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大頭娃娃」是缺乏蛋白質、營養不良引起的;而佝僂病則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和鈣造成的。所以要確定本次事件中嬰幼兒所出現的「大頭娃娃」、佝僂病等症狀與倍氨敏之間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了解這些孩子此前的整體膳食結構和記錄。只有了解具體的膳食種類和攝入量,才能做出科學評判。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中國新聞周刊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5月11日,湖南電視臺《經視焦點》報導,郴州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以蛋白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奶粉進行銷售欺騙消費者」。報導稱,近日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身體出現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還有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媒體調查發現,這些患兒被醫院確診為「佝僂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為「倍氨敏」的「特醫奶粉」。而實際上,這款「奶粉」是一種固體飲料,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
真正的特醫奶粉屬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適用於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和適用於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我國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實行嚴格的註冊審批管理。
患兒喝的是「蛋白固體飲料」
涉事商品的名稱為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而商品醒目位置則標註著「法國進口深度水解乳清蛋白」字樣。永興縣多家愛嬰坊門店的法定代表人何先生表示,門店所銷售的倍氨敏是從湖南唯樂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直接進貨的。
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是湖南唯樂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旗下「種太陽」品牌的產品。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2月,註冊地址為湖南省長沙市,註冊資本200萬元。其經營範圍包括預包裝食品、含乳飲料和植物蛋白飲料、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保健食品的銷售等。倍氨敏是該公司委託天津市德恆科技有限公司張家窩加工廠(現為天津市德恆科技有限公司製造中心)生產。
湖南唯樂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公關部門負責人陳先生表示,涉事產品經第三方檢測,產品質量、標籤合格,包裝清晰標註是固體飲料,沒有誇大宣傳。該產品已於2019年9月停止委託代工生產,並召回全部市場產品。向市場監管有關部門備案。
陳先生同時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了由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華東測試中心、中檢科(上海)測試技術有限公司出具的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檢驗檢測報告。該報告顯示,該產品的標識內容均符合標準,推薦標識的致敏物質一欄空缺。該報告所附商品標籤的營養成分表顯示,其標稱蛋白質含量為每100g中11g,營養素參考值為18%。
在陳先生提供的另一份由廣東省質量監督食品檢驗站針對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出具的檢驗報告中,倍氨敏的檢驗結論為「合格」。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方微信公眾號「市說新語」發布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選購消費提示》,固體飲料是用食品原輔料、食品添加劑等加工製成的粉末狀、顆粒狀或塊狀,供衝調或衝泡飲用的普通食品。其產品配方、生產工藝、標籤和說明書等不需要產品註冊審批。
永興縣出現的「大頭娃娃」患兒為何把蛋白固體飲料當做「特醫奶粉」食用?對此,5月13日,《中國新聞周刊》從永興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已召開專題會議對上述事件進行研究。據永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已成立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衛健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對愛嬰坊母嬰店依法依規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並接受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監督。
同時,永興縣對購買食用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的嬰幼兒,安排縣人民醫院進行免費體檢,對有症狀的嬰幼兒進行診斷、治療,並邀請營養專家指導輔助性治療。
嬰兒真的是牛奶過敏?
本次事件的起因是部分嬰幼兒被當地醫院診斷為牛奶過敏,所以需要使用特醫奶粉作為牛奶的替代性食物。然而,這些嬰幼兒是否真的對牛奶過敏?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追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周薇表示,食物過敏在國際上有嚴格的診斷流程,所以做出食物過敏的診斷應當十分慎重,檢測過敏原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僅根據過敏原檢測陽性,並不能診斷食物過敏。診斷食物過敏的金標準是食物激發試驗,但國內能進行標準的食物激發試驗的醫療機構很少。目前國內對食物過敏的診斷較為混亂,市面上部分檢測過敏原試劑的敏感度也存在問題。
她介紹說,臨床上,食物不耐受等不屬於過敏原檢測的檢查項目也被列入過敏原檢查,且部分檢查費用十分昂貴。這也導致了目前國內對食物過敏確診的擴大化,溼疹、腹瀉、便血、咳喘等症狀都可能被歸結為食物過敏。事實上即使用食物激發試驗查出陽性過敏原,也未必能下診斷。因為一些人的結果是陽性,但並不一定過敏。
周薇指出,胺基酸特醫奶粉不具有治療作用,只起到飲食替代作用。胺基酸奶粉只針對牛奶蛋白過敏。但是兒童過敏並非只有牛奶過敏,在一周歲以上的兒童中,也可能存在雞蛋過敏和豆類過敏等植物蛋白過敏。如果涉事的嬰幼兒確實存在牛奶過敏,且倍氨敏使用從牛奶中提取的胺基酸,那就可能出現微量蛋白,對於過敏較為嚴重的嬰幼兒,食用倍氨敏仍會造成過敏反應。
周薇介紹稱,市面上的特醫奶粉中大部分為進口品牌,這些品牌推出相關產品較早,技術較為成熟,且已通過臨床試驗和國家相關標準的審評。她不建議選擇市面上未通過臨床試驗的蛋白粉,來餵食牛奶蛋白過敏的患兒。
據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王良錄介紹,一般來說,牛奶過敏的常見類型主要有兩類,最常見的一類會引起皮炎、溼疹等症狀;另一類則是典型的一型變態反應,會引起全身嚴重過敏。王良錄也表示,食物過敏的診斷較為複雜,不能僅憑過敏原檢測陽性作為診斷依據。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科技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大頭娃娃」是缺乏蛋白質、營養不良引起的;而佝僂病則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和鈣造成的。所以要確定本次事件中嬰幼兒所出現的「大頭娃娃」、佝僂病等症狀與倍氨敏之間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了解這些孩子此前的整體膳食結構和記錄。只有了解具體的膳食種類和攝入量,才能做出科學評判。
特醫奶粉市場有空白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依照《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取得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註冊,生產企業也應取得相應的特醫食品生產許可。中國曾在2010年和2013年先後出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範》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兩套國家標準。2012年後,國內有多家乳企已具備生產特醫奶粉的技術能力、生產條件,但一直沒有獲得相應資質。其原因是相關生產許可審核細則和臨床試驗規範等配套標準繼續缺失,造成國內乳企仍無法進行特醫奶粉的生產。
直到2019年2月,《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正式發布,國內才有乳企開始生產特醫奶粉。
宋亮指出,近年來特醫奶粉剛需群體擴大,因其可以滿足早產兒、體重偏輕的嬰兒及過敏嬰幼兒的需求。此外,隨著消費者對於特醫奶粉了解增多,市場開始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中國特醫食品的市場規模在20~40億元。特醫奶粉的受眾面雖然較窄,但毛利潤很高。但國產特醫奶粉在市面上仍比較少見,消費者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這就給了很多不法商家可乘之機。他們通過生產蛋白固體飲料,繞開嬰兒配方奶粉和特醫奶粉的相關監管,但實際上的產品定位和目標群體仍是特醫奶粉及其剛需人群。
據宋亮介紹,四五線城市、縣城和廣大農村地區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對特醫奶粉認識度不高,企業推廣的成本較高。因此,生產特醫奶粉的乳企一般將一二線城市和部分三線城市作為市場戰略重點,這也就造成了在四五線城市、縣城和農村地區特醫奶粉較難獲得,正規乳企不能滿足上述地區消費者的需求,導致不法商販進行誇大或誤導式宣傳,在市場上銷售蛋白固體飲料,欺騙消費者。
5月13日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發文稱,近日,有媒體報導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一款固體飲料冒充特醫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涉嫌消費欺詐。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