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寶寶從牙牙學語到爬行站立,在其大腦與身體發育的同時,父母也應逐步建立起他們對事物的認知。什麼途徑能夠讓孩子更快認識這個世界呢?
除了與爸爸媽媽的交流外,繪本就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挑選一本好繪本顯得至關重要。
伊利諾伊大學的閱讀研究中心發表過一個研究,涉及205名閱讀能力較強的兒童。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在學齡前就已經具備了比較強的獨立閱讀能力,而他們之間共同點在於:父母在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了。
低年齡段的兒童剛剛步入認識周圍事物的階段,對很多事情還沒有建立起它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就非常考驗繪本的內容。一本好的繪本是足夠抓住孩子吸引力的,並且所繪內容能被其讀懂吸收,最終發揮到教育改變認知等功能。
一歲之前的寶寶主要以「聽、玩」兩者為主,因為這個月齡的寶寶還處在口欲期、五指分化期等敏感期,最好選擇材質安全可靠柔軟的書。
1歲以內寶寶多少對世界有點認知,但這個階段是寶寶認知過渡的最佳時間,書的內容對刺激大腦認知區域的程度很重要。
1-2歲的孩子處於探索欲的巔峰時期,寶寶不僅是「聽」、「玩」了,也要開始「看」書了。選擇繪本時可參考文字偏少、情節簡單易懂、圖案色彩多變鮮明的,可以從日常生活、動植物切入,逐漸建立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語言功能和認知水平。
2-3歲:這個階段的小孩開始對事情有自己的思考邏輯,建立前因後果之間的關係,並且他們開始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人格,這時可以選擇偏向於情感邏輯等方面的繪本。父母在孩子閱讀時引導其思考,激發他更多想像空間。
臺灣知名兒童文學作家餘治瑩老師說過,「閱讀就像奠基,如果小時候培養習慣的時期,就偏食挑食,那長大後就會覺得這類東西很枯燥,很排斥他們,甚至害怕。」
第一、 吸引與興趣
低齡幼兒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無法長時間地把精力放在某一事物上,包括繪本也如此。因此只有當繪本的內容足夠精彩,且符合他們的某些心理,才能夠抓住他們的眼球。如果連小朋友的注意力都吸引不了,那又何談讓他讀進去裡面的內容呢?
對於專注力較差的小孩,父母可以用陪讀的方式來吸引他們的眼光,將繪本內容念出來。好的繪本在父母講好書裡頭的故事之後,小朋友會馬上明白書本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並且願意選擇融入進去。
孩子的認知非常局限,想要他完全理解書本裡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繪本的內容不應該太過於生澀難懂,可以多從幼兒心理等角度去參考故事。家長在挑選時要根據自家寶寶的喜好來購買,如果一個給一個男孩子買女孩子都愛看的繪本,那想必是行不通的。
早期閱讀關鍵在於激發孩子的興趣。所以小朋友的性別、性格、愛好等個人因素要列入考慮的範疇。畢竟閱讀繪本的是他們自己,要注意不要讓其養成挑三揀四的壞毛病。有一些媽媽反饋自己某方面的知識不足,可能平時陪小朋友讀繪本時,不自主地減少這方面繪本的內容。其實這是不利於孩子的,因為爸爸媽媽自己的偏好內容,會不自覺地在選書的時候增大了偏向性,從而限制了他們在這方面的發展能力。
此時家長對各個方面內容知識的儲備顯得尤為重要。在教育小孩閱讀繪本的時候,可以先收集有關資料,再準備好自己想要表達給他們的某些觀點。有了這些充足的事前工作,給小朋友陪讀繪本的效率就會事半功倍。
第二、 畫面色彩構圖
畫面色彩鮮明,顏色飽和度較高的繪本圖畫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受,隨之而來的就是輕鬆愉悅的正面情緒;相反,如果色調低沉,反倒給人壓抑的氣氛。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情緒,例如紅色代表憤怒或者溫暖,藍色代表抑鬱或悲傷。堆砌雜亂無章的線條容易給人不屬實的感覺,乾淨整潔的上揚線條帶來的是視覺上的明快興奮。如果這時多出一段鋸齒狀的線條,所表達的情緒也更加忐忑不定。整體結構的構圖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繪本的好壞。
第三、 獎項與作者
想要在最短的時間選出好的繪本。不太熟悉的家長們可以了解一下繪本界的獎項,從大獎作品中挑選繪本,是一個保險的辦法,畢竟那都是比較專業的情況下評選出來的。例如凱特格林納威獎等。
除了選擇獎項類裡的作品,也可以根據知名作者選擇。例如大衛香農:《糟糕,身上長條紋了!》。都是不錯的繪本精選作品。
除了以上這幾點,家長們還可以根據翻譯者或者出版社來選擇質量比較好的繪本。
爸媽在挑選繪本時根據自己小孩所處的年齡階段,以及未來想要培養他的方向去挑選繪本的內容。
凌晨媽媽來叨叨:
在為孩子挑選好的繪本同時,家長更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多多陪伴、引導他們,解讀繪本裡蘊藏的某些小細節,讓小孩在繪本的陪伴下快樂成長。你是否也有過被挑選繪本支配的恐懼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