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多聊茶」的第叄佰壹拾貳篇常規文章
九份老街 | 侯孝賢,梁朝偉,宮崎駿,為何都愛這座深山小城
前言
同學們,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前段時間,多傑老師去臺灣訪茶了。
上周的直播課中,便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有趣的見聞。
不過因為時間有限,大家還沒有聽盡興。
多傑老師也留著很多內容,想與大伙兒分享。
除了美食,當然還有老茶店,博物館咯。
這一期【訪茶隨筆】,多傑老師就專門闢文。
和咱們聊聊不是產茶地,但卻成為大臺北地區的茶文化重鎮的九份老街。
正文
發現金礦
臺灣不光好茶多,適合喝茶的空間也不少。
在大臺北範疇內,我首推的飲茶去處便是九份老街。
但是,醜話也要說在前頭。
比起公館、永康街或是貓空,到九份的交通都要更麻煩一些。
先從臺北市出發,搭乘臺鐵到瑞芳火車站。
下了火車,再尋找接駁的公交前往九份。
畢竟,九份是遠離臺北市的一座小山城。
可深山中,卻為何有老街?
這條老街,又為何成了愛茶人必要打卡的地方呢?
一切,都要從山城九份的發跡聊起。
九份所屬的瑞芳鎮,本身與臺灣茶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據連橫《臺灣通史》記載,最早從武夷山引進的茶樹,就種植在瑞芳鎮桀魚坑。
但是九份最初的興起,卻與茶無關。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九份及金瓜石地區發現了金砂。
一對林姓兄弟為了壟斷金礦,便謊稱此處為「臺灣龍脈之首」。
他們散布謠言,說凡是妄動九份及金瓜石一草一木者,都不得善終。
當時的人很迷信,聽信林氏兄弟的謊話,不敢靠近九份。
於是乎,林姓兄弟便先行掘金,最終致富。
傳說林氏兄弟為了感激山神庇佑,曾以金礦石雕成神像供奉。
而供奉的地點,就是如今九份天福山宮的前身。
我這人十分財迷,到九份時曾特意跑到天福山宮去參觀。
結果也沒看到閃著金光的神像。
新北市黃金博物館
但如今在九份不遠處的金瓜石,開設有一座黃金博物館。
裡面擺放有一塊200公斤重的金磚,倒是貨真價實。
有空不妨一遊,感受一下九份曾經的「黃金歲月」。
九份發現金礦才四年,國際風雲劇變。
甲午戰敗,清廷割臺。
日本對於礦藏資源垂涎三尺,加大了對於九份金礦的開採力度。
大量勞動力,隨著淘金熱湧入深山中的九份。
淘金工作,風險極高。
每一次下礦,都要抱著有去無回的心態。
這樣危險大,收入高的職業,造就了礦工們及時行樂的心態。
礦裡掙了錢,馬上要跑到九份花天酒地。
這樣一大股有消費能力的人群,極大的刺激了山城九份的發展。
久而久之,小小山區搖身一變,成了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不夜城。
九份,被當時的人稱為臺北「小上海」。
二度興盛
現存的九份山城老街,格局是三橫一豎。
因此在空中俯瞰,正好形成一個簡寫的「豐」字。
九份老街
三條橫向街道分別是可供汽車行駛的汽車路,曾為輕便車通行的輕便路,以及商店、小吃街林立的基山街。
縱向街道是豎崎路,由下往上串連三條橫向道路。
如今遊客進入九份的主入口,就是三橫之一的基山街。
這條街自1916年開設九份市場以來,逐漸成為了最主要的商業街。
由於地處山區,造就了九份多雨的氣候。
為了防止淋雨,基山街兩側店家都把屋簷相接。
雨水是擋住了,可採光也削弱了很多。
就這樣,這條街又有了「暗仔街」的稱號。
掘金的高峰時代,這條街上每天下午到深夜,都極其熱鬧。
昇平戲院
至於豎崎路與輕便路交匯處的昇平戲院,則是九份興盛的又一重要遺蹟。
立面仿巴洛克風格,融入東方裝飾元素。
整個戲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樓的石砌牆。
這是為了九份夏天酷熱,冬日溼冷的氣候而特有的設計。
昇平戲院在礦業興盛時期,負擔起娛樂九份居民的重任。
畢竟,深山礦區中的生活總是寂寞而困苦。
有了這樣一座戲院,自然給礦工的生活平添了很多樂趣。
據當地老人講,這裡最早演出的是傳統的歌仔戲。
二戰後則有歌仔戲、布袋戲、話劇、電影等多種形式輪番登臺。
金瓜石礦業遺址
1970年代,九份礦業落寞。
戲院裡歌舞昇平的畫面,這才逐漸消失。
空留下「昇平戲院」的名字,供後人懷古了。
開採了近百年的九份金礦,終於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趨於敗落。
就在九份不知何去何從時,有人突然想起來早年一位相士的預言:
「九份仔興兩遍。」
也就是說,九份會經歷兩次興盛。
第一次,自然是發現了金礦。
莫不是,還能再次發現金礦不成?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事情有了轉機。
電影《悲情城市》取景地
侯孝賢導演、梁朝偉主演的電影《悲情城市》劇組,來九份老街取景拍攝。
隨著電影的火熱,山城九份開始被大眾關注。
尋歡作樂的礦工,雖已物是人非。
慕名而來的遊客,卻又紛至沓來。
九份,第二次興盛了起來。
九份位置絕佳,地處臺灣島東北海岸。
既可賞山色,又能觀海景。
因此上,成了絕佳的飲茶所在。
老街的酒館,漸漸被茶空間取代。
來九份喝茶,是很多臺北市民閒度周末的選擇。
九份,雖不產茶,卻也逐漸成為大臺北地區的茶文化重鎮。
九份茶坊
這其中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要數九份茶坊。
在景區開茶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不留神,便會成為旅遊商品的集散地。
要是不潔身自好,故意抬高價格,更免不了被人評為「宰人的黑店」。
九份茶坊,卻是少數我不擔心遊客化、商業化、庸俗化的景區茶空間。
三十年前,九份是一座只有老人與狗的沒落山城。
一位外地人,一眼就看重一間有著櫻花樹、漂亮石砌牆的老房子。
他在這裡安頓下來,開設了九份的第一間茶空間。
這家茶空間,就是九份茶坊。
這位外地人,就是老闆洪志勝。
我與洪老闆,並不相熟。
但我們之間,卻又有很多共同好友。
從大家的口中,我也算對他有著大致的了解。
洪志勝是畫家出身,對於茶坊的經營一直抱有藝術家的堅持。
他看中的這間老房子,建於日本大正初年,是臺陽礦業瑞芳坑場長翁山英的宅邸。
房子採用石造混合木結構,沿山坡砌蓋而成。
前後各為一、二樓,在兩層樓之間還設有天井。
洪先生不是只知逐利的商人,因此對於古蹟的開發總是心懷敬畏。
他以「做最少的變動,做最大的保存」為原則,小心翼翼地修復老屋。
利用舊木料拼接茶桌,自己設計店內茶器,時常策劃藝術展覽……
可能,他已將九份茶坊視作畫布外的另一項藝術創作了吧?
九份茶坊的消費,並不算特別高。
不按人頭算帳,而只是根據所點的茶來結算。
我們曾經一行四人,點了一份標價600新臺幣(折合人民幣不到150元)的紅水烏龍。
人均30人民幣,能坐一個下午,價格真的比北京實在不少呢。
時至今日,九份大小茶空間不下百餘家。
首開飲茶之風的九份茶坊,卻還保有初心,真是難能可貴。
阿妹茶樓
沿著362層石頭臺階組成的豎崎路一路望去,懷舊氣息濃厚的茶館酒肆疊羅漢一般的密排兩側。
在其中,最引人駐足的是阿妹茶樓。
這座茶空間的火紅,是源於日本漫畫家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
茶樓的外部造型,酷似動畫片中湯婆婆的道場。
近到港澳遠至日韓的遊客,紛紛慕名而來。
一度盛傳,阿妹茶樓與湯婆婆道場的相似並非偶然。
動畫大師宮崎駿,繪製場景的靈感就來源於九份老街。
是真?是假?
宮崎駿倒是沒有回應。
但只要等到華燈初上之時,站在阿妹茶樓外便可明了。
滿開窗戶的日式黑色木板,以及外牆偌大的面具及層層串起的燈籠,都是最好的證據。
若說兩者之間毫無聯繫,估計也沒人信了。
阿妹茶樓近山臨海,露天茶座格外舒爽。
邊泡茶邊欣賞九份特有的山海景致,絕對是別處沒有的享受。
阿妹茶樓外觀
特色芋圓
來九份喝茶,肚子餓了也不怕。
畢竟,小吃攤鋪俯首可見。
而我每次來,必吃的是芋圓。
九份芋圓所用的芋頭,是口感鬆軟綿密的大甲芋。
太白粉(即土豆澱粉)不能摻太多,否則留不住芋頭的獨特香氣。
手工搓揉的力道,以及煮熟後的熱脹冷縮,都有巧妙所在。
這些細節的處理,都決定了芋圓Q彈的程度。
九份的基山街上,就有一家芋圓老店,口感中規中矩。
只是甜湯稍膩,一口氣吃下一碗多少有些負擔。
若是肯多爬幾十階,高處還有一家阿柑姨芋圓更為美味。
1970年代,創始人阿柑姨本在九份國小大門前開設雜貨攤,兼賣芋仔刨冰。
後來苦於芋頭漲價,便開始改做芋圓冰。
想不到一炮而紅,成為九份的名小吃。
據店長回憶,阿柑姨在世時對於芋圓品控要求十分嚴格。
甚至有人用「做十鼎嫌九鼎」,來形容她對美食的苛刻態度。
芋圓,分為冷熱兩種。
既可以淋上熱乎乎的甜湯,也可以摻上碎冰實用。
兩者我都試過,卻還是偏愛冰品芋圓。
可能是濃烈的甜蜜,需要在低溫中才能有所折中吧。
阿柑姨芋圓
尾聲
我前後兩次,從臺北市跑到九份喝茶。
兩次的情況,恰好相反。
一次是白天,一次是傍晚。
一次是晴天,一次是雨天。
但當有人問我:什麼時候到九份最好呢?
我卻總不知道怎麼回答。
白天的九份,遊客很少,更能感受山城的靜謐。
傍晚的九份,燈火通明,最能體現老街的華麗。
是白天好?還是傍晚好?
說不清。
晴天的九份,視野開闊,戶外泡茶可以遠眺大海。
雨天的九份,煙水朦朧,散步老街方顯小城風情。
是晴天好?還是雨天好?
答不出。
其實,是各有好處罷了。
喝茶,也是一樣。
有些人只喝老茶,對新茶嗤之以鼻。
有些人只喝新茶,對陳茶退避三舍。
大可不必。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
新茶也好,老茶也好。
茶事,既是人情。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傑,「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新解》、《茶經新讀》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遊》、《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遊》、《中華遺產》、《旅行家》、《社區》、《Timeout》等雜誌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傑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傑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籤約的機構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你所在的城市
有什麼愛茶人必打卡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