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優的祖輩和父輩當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青海金銀灘草原,這裡,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發基地。李優的祖父正是核基地內部子弟學校的校長,包括李優的母親在內,家中有多名家庭成員從事教育工作。而受到核基地科研人員和家庭的影響,在孩童時,他就對科學特別感興趣,泡在圖書館裡面就不出來,中學時期的李優對理科的學習得心應手,高考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西安交通大學學習微電子專業。
在大學時,因就讀於一個相對前沿的專業,需要學習如量子力學等有趣的課程。理論物理的表象雖然非常怪異,但卻是基於現實。而這些與宏觀世界相悖的「鬧鬼」一般的神奇科學現象,逐步重建了李優的世界觀,也讓李優深刻地認知到「科學思維模式」的真諦:「科學不是真理,科學是人類無限逼近真理的努力,是質疑、探索與求證的過程」。李優在大學裡可以接觸的資源非常多,除了學習本專業知識外,他也開始瘋狂涉獵各學科科學知識。李優說:「大學把我變成了一個雜家,什麼領域都了解一些,很好奇,就是非常想知道這是什麼回事。」
畢業後,李優在TCL海外事業本部、威創股份等上市公司從事研發、技術和管理工作。而家庭的薰陶和對孩子的熱愛,讓他也在工作之餘,開啟了另一個精彩的人生。
出於情懷,李優希望將自己對科學的認知傳達給孩子,最起碼不要讓孩子懼怕理科學習。於是在工作空餘,李優於2008年成立「科學豆子」工作室,據李優介紹,這是一個非盈利性的工作室,為什麼想去做這個工作室?李優回答道,是一種情懷。2008年,還是一個偏重語數英的時期,當時科普類的課程體系非常稀缺。在「科學豆子」工作室成立初期,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李優開始自研課程,逐漸成為一名科普講師。每個周末,李優都會在天河少年宮等地開課。隨後,李優與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SS建立起密切聯繫,並作為ESS的在華講師,將科普課程以夏令營的形式送入偏遠落後地區。
李優在青海牧區夏令營
2011年,李優獲得美國科技教育協會授權,獨自到青海牧區開展科學夏令營活動。這次在草原上開展的夏令營讓李優感觸頗深,那裡的小朋友接觸外面的信息比較困難,通過夏令營活動,李優給當地的孩子們帶來最新科技信息以及科學實驗展示。李優看到了這些牧民家庭的孩子們清澈的眼睛裡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孩子們的目光讓李優堅定了走青少年科普之路的決心。他希望這些小朋友們可以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奮發學習,改變和掌控自己的人生。
同年,日本大地震後發生核洩漏,一時間謠言四起,中國發生搶鹽事件,網絡笑談:日本是「大核民族」,中國是「鹽荒子孫」。談起此事,李優笑著回憶,當時超市裡真的一袋鹽也沒有了。對於一個具備科學思維的人而言,這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謠言,但因為這個謠言,鹽這種戰略物資真的被搶光了。現在是非戰爭狀態,假若在戰爭狀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那之後,李優更感覺到責任重大,科普這個事情他一定要做下去。「成人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有時科普的效果並不明顯。科普從娃娃抓起,讓小朋友們建立起一個科學的世界觀,對於培養未來的科技創新人才,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更重要。」
2016年各級教育部門頻發政策,鼓勵科技創新教育。李優感覺到「時間點到了」。於是2017年,李優辭職創業研發科普課程,「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某個細分專業的專家,但是我的知識面非常廣,了解很多的科學知識,我又在課堂上站了十年,了解孩子,我將自己定義為『科學知識的翻譯者』、『科技探索的陪伴者』和『科學興趣的激發者』。」李優說,與大眾科普相比,小朋友的科普會有一些獨特性。小朋友知識儲備薄弱但好奇心強,需要突出好奇心的引導和陪伴,而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在現在的社會上,真正「蹲」下來,平視小朋友的科普並不太多。大眾科普都含有晦澀難懂的名詞,小朋友有可能聽不明白。李優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挖空心思把科學知識翻譯成孩子能聽懂的話講給孩子們聽,同時陪伴他們一起體驗酷炫有趣的科學探索過程。李優說,「探索過程的刺激往往比知識點的灌輸更重要。」
相比單個知識點的科普,構建一套擁有完整教學體系的科普課程,是李優最費神的一件事,回溯這事還需要回到最開始2008年的時候,為了開展科普教學活動,李優引進了一些科普教材和器材,但李優發現這些教材沒法用來給孩子上課。比如,有的所謂課程就是器材的組裝說明書。被逼無奈,李優走上了自研課程和器材之路。
在寫課過程中,李優始終不忘初心,思考如何讓孩子們對科學感興趣,進行理科啟蒙。在不斷磨合與實際教學中,李優逐漸將知識點體系化,並和初高中的知識架構對接,做到科學啟蒙。同時也不忘鍛鍊學生的觀察與動手實踐能力。漸漸地,一套獨特的科普教育課程體系成型了。
李優的科普課程針對的是5-12歲的兒童。李優期望,在小學階段,幫助孩子搭建科學架構、培養思考能力。「就好像蓋大樓,小學階段需要搭建一個科學知識體系架構,面要足夠廣,讓孩子好奇、了解、學習。否則很多孩子只是看了幾本百科知識,看了幾部紀錄片,不明白知識間的邏輯關係,等到了初中,突然遇到那些奇怪的理科概念,會蒙圈的。」當然,如何避免提前教學,把控「拔苗助長」和「科普啟蒙」的平衡點很重要,這也是李優和他的團隊掌握的「核心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李優的課程已經從單一的科學普及向科技探索延展,以跨學科教育(STEAM教育)為核心,以「項目引導式教育(PBL教育)」為工具。激發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鍛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將科學課程與少年編程、人工智慧等知識結合,讓科學學以致用。
「很多人都在問,既然你已經是企業的負責人了,為什麼還要親自過來參加科普講解大賽?」對於此問題,李優表示,他想在大賽裡帶來一點不同的東西——怎麼把基礎科學變成能讓孩字聽懂的語言。大部分參賽選手都是依託自己所研究的專業進行深度的講解,但李優認為,「我們展示的科普是對少兒『科普方法』的科普,所以我就會抽取一些基礎知識點來和大家分享如何將這個知識點講給小朋友聽,並引發小朋友的思考,所以在賽場上還是比較特殊的。」
廣州市賽現場。
在廣州市賽,李優題目為《看不見的手》,選取了熱門但又很難講清楚的知識點——伯努利原理,李優通過大量的現場實驗結合有趣的講解,吸引了評委和觀眾的注意。到了總決賽,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成為了李優的科普選題方向《聰明的智能電路》,向大家展現了比喻科普法,將傳感器、主控等部件比喻成偵察兵、司令部。以部隊執行任務來類比智能電路的工作模式。將當下「黑科技」轉化成言簡意賅的兒童科普,李優駕輕就熟, 「好的少兒科普是:可以給孩子講相對論,還要讓孩子聽懂。」
對於獲獎,李優表示,「對我的肯定還是蠻重要的,因為大家都是科技圈子的人,得到了認可,我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向是對的,會走下去。」在本次大賽中,通過相互學習,李優也收穫頗豐。除了了解各行各業豐富的科普知識外,在專業講解員身上,讓李優學會了更多的科普講解技巧和輔助工具的應用。從情懷萌生的「科學豆子」到課程研發、當科普教師,再到今天的科普達人,回到工作中,已成為企業老闆的李優對自己的定位始終還是「科學講師」。
人物語錄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將自己設定成科學的翻譯者和探索的引導者,挖空心思將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和當下的高新科技轉變成孩子們能聽懂的話,並將自己變成他們的大朋友與他們一起體驗科學探索這個令人著迷的過程。
科學的知識點時時在更新,但好奇、懷疑、探索、求證的科學思維模式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讓興趣點燃課堂,讓好奇創造未來。希望在孩子們的心田中種下科學探索的種子,而不是死學科學知識。
——李優
個人簡介
·廣州市「優秀科普使者」稱號
·「科學豆子」科普工作室創始人
·《奇幻科學》科學實踐教材設計者
·《小小發明家》系列課程設計者
·智慧財產權進校園整體方案設計者
·曾任大型外企中高層管理職位
·遊歷過40多個國家,熟悉西方教育
·曾任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SS在華講師
·曾主辦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SS在華科技夏令營
文字 | 蔡敏霞
編輯 | 蔡敏霞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團隊出品
裸眼3D將如何改變未來?獲貝聿銘百人會英才獎的範杭博士如是說
從小鎮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張小鋒博士:給航空發動機穿上「隔熱服」
華農魏韜博士:助推微生物基因工程科技融入生活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