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莫比烏斯式結構:隱喻還是實在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思想界,若論及拉康的貢獻,則必然會涉及莫比烏斯帶,甚至拉康本人還曾戲稱應將其親緣結構克萊因瓶稱為「拉康瓶」。因此,儘管在拉康的學術生涯後期,不少學生反對他的堅定拓撲學立場,但不可否認的是,莫比烏斯帶、克萊因瓶等這類拓撲結構已成為拉康思想的重要標籤之一。然而,正如所有形式結構皆有其數學定義與應用邊界一樣,拉康在其思想發展期間,也逐漸意識到對這類結構的應用應加以嚴格與謹慎考察,不僅需要區分它們不同性質的用法,更要小心避免它們過於描述性的用法。

  拉康最初引入的是莫比烏斯帶,雖然此前也會斷斷續續地提及,但正式引入並大加討論是在1962年之後。其後,拉康還引入了兩個親緣結構,即克萊因瓶與實射影面,後者因在四維空間中的表象類似於一個帶十字交叉的帽子而常被簡稱為「十字帽」。這三個結構儘管幾何表象各異,但從拓撲上看卻具有某種相似性:三者都是無正反面、亦無內外的不可定向曲面。同時,儘管克萊因瓶與實射影面兩者都是閉合曲面,不同於莫比烏斯帶,但前者可通過莫比烏斯帶的邊界自黏合、後者可通過將莫比烏斯帶黏合於一有洞球面來獲得。因此,在簡化意義上,我們可將三者統稱為莫比烏斯式結構(在另一個意義上,環面亦可被歸於此類結構)。

  現在回到此類結構的用法上。拉康早期之所以引入莫比烏斯帶,主要是為了回答弗洛伊德所遺留的諸多悖論性難題,如無意識與意識的「連續性—不連續性」、壓抑與被壓抑物之返回的「差異性—同一性」、主體內外現實的「分離—連通」。莫比烏斯帶的正反面連通可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及解釋這些存在於多重精神結構水平上的悖論。最終,拉康將它們都還原到了能指或語言的內在結構屬性上。

  此後,隨著對實在界及客體的強調,拉康更深一層地藉助了各類莫比烏斯式結構,在另一角度上揭示了精神結構或符號結構所內含的多重漏洞式或邊界式的不可能性與實在性特徵,如莫比烏斯帶正反面的交叉之處可用來描述能指在差異化滑動之時所留下的「縫」或不可定義之處,而恰恰是這一「縫」導致了能指的無窮滑動。而克萊因瓶的歧點圓不僅可表述上述能指特徵,在空間表象上還可更直觀地表述主體內外現實的既連通也分離的特徵。也正因這一結構性特徵,拉康此後還借之來表述知識與真理的既連帶也不同的關係,「真理是半講」。

  就十字帽而言,其不同的切割方式使得我們可以理解主體如何在閹割中隨客體誕生,並因後者的喪失而成為「言在」,進而以之來構造自己的幻想。簡言之,莫比烏斯式結構不單允許表述精神結構水平上的眾多矛盾之處,同時也允許跳過辯證法而表述出一套形式化的「缺失或中空」邏輯,而後者才是拉康所更為看重的,亦是其實在論精髓所在,「結構正是語言中所顯露出的實在」。

  然而,若仔細推敲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結構的用法仍停留在一個表象式的、隱喻式的水平上,換言之,就是打比方或用以幫助理解的工具。至於這些結構的基礎實體性質,如其中的線、圓及內外蘊空間,是否有專門的實體性支撐以使話語或主體性可於其中展開?或更強硬地說,是不是只有藉助此種存在論性質的支撐,話語或主體性方能得以生發與展開?對於這個問題拉康並沒有迴避,雖一直不斷試圖回答,但問題的解決要到1968年左右,而且要歸功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

  此前,如上文所述,實在界及其諸多面相更多表現為一種不可想像亦不可符號化的、消極的、不可能被捕獲的逃逸之物。然而,正如在馬克思那裡,支撐資本家欲望甚或經濟學運作的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無法定義的差額,即剩餘價值,拉康由此意識到,推動主體欲望及話語進程的也是話語間不可說的部分或症狀性衝突中的難言之處,實在由此也是精神中的積極之物。就此,在語言結構層面,拉康通過發明「剩餘享樂」術語,而真正地為實在界奠定了一個實體性或物質性的基礎,話語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為了獲得享樂,雖然方式是雙重的或莫比烏斯式的。

  最終,在1972年《暈眩》一文中,拉康系統闡述了此問題:莫比烏斯帶的邊線被看成能指形式,而其環繞而成的空間則代表了實在之享樂。至此,拉康強調,莫比烏斯式拓撲學並非通往結構的引導物,它就是(精神)結構。

  因此,就莫比烏斯式結構而言,儘管其貌似可處理所有二元既相關也不同的對立對子,我們至少可區分出其三種用法:隱喻的、實在的、誤用的。就此三種用法而言,我們或可再舉一個經典拉康式議題來討論一下。男女兩性差異儘管也是一種二元對立對子,但在拉康那裡,尤其在其所在的父權制度下,男女之間並不存在一種莫比烏斯式關係,上述結構近乎無效。而拉康最終是藉助了諸多邏輯手段,如量詞邏輯、模態邏輯等,才表述了這一兩性差異:即性公式與RSI三界中任選兩者間的相互關聯。其中所得的三種組合都具有某種既關聯也不同的關係,如實在—符號,實在的喪失驅動主體藉助符號來填補缺失,而符號界能指的滑動卻越發給主體呈現出實在界的不可填補性與恆在性。就此,我們確實可借用莫比烏斯式結構來隱喻性地描述這一相互關聯,但若想進一步為其尋找一個實在的基礎,則似乎不大可能。

  如今,在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與互動日益頻繁之際,同時也是衝突與爭議不斷引發之時,如著名的索卡爾事件,形式結構在人文科學中的應用,已成為極為敏感與多事之地,這同時也讓我們需要越發小心與謹慎,恰如拉康所為。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簡介
    他早先接受精神病學家訓練,在三、四十代從事重性精神病的治療工作,從五十年代開始他基於一些與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結構主義人類學有關的概念發展自己的精神分析學說。可以認為拉康=弗洛伊德+索緒爾,再摻合一、兩點列維-史特勞斯,甚至還帶些許德希達的味道。不過他主要還是師承弗洛伊德。拉康從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角度重新闡釋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從一個基本上是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變為一個後結構主義的思想體系。
  • 只有沉默能夠保留真實——拉康語錄
    ——拉康 《Jacques Lacan》人是因為欲望而成其為人的,或者說人的存在必須以欲望為前提。——拉康人的欲望不同於動物的欲望,更確切地說,人的欲望雖以動物性的欲望為必要條件,但人的欲望本質上和實際上必須超越它的動物慾望。——拉康愛不同於欲望……因為愛的目的不是要獲得滿足而是要愛。
  • 拉康:象徵、想像與實在——1953年在SFP的就職演說
    這是拉康首次提出象徵、想像與實在的三界體系,也是拉康首次以三界循環來探討精神分析的過程。如果把《羅馬報告》喻為拉康派精神分析誕生的新生兒啼哭,那麼這篇《象徵、想像與實在》就可以說是拉康早期思想孕育的一次強烈胎動,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這篇譯文本是我早前提交給巴黎瑟伊出版社的試譯,許是因為多方原因,一直無緣出版,時過境遷,掏出來與大家分享。
  • 《拉康精神分析辭彙》之歇斯底裡
    《拉康精神分析辭彙》囊括了很多拉康字彙的詳細定義,既包括了拉康所使用的通用精神分析語彙,也包括了他自己在不同講學階段所發展出的獨特用語。心理學家拉康對字彙是怎麼解釋定義的,你品,你品,你細細品。歇斯底裡的古典症候學包括諸如局部麻痺、疼痛、麻木等肉體上的症狀,這些症狀都找不出生理上的原因,它們是環繞著一套想像的解剖學而表述的,和真正的神經系統結構之間並無關聯。然而,雖然拉康討論過歇斯底裡的症候學,將之與碎裂身體的心像聯結起來,但他主要還是將歇斯底裡看成一個結構而非一套症狀。這表示一個完全沒有顯現典型歇斯底裡身體症狀的主體,仍可能被拉康派的分析師診斷為歇斯底裡。
  • 格裡格 | 拉康精神分析中的隱喻與換喻
    對於理查茲來說,「最簡單的表述是,當我們使用隱喻時,我們有不同事物的兩種想法在共同作用,並受到一個詞或短語的支持,而詞或短語的含義是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第93頁,我的重點) 。理查茲是在暗示,隱喻詞,即他的「vehicle(手段)」,表達了其字面意思和另一種意思,這兩者相互作用,以表達隱喻或隱喻意義。
  • 用舞蹈來演繹哲學家拉康的故事
    但是正如著作扉頁上「獻給本質上為構境的那種存在」那句話所影射的,該著作對拉康的敘述和分析根源於對當代人生存境況的關切。拉康哲學在當代之所以顯要,原因在於它是打破魔幻現實的一付清醒劑。我是誰?我如何生活?這些問題一直刺在當代每一個人的內心。最近上映的電影《摔跤吧!爸爸》中最終獲得世界冠軍的主人公吉塔代表著「大寫的父親」權力壓迫的勝利還是「女性主義」反抗的成功突圍?
  •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索緒爾德語言學包含著結構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區分,如語言(langue/language)和言語(parole/speech),系統和個別,下意識和意識,社會和個人,文化和自然,同質和異質,共時態和歷時態,能指(siginifant/signifer)和所指(signifie/signified),聯想關係和句段關係,隱喻(metaphor)和轉喻(metonymy)。
  • 拉康的控制分析
    我在這個提問後就跟他報告了L.先生,「你更希望我跟你報整個案例,還是我給你講最後一次會談呢?」 – 「告訴我最後一次的會談,你必須始終記住這點,因為你才是那個提出這一請求的人。拉康:「嗯,這就是我想要你說的。」他說這個之前還曾告訴過我:「非常好,你是知道如何導向一次分析的。」
  • 張一兵:索緒爾與語言學結構主義
    拉康與雅各布森與1950年成了摯友,後者的思想直接影響到拉康。拉康後來將這一重要的象徵性修辭結構與弗洛伊德釋夢邏輯中的壓縮和移置連結起來了。霍克斯說,正是雅各布森的這一對表達範式為拉康哲學提供了重要邏輯構件:「隱喻的概念說明了症候概念(一個能指被另一個有關聯的能指所替代),轉喻的概念則講清楚了欲望的起源(通過能指與能指之間的組合連接,產生一種把這一過程延伸到未知領域的無限制的擴張感)」。
  • 拉康的控制分析
    拉康的控制分析作者:Elisabeth GEBLESCO(拉康派分析家)譯者:張濤1974年10月7日在6月21日至22日的會面結束後,拉康便同意給我做控制分析,然後這次開始,他直接讓我報告一個個案:「你不是曾有想過要跟我談一下的那位嗎?」
  • 在福柯「人之死」的宣告背後,拉康處在什麼位置?
    1966年福柯《詞與物》出版,巴黎書評報刊以「人死了」的醒目標題高調推介此書,這本詰屈聱牙的哲學著作風行一時,「在海灘上,無論是真的閱讀還是裝模作樣,人人都在身邊放一本《詞與物》」。在尼採的「上帝死亡」之後,福柯「人的死亡」成為又一個振聾發聵的哲學宣言。但到底是什麼是「人之死」?
  • 單向還是雙向:隱喻的方向性爭論
    單向還是雙向:隱喻的方向性爭論 2017年11月21日 10: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子健 王婷 張積家 喬豔陽 字號 內容摘要:因此,在隱喻映射方向上
  • 拉康精神分析角度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在後面我們便直接引用而不再加以說明,以便使我們的結構更加清晰並方便後續我們的分析。這種對能指與所指的區分、分割在拉康哲學中十分重要。一個東西既可以是所指,也可以是能指。例如一塊銅製獎牌,當我們用銅製獎牌稱呼這一個用銅製成的金屬物的時候,這個金屬物就是所指,但是這個金屬物,而想到擁有他的人必定有什麼風光榮譽,那麼這個金屬物就代表了那些榮譽,它便又是能指。我們要根據具體分析的情況,來判定一個東西在這裡是充當所指還是能指。
  • 拉康S20關於愛的記號與愛、大彼者享樂、身體的享樂部分的翻譯(3))
    拉康文 陳彬譯譯者前言:本連載為拉康S20章節摘譯,只針對本譯者感興趣的部分或者相關聯的章節進行翻譯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作為一種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究竟是什麼這一基本問題卻較少得到關注。探討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概念隱喻的理解,促進概念隱喻理論的發展。一直以來,概念隱喻學者均視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為單一的結構。近年,匈牙利羅蘭大學科韋切斯(Z. K?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無論是傳統修辭學研究的濫觴(20世紀30年代前),抑或語義學研究的增容(20世紀30 年代至70年代),還是當下的認知思維的全面介入(20世紀70年代至今),都表明隱喻研究必然在多學科融合背景下走向精細化演進階段。布萊克、塞爾、戴維森等人在語言哲學的框架下的隱喻探索,以及萊考夫和詹森基於認知體驗基礎之上的隱喻思想,其共性均是將隱喻視為人類基本的認知與思維工具。
  • 拉康的符號:精神分析和語言的關係1
    拉康認為,精神分析必須具備語言和意義的理論。超現實主義者表明,一個圖像可以與多個意義相關聯。但弗洛伊德和拉康聲稱,意義本質上與語言有關,包括詞語和符號。在我們看看拉康和弗洛伊德關於語言如何運作以及它如何支配我們生活的想法之前,讓我們先簡單地看一下拉康所反對的一些非常不同的語言和意義理論。
  • 課程回顧丨《拉康 Lacan》精品導讀課-阿蘭·瓦尼埃講座
    他對此接受,他也接受沒有人是全知的……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拉康所謂的哀悼,即對於「我認為我對彼者來說能夠是的客體位置」的哀悼。恰好從這個時候開始,一個新的東西出現——分析者自己享樂的獨特性,分析者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同樣的故事,沒有兩個同樣的個人歷史。
  • 拉康:「心理」 壓抑
    ---拉康定義神經症的基本機制是壓抑。壓抑要對這樣的事實負責,儘管精神病患者可以毫無困難地揭露他或她所有的「骯髒的事」,公開所有其他人會羞於透露的不良感情和行為,神經質的人會把這些東西藏起來,不讓別人看到,也不讓自己看到。
  • 文 | 雅各布森:隱喻和換喻的兩極
    他還對隱喻和轉喻深入研究,認為隱喻以實在的主體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詞之間的相似性和類比為基礎,轉喻則以人們在實在主體和「鄰近的」代用詞之間的接近聯想為基礎,兩者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模式,代表了語言的共時性模式與歷時性模式的根本對立的本質。隱喻在浪漫主義文學中佔統治地位,轉喻則在現實主義文學中佔統治地位。雅各布森的理論對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布拉格語言學派等流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