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881期】
1992年9月21日,經中央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實施。
載人航天立項28周年,工程相繼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載人航天領域關鍵技術,成功將11名、14人次航天員送入太空,很多瞬間成為了一個國家的記憶,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間。
隨著空間站任務日益臨近,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叫響「奮進新時代、築夢空間站」響亮口號,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
空間站任務,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更是該中心面臨的重要考驗。面對「任務之重、難度之大、風險之高、進度之緊、統籌之難」的嚴峻挑戰,中心科技人員拼搏進取,攻堅克難,不畏艱險,邁著堅實的步伐向空間站挺近。
再造地球,生生不息
再生之難,難在生生不息。
在不久的將來,為航天員長期駐留的空間站,從地球運送物資代價高昂。環控生保技術必須從非再生走向再生,這是空間站在軌長期運行的瓶頸技術,也是關鍵技術。
但是,在一個密閉狹小的空間站艙內製造一個類似地球環境的可循環生命保障系統,且穩定運行十幾年,難度可想而知。
而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團隊,於2011年就受領了這樣一個極具挑戰的任務,至今以開展了長達8年的技術攻關和產品研製工作。
任務重,時間分秒必爭。
為了搶時間,他們從沒完整休過周末,從沒在晚上9點前下過班。遇到突擊任務,晚上加班到一兩點是常事。該室主任卞強說:「我們團隊的工作狀態好比是用衝刺的速度進行長跑。」
千錘百鍊,始得真金。在高壓工作狀態下,團隊人員早就練就過硬本領,成為精兵強將。
子系統集成負責人熊濤經過兩年的歷練就挑起大梁。
周國棟是個「90後」,25歲就成為最年輕的子系統負責人。
張勇平在產品交付任務中突擊了一個月,完成了主體工作,卻也累倒進了醫院。
……
環控生保技術從非再生走向再生,國內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國外資料也少得可憐。團隊人員兩眼一抹黑,摸著石頭過河。通過初樣研製的探索,總體負責人楊潤澤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寫了一套《再生生保正樣綜合測試方案》,經過集體討論,又反覆改了不下10遍,直到確定工作項目、測試流程和進度節點符合預期,方案內容詳盡精細,囊括各大系統每天的工作流程。
產品設計師丁平負責的某子系統研製過程最為曲折,他從事這個崗位近8年,工作狀態主要是在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循環。對此,他笑稱「說多了都是淚」。可是,再難啃的硬骨頭,他也要拿下。其中最難的就數某部件材料的腐蝕性和磨損問題。為此,他們選了5種材料和3種不同的結構方案,進行排列組合,反覆做實驗進行對比,歷時3、4年的時間,試驗了10多次後,找出了最優材料和結構。
……
就在不久前,空間站組合體環控生保集成性能試驗順利結束,全面驗證了產品功能性能和技術指標。
打造「飛天戰袍」
走好低壓艙地面模擬一小步,跨出空間站太空實戰一大步。9月11晚上21:58分,艙外航天服試驗艙大廳內燈火通明。「報告,任務完成,身體狀態感覺良好!」歷經17小時,兩名志願者從模擬在軌真空環境的艙外服試驗艙中,經歷了出艙活動任務中實際洩復壓過程,執行了出艙活動程序,迎著在場人員最熱烈的掌聲,順利出艙。
眾所周知,太空環境險惡。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惡劣環境因素讓航天員時刻面臨無法預料的風險。艙外航天服就是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同時便於太空工作的個人密閉裝備,是航天員的「飛天戰袍」。
而未來的空間站任務,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間長,操作程序多,對艙外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中心科研人員刻苦攻關,對艙外服的結構布局設計、服裝壽命和工效能力都進行了改進。
擺脫臃腫、笨重,艙外活動更自如,這是航天員心中理想的艙外服標準,也是設計師們最純樸的願望。這幾年,他們一直在積極地籌劃,準備改進。
今年3月起,艙外服軟結構適體性優化項目正式啟動。
這一結果讓設計師們歡欣鼓舞,但是時間由數年縮減為數月,空間站任務刻不容緩。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團隊立下了軍令狀,把任務量化到天,每天採取日報制。歷時三個月的攻關和艱辛,艙外服軟結構適體性優化的上肢部分順利通過評審,後續的優化攻關項目也在穩步推進。
訓練,訓練,再訓練
9月16日,在航天員水上救生訓練場,返回艙漂浮在水面上,艙體像不倒翁一樣不停晃悠著,艙裡的3名航天員忍著眩暈和悶熱,躺在狹小密封的艙裡脫下航天服,換上抗浸服,出艙,上充氣床,發出求救聯絡信號,一套操作程序行雲流水。至此,為期5天的航天員水上自主出艙訓練圓滿完成,通過訓練,進一步熟悉了水上自主出艙、自救、互救及生存技能。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據俄羅斯和美國的統計資料,航天員在太空完成數小時的作業,在地面就要進行10倍時間的模擬訓練。針對空間站任務難度大、工作量多的特點,航天員的訓練科目增加了數十種,訓練課時較以往也增加了近2倍,訓練要求更加從難從嚴。
今年初,一場新冠疫情來勢洶洶,迅即肆虐全國,並蔓延全球。億萬人民居家隔離,經濟停擺,社會陷入恐慌。
可是疫情的兇猛並沒能延誤航天員的訓練,他們通過網絡學習,視頻慕課、教員陪同隔離等方式抓緊訓練。因為他們深知,只有經過地面一遍遍的模擬訓練,才能應對太空中更複雜的環境和狀態。尤其是未來空間站任務出艙活動是難點和重點,艙外行走、通用工具的使用攜物轉移、艙外救援這些基本技能必然要進行大量出艙活動的訓練。
出艙活動的訓練主要在水下環境模擬進行,算是最辛苦的訓練之一,是對航天員的操作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全方位挑戰。
身著200餘公斤水下訓練服的航天員被吊車放到10米深的水槽裡,通過配重將航天員30°前傾「站立」在水中。人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裡,沒有著力點,動也不能動,只能通過抓住扶手來獲取行動力。
而水中有阻力的存在,加上服裝自身的限制,以及服裝壓力的束縛,航天員的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光是把腳塞進腳限位器裡這一看似特別簡單的動作,在太空實際操作起來也很困難,更別說攀爬、擰螺絲、安裝設備等更高難度的操作了。
一套水下訓練服的使用壽命有限,因此,每次下水都十分金貴。每次,航天員一下水就呆6小時以上,等他們結束訓練上岸,已經是大汗淋漓,身體透支,尤其是胳膊已經抬不起來了,連筷子都握不住。儘管這樣,航天員顧不上疲勞,急切地跟教員們進行討論和總結。
近期,航天員又接連參加聯試任務,艙內外操作程序接連幾十小時的訓練,辛苦不必言說,可他們仍然爭分奪秒地訓練,訓練,再訓練。
如今,任務進度日益緊迫,時間就是命令,為了保證後牆不倒,「白加黑」「6+1」已經是中心科技人員的工作常態。無論是試驗現場、實驗室或是服裝車間,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每個午夜時分,位於北京航天城一隅的該中心大樓的燈光依然閃爍,像劃開夜幕的點點繁星。廣大科研人員以前沿技術為經,以忘我拼搏為緯,織就了一條綿延太空的通天大道,他們要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中國航天追夢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