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種類
常見值
平均值
礫類土
2.65~2.75
砂類土
2.65~2.70
2.66
粉土
2.65~2.70
2.68
粉質粘土
2.68~2.73
2.71
粘土
2.72~2.76
2.74
土粒度密度是實測指標,可在實驗室內直接測定。土粒比重常用比重瓶法測定,事先將比重瓶注滿純水,稱瓶加水的質量。
土中所含水分的質量與固體顆粒質量之比,以百分數表示,又稱土的含水率。一般所說的含水量指的是天然含水量,土的含水量由於土層所處自然條件(如水的補給、氣候、離地下水位的距離等),土層的結構構造(松密程度)以及沉積歷史等的不同,其數值相差較大。一般砂類土的含水量都不會超過40%,以10~30%為常見值,一般粘性土的常見值為20~50%。 土的孔隙中全被水充滿時的含水量,稱為飽和含水量wsat。 飽和含水量既能反映土孔隙中全部充滿水時含水多少,又能反映土的孔隙率大小。
天然密度的大小取決於礦物成分、孔隙大小和含水情況,綜合反映了土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徵。土越密實,含水量越高,則天然密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由於自然界土的松密程度與含水量變化較大,故天然密度變化較大,一般值為1.6~2.2g/cm3,小於土粒密度值,它是一個實測指標。
2.特殊條件下土的密度
(1)幹密度
土的孔隙中完全沒有水時的密度,稱土的幹密度,指單位體積幹土的質量,即
幹密度與土中含水多少無關,只取決於土的礦物成分和孔隙性。對於某一種土來說,礦物成分是固定的,土的密度大小隻取決土的孔隙性,所以幹密度能說明土的密實程度。其值越大越密實,反之越疏鬆。幹密度可以實測,但一般用其他指標計算求得,土的幹密度一般在1.4~1.7g/cm3之間。可用來計算孔隙性指標。對填土工程(如堤、壩、路基)常用幹密度作為填土壓密程度的質量要求指標。浮重度等於土的飽和重度減去水的重度,即
對於同一種土來講,土的天然重度、乾重度、飽和重度、浮重度在數值上有如下關係:
土的孔隙度取決於土的結構狀態,砂類土的孔隙度常小於粘性土的孔隙度。土的孔隙度一般為27~52%。新沉積的淤泥,孔隙度可達80%。土的孔隙度是一個計算指標。
3)飽和度
土孔隙中所含水的體積與土中孔隙體積的比值稱為土的飽和度,以百分數表示或天然含水量與飽和含水量之比
飽和度可以說明土孔隙中充水的程度,其數值為0~100%。
幹土:Sr=0;飽和土:Sr=100%。
工程實際中,飽和度主要用於評述砂類土的含水狀況(或溼度),按飽和度大小常將砂類土劃分為如下三種含水狀況:
Sr<50% 稍溼的Sr>80% 飽和的 飽和度是一個計算指標。工程實際中,一般不用飽和度評價粘性土的溼度。土力學電子教材目錄(點擊可查看)
緒論
0.1土力學的概念
0.2土力學相關的工程問題
0.3土力學發展簡史
網上相逢無紙筆,憑君灌水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