在民間,自發形成了農產品加工、建材、汽車修配等產業,在國家層面,興辦了山西維尼綸廠,後來發展成了三維集團。還成立了一些焦化廠、洗煤廠等。我國長久以來有著工業掛帥的傳統,工業帶來了財富,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繁榮,帶動了城鎮整體的發展。
由於趙城以化工為主的產業性質,汙染問題比較突出。在強調環保的今天,可持續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2018年,央視持續報導三維集團違規排汙的問題,引發了公眾和國家的重視。集團被要求整改,一些人被查處。在我國逐漸淘汰落後產能,進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趙城如何完善產業布局,如何兼顧經濟與環保,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為一個相當典型的山西大鎮,若能成功總結出經驗,對全省都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