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解決在西方遇到的問題,首先要充分認識西方的價值觀,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理解他們。
——任正非
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不要犯別人想讓我們犯的錯誤。
華為厲害不厲害?當然厲害,國內最科技實力最強的跨國集團企業嘛,但華為再厲害,它能對抗一個國家嗎?
當然不能。
華為是我們的,我們自豪不自豪?當然自豪,因為華為確實為中國人爭光了。
網易CEO丁磊就曾說自己很早就知道華為很牛掰,「那時經常看華為內部的材料,跟他們學習管理方法。我自己做通信行業出身,我知道他們的能力是真槍實彈的能力。」
但是,華為都不驕傲,我們也更不要驕傲。
畢竟以後的路還長著呢。
好不容易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頭腦發熱,驕傲自大起來,那是要摔跟頭的,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
2018年9月29日,在公共關係戰略綱要匯報會上,任正非就談到這個問題,「不被個別西方國家認同,不要埋怨,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以後要著重解決與西方的溝通問題。
任正非指出,還是要從長遠和整體大局看問題,很多人都混淆了戰術和戰略的關係,不能因為一時的意氣就為了爭鬥而爭鬥。
如果我們和西方價值觀不一樣,怎麼進得去西方?那他們就會認為我們是在進攻。他們一定會把牆越築越厚、越築越高,我們的困難就越來越大。實事求是講他們幾千年形成的文明,不是我們小小的公司改造得了的,蚍蜉撼樹談何易。我們這些年,都是採取中國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測西方的意圖。要對世界有充分了解,必須站在西方的觀念上理解西方。
在華為成立之始,任正非就強調開放、妥協、包容和灰度的哲學觀,非黑即白的教條主義無益於創業的成功。
和別人溝通,要知己知彼,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求同存異,「文明發展的歷史能幫我們找到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這樣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溝通是為了合作,合作是為了共贏,如果連對方的歷史文明和價值觀都不理解,又怎麼展開有效的溝通、合作和共贏呢?
要正視西方發達的現實,對於西方工業比我們發達的問題,任正非指出,「畢達哥拉斯原理、歐幾裡德幾何是研究勾股定理中的原理、意義和探索 ,他們的研究是為什麼,是朝向源頭,是道的問題; 我們的九章算術也是在研究勾股定理,是研究怎麼用,怎麼解決問題,是向內核發展,是術的問題。」
而我們呢,我們是向下,西方向上,那麼就成了一個價值的分水嶺,我們就沒發現微積分,而沒有微積分就沒有工業的基礎。
知己知彼很重要,任正非要求華為人要加強哲學、歷史、社會學的學習,「多看看西方有代表性的節目、演講、辯論等,洞察西方最新的思想發展、思辨要點和社會心理變遷。」
還有就是,對同一個事 件,中、西方娛體報導的方向、觀點及引用事實與數據都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經常學習西方文章,我們才能理解這種差異,拉近東、西方思維上的距離,把信息溝通好把問題處理好。
任正非認為,我們是踩對了全球化電子工業周期,才恰好跟上了這個時代,但我們還很弱小,「我們這隻小麻雀正好出窩,一步步跟隨,剛好每一步都踩在鼓點上,直到今天我們才剛剛走到了起跑線。」
對於目前的形勢,任正非不認同「存量競爭」的說法,他表示,我們「這個時代,正從管道轉向平臺化;平臺逐步雲化;私有雲、小公有雲逐步成為一個全球化大雲;雲開始逐步的智能,到萬物智能,這中間需要多少的理論突破呀!」
「基礎研究突破所帶來的紅利並沒有消耗完,而是正處於結構性深化之中。」,任正非還特別提到了亞馬遜和特斯拉——亞馬遜模式對世界的顛覆太厲害了,他們在科技匯聚上的能力是很強的。再比如NASA的改革,馬斯克發射了一個重載火箭這麼大推力的火箭,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比擬的。所以,我們要寬容探索創新的科學家。
而對於公眾和媒體對華為的「吹捧」,任正非明確指出,「內功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抗住外部壓力要靠內功。」
現在社會過分誇大了華為,這是有害的,別讓我們的年輕人,以為公司真的成功了,而麻痺起來。
因此,任正非要求華為人要戒驕戒躁,要「學學打打太極拳,少一點少林寺,別咄咄逼人,可以自黑,不可以自誇。」
實際上,我們要想贏,要想取得進步,一定要深刻理解任正非的這句話:
當前我們還缺乏對西方世界(權力結構、文化與衝 突、價值觀、社會心理等)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在西方佔據強勢話語權和世界主流價值觀地位的現實下,我們只有站在西方的立場上理解西方價值觀,基於西方的思維方式進行對話,才能有效溝通,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大師的水準。
歷史證明,盲目的自信、自大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要學會把外部的壓力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任正非說,「只有不斷解放思想、開放進取、自我變革,才能不斷強大,公司走向封閉收斂是沒有出路的。」
既然要在未來具備領導世界(行業)的能力,那麼現在就要有所準備。怎麼準備?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能力大小,對自己和別人的實力有個客觀的評估。
比如在2016年的時候,任正非就強調華為的不足,「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其次是建立自強的計劃和展開有效的行動。
古代軍事家孫子曾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歸根結底,戰爭或競爭,首先比的是思想,比的是未雨綢繆。
「華為不需要吹捧,我不想華為的員工因此浮躁。」,這是任正非在華為一再強調過的。
所以鍵盤俠們千萬注意不要幫了倒忙。
華為在努力,任正非七十多歲了也還在奮鬥,而我們呢,也應該有自己的貢獻。
任正非曾提到過,從科技角度看,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智能社會,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像不到,而正因為不確定性,所以才給了眾多創業者很多的機會。
對此,任正非大力呼喚國人團結協作的意識,一起構建出我們的強大生態能力:「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為什麼?中國13億人民,我們這幾個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幾個企業好好去發豆芽,把豆芽做好,我們13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我們就是偉大祖國。」
這就是任正非、華為的高度,確實是和國內的大多數企業截然不同。
三十年時間,兩萬多塊起家,一年就貢獻六百億的稅收,一年給員工發工資、獎金、分紅1400億,一年研發投入超1000億,過半的營收和發明專利來自海外......
如果我們再有幾個華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