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這倆字會經常用到。
不過,首先想到的是百年前的一個重要事件:
戊戌變法
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下面來看看這倆字的本來面目:
拼音:wù 戈部
象形字。像斧類兵器之形。甲骨文有左向和右向兩種寫法,西周以後,左向者被淘汰,戰國時期寫作
將右上角的一筆變成孤懸的點就是楷書的樣子了。
本義當為兵器名。「戊」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假借作天幹第五位的代稱,並成為此義的專用字。《說文》:「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這是用漢代盛行的陰陽五行之說來附會的,清江藩《六甲五龍說》:「予謂天數五,地數五,自甲至戊其數五,居十之中。《漢書·律曆志》:『五六者,天地之中和。』故曰:『戊,中宮也。』」
拼音:xū 戈部
農曆已過丁酉年,迎來戊戌年,十二時中與戌對應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屬相是「狗年」。「戊戌」是依照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傳統紀年方法,用幹支來排序。所謂「幹」,也稱天幹,共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也稱地支,共計十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者組合,自「甲子」開始,要經過60年後,再回歸「甲子」,所以輪迴一次,計60年,又習慣稱為一個「甲子」。
在中國古代,以幹支紀年月日時,源流久遠,至少與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同樣長久。在商代甲骨卜辭中,已經以幹支紀日。著名的西周青銅「利簋」銘文中有「武王徵商,唯甲子朝」。這與文獻中記載的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是開始於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也說明當時是使用幹支紀日的。至於用地支來紀一日中的時辰,可能遲到漢代。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曆法,稱為「太初曆」,明確將一日夜分為十二時,而以地支為紀,以後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習稱「十二時」。
十二時開始都用文字表述。漢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時」紋銅鏡上,「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圖像表示,而十二時一般還是用文字。但是就在漢代,也許是為了一般人易於記憶等原因,民間開始出現用十二種動物來代表十二時的習慣。在古文獻中,最早見於東漢時王充所著《論衡》一書的《物勢篇》,其中記述了當時社會上已流行用動物來代表十二時的事實,稱為「十二辰之禽」,明確地說「戌土也,其禽犬也」,也在書中先後記明其餘諸禽:寅為虎、醜為牛、未為羊、亥為豬、巳為蛇、子為鼠、午為馬、酉為雞、卯為兔、申為猴,只是沒有講到辰為龍。這證明東漢時期,已存在與十二時對應的動物,並且所選擇的都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包括自先秦已視為「六畜」的馬、牛、羊、雞、犬(狗)、豕(豬),還有居家中常見的蛇、鼠,狩獵對象的虎、兔,常見於山林之中的猿猴。只是加上了自然界沒有的神異動物龍,它在當時民眾中也是人所熟知的。漢時與十二時對應的動物形象,此後傳之後世,又與紀年幹支相聯繫,鋪衍成「屬相」的概念,人們以代表自己生年幹支的動物,作為自己的屬相,一直流傳至今。
🍂
李平,師範院校教師,專注教師基本功研究二十餘年。
公眾號:李平練字
🍂
公 益 練 字 平 臺
目前已有100000+喜歡練字的朋友關注我們
微信(電話)18560036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