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來演繹哲學家拉康的故事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去年夏天,一群來自南藝的年輕人用特別的方式解讀了南京大學哲學系張一兵教授的同名著作《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他們選擇用舞蹈展現海德格爾的多重思想構境。今年5月18日晚青果劇場內,這群年輕人帶著他們的新作品與我們分享了另一個哲學故事,故事的主角是20世紀法國哲學家拉康。

此次舞蹈名為《不可能的存在之真——Mirror》,作品靈感取材於《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

舞蹈是一場對「我是誰」的追問

拉康的著述和行文風格晦澀難懂,給讀者理解其思想帶來重重困難。張一兵教授所著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是國內第一本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出發,系統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思想大師拉康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但是正如著作扉頁上「獻給本質上為構境的那種存在」那句話所影射的,該著作對拉康的敘述和分析根源於對當代人生存境況的關切。拉康哲學在當代之所以顯要,原因在於它是打破魔幻現實的一付清醒劑。

我是誰?我如何生活?這些問題一直刺在當代每一個人的內心。最近上映的電影《摔跤吧!爸爸》中最終獲得世界冠軍的主人公吉塔代表著「大寫的父親」權力壓迫的勝利還是「女性主義」反抗的成功突圍?面對這個謎面,我們似乎給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如今生活中充滿種種誘惑,有人擁有多重身份,頭頂光環;有人窮困潦倒,平凡無奇,渴望成功。那麼褪去世俗的外衣,我們每個人還剩下什麼呢?

舞蹈創作團隊成員是一群南藝的大學生,這群年輕人面對大千世界也有迷茫,也有這樣或那樣的人生困惑。他們將不成熟的人生體會融進哲學與藝術中,於是就有了這次跨學科的藝術實踐,此次舞蹈也是獻給「本質上為構境的那種存在」 。

舞蹈現場 朱揚 

劇場幕布上方掛著印有「紀念弗洛伊德逝世78周年」的橫幅,將觀眾拉回到了拉康當年的思考情境。每一幕開場前,舞者用彩砂在地上勾畫出拉康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字符,例如A、a、S。在流動的音樂中,舞者打破約束,自由表達,酣暢淋漓地用肢體向我們傳達了那種不可言說的靈與肉的掙扎。

本次實驗舞蹈劇帶著文本學解讀模式的思考並以比較具體的舞蹈表演形式來展示拉康哲學的構境歷程,內容涉及作為拉康基本邏輯前提的弗洛伊德、早期鏡像理論、象徵性能指理論、他者理論和欲望論。舞者用身體姿態傾瀉了拉康理論的原生情感,在某種程度上,用藝術的身體表現方式嘗試豐富和立體化張一兵教授解讀拉康的理論中無法表達的感性空白。在肢體的不同運動方式下,舞者與觀眾一起沉浸在這些概念中又將人生「活」了一次。

表演節目單:

序幕 「回到弗洛伊德」

第一幕 「有它的地方,我一定來。」

第二幕 「夢因言說而被構成——被表象」

第三幕 「再給我點兒光」

終曲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拉康

在舞蹈中我們完成了一次瞬間的遊牧

拉康哲學是一部懷疑自我、揭開偽自我的話劇。哲學家拉康著述的理論內容龐雜且充滿符號化的解釋,充滿著諸多意象組合。可以說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哲學理論的一塊飛地。

鏡像理論指明了我們人類降生於世的第一次錯誤指認,嬰兒起初無法把握破碎的自我,直到在鏡子中看見自己的統一形象才產生了對外在統一的「我」的想像性認同。而實際上這不過是主體對鏡像「我」的一種誤認。鏡框兩側起舞的舞者演繹了一段偽自我的鏡像之舞。雙人舞者那鏡面對稱的動作突出表現出來主體對偽自我的追逐與認同。

舞蹈現場 朱揚 

而拉康進一步指出了自我建構的象徵界。人,只不過是一個由符號關係建構起來的象徵性身份,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大他者語言的隱匿控制之下形成自我的。本質上來說,語言在一種隱性的強制壓迫下對人的存在進行建構,拉康對語言曾這樣評論:「語言是對物和人的殺戮。」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象徵性符號對我們存在的侵佔已經不再是肥皂泡般輕薄,而是厚厚的圍牆。

面對超理性主義的拉康,舞蹈是訴說存在的感性形式,無疑是一種尼採式的酒神精神的展露。現場舞者用無聲的肢體不是想要去寫就一篇邏輯嚴謹的議論文,而是向我們展現了一種不可言明的希望的情感。拉康的思之起步是文學,其後來的所有理論始終處於一種無法擺脫的濃重的詩學語境中。這樣一部實驗舞蹈詩或許是我們超越現實的新希望空間,在發自內心的藝術實踐活動中,人不必畏首畏尾地觀望物性現實,相反,他將更加自由地完全「從屬於自己」。在短短的一小時的無言舞蹈裡,沒有偽裝性的面具,沒有光與影的遊戲,這一點與拉康哲學的本意也是契合的。當我們剝離了象徵性的身份之後,我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者身份和面具,剩下的只有空無,我們成為了無家可歸的人。離開語言之後,在身體的自然流動中,舞蹈試圖展現存在的真實狀態,抑或抵達那美麗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用身體詮釋拉康讓我們更接近拉康的反思。離開能指鏈進入舞蹈世界的我們沒有感到焦慮,相反這是無家可歸的人們一次短暫的精神遊牧。

舞蹈現場 朱揚 

對拉康哲學的雙重解讀是如何產生的?

這樣一次哲學、藝術與人生之間的對話是何以可能的呢?我對舞蹈主創人員劉子彬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了解《不可能的存在之真——Mirror》舞蹈實驗詩的誕生過程。

問:

藝術與哲學的相遇是一場特殊的期會,你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對張一兵教授的理論性著作《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產生興趣的呢?

劉子彬:

作為一名南藝的學生,我對哲學一直充滿興趣,也經常旁聽張一兵老師的課。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感到張老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整本書的結構特別新穎,因為張老師以一種劇場的演出形式來牽引著整本書行文的思路,告訴受眾這本書的大概內容。在我看來,這本書是張老師對拉康整個哲學生涯的清晰思考結合自身產生的感悟。由於在藝術學院學習的經歷,對藝術的展現結構形式具有敏感性。張老師的這部《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一書試圖將很艱澀的拉康哲學思想轉化為比較簡潔易懂的劇本話語形式,這種做法有利於讀者進入拉康哲學的語境。在學校,柏昱老師給我分享了他之前的文獻性實驗戲劇作品《放逐·文藝女青年之歌》的創作想法,並進行了專業提點,於是我改變了以往追求以純哲學概念來創作的方式,希望能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傳播拉康哲學所表達的內容。

問:

去年你用舞蹈解讀了張一兵教授的著作《回到海德格爾》,那麼今年為什麼又會選擇用舞蹈的方式對張一兵教授的另一部著作《不可能的存在之真》進行解讀呢?你覺得舞蹈和理論著作《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的契合點在哪裡呢?

劉子彬:

主要是拉康對主體生存的關懷與海德格爾異質性的態度吸引了我,這次打算以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舞蹈藝術形式來表現拉康哲學的構境歷程。由於舞蹈是一門既注重形象思維又注重邏輯思維的藝術形式,在面對理論著作《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時,我結合自身從舞的經驗,從閱讀中帶來的那種形象思考油然而生,與拉康的「故事」產生了共鳴。張老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一書中存在一些具象的、戲劇性的細節,這些感性方面與舞蹈本身是十分契合的,我們的舞蹈也是給觀眾提供理解拉康的感性通道。

問:

你用舞蹈的方式表現《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該書的思想還是拉康思想本身呢?

劉子彬:

其實可以說這次嘗試是一種雙重解讀,不僅僅表現拉康思想,更是表現《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中對拉康的解讀,在表現這本書的同時也就是在表現拉康的思想。因為自己畢竟還只是剛剛入門,在剛開始直接閱讀《拉康文集》時還是很吃力的,閱讀了很多遍,但還是抓不到重點。張老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一書給予了我清晰的框架,慢慢有了感覺。我們這次做的小型舞蹈作品試圖在解讀《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的基礎上向觀眾呈現一個我們理解的拉康。

問:

我發現你們此次表演的名字叫做《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舞蹈詩,為什麼叫做「舞蹈詩」呢?

劉子彬:

因為舞蹈的藝術本質形態就是「詩性」的,結合其藝術表現形態而言,大多又是「長於抒情,拙於敘事」。之所以為「詩」,在於我們的舞蹈動態表現具有詩的韻律和詩的意象。說到底,我們這部舞蹈作品還是動態意象組合的造境活動,以動態的意象來抒寫詩情。作為製作人,在舞蹈詩與拉康思想的跨越上,心路歷程還是很坎坷的,自己也是不斷地刷新觀念與想法。說實話,我看《拉康文集》時,我是覺得拉康那是沒有一點詩性可言的。但是在張老師的筆下,那個「最傑出的年輕精神病醫生」拉康其實也是一個「浪漫的詩學大師」。結合這一點,加上我自己的閱讀體悟總結,《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舞蹈詩就這麼出來了。可以說,《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舞蹈詩就是我們建構一個動態意象情境引導觀眾走進張一兵老師的那個拉康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拉康的符號:精神分析和語言的關係1
    拉康認為,精神分析必須具備語言和意義的理論。超現實主義者表明,一個圖像可以與多個意義相關聯。但弗洛伊德和拉康聲稱,意義本質上與語言有關,包括詞語和符號。在我們看看拉康和弗洛伊德關於語言如何運作以及它如何支配我們生活的想法之前,讓我們先簡單地看一下拉康所反對的一些非常不同的語言和意義理論。
  • 大學生用舞蹈講述武漢的故事
    30日下午,江岸區平和打包廠舊址,陽光灑落在紅磚牆面,光影交織中,一群年輕人正在用舞蹈去演繹,用身體去回答,他們所知道的有關武漢這座城市的故事。這是由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成龍影視傳媒學院戲劇舞蹈表演和舞蹈表演兩個專業2018級、2019級共113名學生以及7名舞蹈老師,一起帶來的一場環境舞蹈展演。
  • 王雪柔用舞蹈演繹絕症女孩故事《對不起離開你》太有感染力了!
    【舞蹈風暴第九期】 王雪柔《對不起,離開你》 以「分手」為主題,王雪柔不落俗套地將這個主題上升至人與生命的告別,甚至是與最愛的以之為信仰的舞蹈告別。
  • 《舞蹈風暴》第二季謝欣陳添演繹「前任」故事,跳哭風暴鑑證官
    據悉,強強聯手的神仙舞者組合們高光時刻迭出,不僅有芭蕾世界「王與後」的「活久見」舞臺,讓張藝興直呼「我不配」;也有全員超高顏值的舞者團,讓何炅盛讚顏值中的「天花板的吊頂」;不僅有高貴深邃的「陰謀與愛情」故事,反轉迭起的劇情引發全場驚嘆;還有「無敵飛天豬」演繹小人物的大快樂,惹得風暴鑑證官集體笑聲不斷。
  • 拉康的控制分析
    」「那麼我就講講夢-是他說的童年的幻想形象:用斷掉的翅膀(ailes)扑打著,以及與專名(我必須因為這些聯想而違背我的保密原則)還有他的名字相關的聯想:他叫納塔涅爾(Nathanaël) – 末尾有個el(發音同ailes)。
  • 拉康的控制分析
    拉康的控制分析作者:Elisabeth GEBLESCO(拉康派分析家)譯者:張濤1974年10月7日在6月21日至22日的會面結束後,拉康便同意給我做控制分析,然後這次開始,他直接讓我報告一個個案:「你不是曾有想過要跟我談一下的那位嗎?」
  • 新書講座:齊澤克——斜眼看電影的哲學家
    擅長以拉康、黑格爾和政治經濟學等理論解析社會文化現象。自1989年出版《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以來,出版著作近50種。最近,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的第一個中譯本。季廣茂教授將帶領大家跟隨齊澤克的腳步,漫步於希區柯克、安東尼奧尼、大衛o林奇等著名導演的作品中,用全新的「斜目而視」解讀經典,領略電影的無限魅力。為配合講座內容,到場觀眾可免費獲得由齊澤克編劇並旁白的紀錄片《變態者電影指南》光碟,供大家學習參考,光碟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簡介
    假如存在著所指,那麼任何一個具體的能指的意義就將相對的穩定,也就是將存在(用索緒爾的話說)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指示關係,而此一關係將派生或者保證某種意義。拉康說這樣的能指關係不存在(至少在無意識中),只存在否定性的關係,即否定性的價值關係。由於缺乏所指,所以拉康說能指鏈—— 其形狀有如x=y=z=b =q=0=%=|=s (等等) ——永遠在滑動、漂移、循環。
  •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故事新、視效佳、音韻美,《千年運河》用舞蹈...
    9月5日晚,在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的主辦地無錫,47位舞蹈演員在無錫市人民大會堂,用動人的肢體語言共同演繹了舞劇《千年運河》,在一百分鐘時間裡講述這一距今二千四百多年的故事。二條情節線不斷交叉,多角度地呈現了吳王夫差、監工司空椒和底層勞動人民對開鑿邗溝不同的複雜情感,使得整個故事更加充盈豐沛。與此同時,在整個舞劇篇章中有多端舞蹈重複性地出現,成為了觀眾記憶不同場景的代表性舞蹈,如勞工開鑿邗溝,夫妻相聚等,但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以對比蒙太奇的方式表現同一場景下主角們不同的情緒體驗。
  • 只有沉默能夠保留真實——拉康語錄
    ——拉康 《催眠師手記》你有多少個戀人有用嗎? 如果他們沒有誰可以給你一個宇宙。What does it matter how many lovers you have if none of them gives you the universe?」
  • 拉康的莫比烏斯式結構:隱喻還是實在
    在思想界,若論及拉康的貢獻,則必然會涉及莫比烏斯帶,甚至拉康本人還曾戲稱應將其親緣結構克萊因瓶稱為「拉康瓶」。因此,儘管在拉康的學術生涯後期,不少學生反對他的堅定拓撲學立場,但不可否認的是,莫比烏斯帶、克萊因瓶等這類拓撲結構已成為拉康思想的重要標籤之一。
  • 北京舞蹈學院原創舞蹈詩《那些故事》首演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11月29日晚,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特色成果,由北京舞蹈學院精心打造的原創舞蹈詩《那些故事》在學校舞蹈劇場首演。該作品通過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當代舞、國標舞、音樂劇等形式集中呈現,凸顯了北京舞蹈學院不同的專業特色。
  • 《拉康精神分析辭彙》之歇斯底裡
    《拉康精神分析辭彙》囊括了很多拉康字彙的詳細定義,既包括了拉康所使用的通用精神分析語彙,也包括了他自己在不同講學階段所發展出的獨特用語。心理學家拉康對字彙是怎麼解釋定義的,你品,你品,你細細品。然而,雖然拉康討論過歇斯底裡的症候學,將之與碎裂身體的心像聯結起來,但他主要還是將歇斯底裡看成一個結構而非一套症狀。這表示一個完全沒有顯現典型歇斯底裡身體症狀的主體,仍可能被拉康派的分析師診斷為歇斯底裡。和佛洛伊德一樣,拉康將歇斯底裡當成精神官能症的兩種主要形式之一。
  • 21歲王雪柔用生命演繹舞蹈:原來學過舞蹈的人,身上有這幾個特質
    >從靈動婉轉的指尖到這典雅絕倫的身韻隨之翩然起舞的扇子始終都流淌著一抹純淨低調的高雅她是《對不起離開你》裡驚豔四座的絕症女孩身穿病號服,素無血色的妝容張弛有度的演繹,細到每一個表情的變化她都將我們的心握在一起心痛她的心痛從《生命的河》到《走黑馬》從《惑心》到《對不起離開你》王雪柔一次次用實力證明
  • 拉康精神分析角度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於是,哥德爾定義了「哥德爾對應」,創造了哥德爾編碼,他把基礎的邏輯謂詞如用自然數如1,2,3等等來代表,構成了一一對應的編碼。這樣一來,上述的這些符號語言、公式就都可以用自然數表達[2]。這種對能指與所指的區分、分割在拉康哲學中十分重要。一個東西既可以是所指,也可以是能指。例如一塊銅製獎牌,當我們用銅製獎牌稱呼這一個用銅製成的金屬物的時候,這個金屬物就是所指,但是這個金屬物,而想到擁有他的人必定有什麼風光榮譽,那麼這個金屬物就代表了那些榮譽,它便又是能指。我們要根據具體分析的情況,來判定一個東西在這裡是充當所指還是能指。
  • 愛智慧的人,哲學家的故事
    愛智慧的人,哲學家的故事哲學家又被英文翻譯為愛智慧的人。哲學家的思想推動了時代的進步,更新了人們的觀點。那麼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哲學家呢?笛卡爾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
  • 拉康:「心理」 壓抑
    ---拉康定義神經症的基本機制是壓抑。壓抑要對這樣的事實負責,儘管精神病患者可以毫無困難地揭露他或她所有的「骯髒的事」,公開所有其他人會羞於透露的不良感情和行為,神經質的人會把這些東西藏起來,不讓別人看到,也不讓自己看到。
  • 拉康:象徵、想像與實在——1953年在SFP的就職演說
    這是拉康首次提出象徵、想像與實在的三界體系,也是拉康首次以三界循環來探討精神分析的過程。如果把《羅馬報告》喻為拉康派精神分析誕生的新生兒啼哭,那麼這篇《象徵、想像與實在》就可以說是拉康早期思想孕育的一次強烈胎動,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這篇譯文本是我早前提交給巴黎瑟伊出版社的試譯,許是因為多方原因,一直無緣出版,時過境遷,掏出來與大家分享。
  • 課程回顧丨《拉康 Lacan》精品導讀課-阿蘭·瓦尼埃講座
    面對這個問題,主體通過製作出症狀來回答。這個地方涉及到雙重缺失。主體不知道對於彼者來說,他是什麼;而在彼者那裡,他也給不出一個回答。但是主體並不願意彼者缺失對於他所提出問題的回答,正因如此,人類製造了上帝,因為上帝是全知的。
  • 楊麗萍深刻演繹孔雀精髓,為舞蹈犧牲自己身體,照片最能體現
    說起舞蹈,大家就會聯想起,練舞蹈的人有著我們普通人沒有的氣質,挽著頭髮,身體柔軟,伴隨著音樂仿佛把自己的全身都融合在音樂當中。在中國,有很多非常出名的藝術家,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金星,以及被人稱為是孔雀化身的楊麗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