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今天是要給大家推送自行車橫評的,然而文章越寫越長,現在已經寫到快1萬5千字了,還有一大批照片沒拍好,因此今天先將文章的部分內容抽出來,給大家講講關於自行車選購時的一些基礎問題,而橫評的話,只能下周才給大家推送了。
另外,還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在等自行車團購的同學,由於近期疫情的原因,工廠復工出現些狀況,品牌方目前較多車型處於缺貨狀態,預估要到4月中旬才能出貨,因此團購就又要再等一下了,屆時除了自行車,還會有平衡車以及三輪車的團,有需要的同學可以留意一下。
說回今天的主題。
寶寶到了一定年齡,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會考慮為寶寶添置一臺自行車。騎自行車對寶寶來說除了是一項很好的運動外,也是一件非常好玩且有成就感的事情。
雖然自行車是一件存在歷史非常悠久的交通工具,大家對它都非常熟悉,不過在給寶寶選購自行車時也是有很多東西需要留心的。
在橫評之前,今天先來給大家聊聊自行車選購時的一些基礎問題,也是大家最近問的比較多的問題。
平衡車還是自行車?
不少家長會在平衡車和自行車之間糾結,不知道哪臺更適合作為寶寶的第一臺「私家車」。解開這個糾結,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平衡車和自行車兩者的特點。
平衡車的整個滑行過程需要寶寶雙腿交替發力,有效鍛鍊寶寶的腿部力量,另外,還要掌握如何保持平衡、轉向及應對複雜地形,這些都是對手腳協調和大腦的反應能力很好的鍛鍊。另外平衡車由於操控起來非常靈活自由,這是帶輔助輪的自行車沒法與之比擬的。
而騎自行車時,需要掌握踩腳踏、控制方向、保持平衡這三項能力。一般初學階段我們會給寶寶配上輔助輪,來幫助寶寶掌握控制方向和踩腳踏板的技巧。當寶寶熟悉之後,就會拆掉輔助輪協助寶寶學習保持平衡,真正開始騎自行車。
但實際上,只要寶寶的腿夠長,踩腳踏只是一個體力活,沒什麼難度和技術含量,而保持平衡就不一樣了,甚至這才是掌握騎自行車最關鍵的一點。所以你會發現,會騎輔助輪自行車的寶寶長大後要過渡到普通自行車,難度要比從平衡車過渡到自行車大很多,因為寶寶習慣了對輔助輪的依賴,當沒有了輔助輪,寶寶常常會感到恐懼,影響了學習的意願。
因此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先從玩平衡車開始,在四五歲的時候再引入自行車,這樣寶寶玩自行車時,即使第一次就玩沒有輔助輪的自行車,也能快速上手掌控。
但如果孩子不喜歡騎平衡車,對騎自行車更感興趣,或者寶寶已經過了玩平衡車的年齡,那直接入手自行車當然是沒問題的。
尺寸怎麼選?
接下來看看大家比較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應該買多大的自行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行車尺寸的分類。一般來說,自行車是以車輪大小來分類的。而兒童自行車的車輪尺寸常見的有12寸、14寸、16寸、18寸。
通常商家會根據車輪大小來建議孩子的使用年齡和身高範圍,不過這個範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例如同樣是14寸的自行車,我們會看到不同品牌所給出的最低適用身高,並不一樣。
而且在這些產品的用戶評價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一些家長反饋寶寶明明已經達到商品介紹所標出的最低身高,但寶寶玩起來還並不合適。
其實,選擇適合寶寶的自行車,最需要了解的是車座的高度調節範圍,以此結合寶寶的內側腿長來進行評估。
在購車前,家長應該先測量好寶寶的內側腿長。
測量方法:
讓寶寶穿好鞋子(因為寶寶騎車是穿著鞋子的),背靠著牆面站直,雙腿夾住一本書貼近襠部。
測量書本頂端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內側腿長來結合車座的高度來進行評估。
如果寶寶是第一次接觸自行車,那他們一般會下意識的依靠雙腳來剎車,因此寶寶坐在座位上,雙腳需要可以平放在地面上。由於雙腳會張開一定的角度,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給寶寶選內側腿長加2釐米在車座高度範圍內的車。
而如果寶寶已經學會自行車,能夠熟練使用手剎來剎車,這時車座高度比內側腿長多出約5~10釐米都是OK的,腳尖接觸到地面即可,這樣也好讓寶寶騎行時雙腿更好伸展開來,騎得更舒適暢快。
所以我們在給寶寶買自行車時,要了解清楚該車的最低、最高座位高度,以評估這輛車是否適合自己的寶寶。
需要選碟剎嗎?
下面再來看看自行車的配置問題,首先是剎車系統。在電商產品頁面上,會看到有些品牌特別強調其配備的是「碟剎」。很多家長有問到,孩子的自行車是不是配碟剎會更安全?
一般來說,現在的兒童自行車剎車系統多為前輪V剎或鉗剎,後輪鼓剎(也叫抱剎);或者前輪V剎,後輪碟剎;高配一點的是前後輪都為碟剎。這幾種剎車方式各有優缺點。
鉗剎是通過剎車器上的剎車皮夾緊車圈來制動的,技術成熟,制動效果不錯,價格也便宜。但用久了剎車皮和車圈都會有較大的磨損,不過勝在成本低,整套剎車器換也不貴。
抱剎也是很普及的一種自行車剎車器,優點是操作性好、結構簡單、穩定,成本低,也比較美觀。缺點是老化或磨損明顯後制動力變差,不過同樣是成本低,整套剎車器換也不貴。
V剎是通過V剎夾器抱緊車圈來制動的,比較輕便,零件替換相對方便。V剎比起鉗剎技術更進步一些。
碟剎則是通過夾器作用於碟片制動,剎車時反應最靈敏,手感最輕鬆省力。但是因為其由金屬碟片組成,比較厚重,調試和替換零件時比較複雜,維護成本也相對其他幾款剎車器要高。
因此整體下來,碟剎在性能上是最好的,但與此同時,日常維護也會相對麻煩些。所以要不要選碟剎,要看寶寶日常騎行時的情況,如果經常會衝長斜坡,或者常在溼滑路面騎行,那不妨多考慮這種剎停響應更快的碟剎,而如果日常基本都是溜溜公園或小區,那普通的剎車系統,也完全夠用的。
需要前後避震嗎?
避震也是大家問得比較多的。
自行車的避震設計,包括後避震設計,會在座位連接車架的位置設置避震彈簧,減緩寶寶的屁屁在顛簸時所受到的影響;而前避震設計,則是在前叉位置安裝避震器,以抵消掉部分的衝擊力。
關於避震,其實最主要也是看騎車場景,成人自行車通常山地車會安裝避震,而公路自行車則不怎麼去安裝避震。
寶寶自行車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寶寶平時是在公園、小區等平地騎車,對避震的需求是比較小的,有無前後避震系統,騎行體驗都不會差太多。
而如果平時騎行的路面不怎麼平整,或者會帶寶寶去郊外山林地騎車,那有前後避震系統,寶寶騎行會更舒適,這種情況就確實值得考慮避震性能更好的車子的。
.....
對於自行車,想讓寶寶能安全舒適地騎行,我們首先要確保的就是車子的尺寸是否跟寶寶匹配。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清楚車座的高度調節範圍,結合寶寶的內側腿長來進行評估。
而對於一些高級配置,比如碟剎、避震是否值得追,可以根據孩子日常騎行時的情況、場地來評估,如果基本都是在普通的平整路面,像小區、公園等地方玩,那常規的配置都OK的了。
好了,關於自行車選購時的幾個基礎問題就先講到這裡,而剩下的問題,包括舒適度、品質等,我會在下一篇橫評中給大家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同學敬請留意咯~
.....
更多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