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永煤債主承、評級、會計都有問題?興業銀行及中誠信等均啟動自律調查
拔出蘿蔔帶出泥。
永煤債違約這棵「大蘿蔔」不斷帶出新的責任方。繼海通證券之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原銀行、中誠信、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也相繼涉嫌違規。
11月19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宣布,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原銀行等主承銷商以及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特殊普通合夥)存在涉嫌違反銀行間債券市場自律管理規則的行為,對相關中介機構啟動自律調查。
一周前,永煤控股的10億超短融「20永煤SCP003」發生實質性違約,距其成功發行中票「20永煤MTN006」還不到一個月時間。交易商協會隨即對該公司及相關中介機構啟動自律調查。
在調查中,交易商協會最早通報稱,發現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關子公司涉嫌為發行人違規發行債券提供幫助,以及涉嫌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
如今,更多的機構牽涉其中。
「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需要整個市場參與機構的共同努力,無論是發行人、融資主體,還是中介機構。」農業銀行投資銀行部副總裁楊軍近日在大公國際主辦的「雙循環格局下實體經濟發展與債券評級論壇」上表示。
近日來,信用債市場違約風暴因永煤債推向高潮,主要原因是這隻主體評級為AAA級的地方國企違約前毫無徵兆。
違約常態化是一個國家債券市場成熟的標誌。但市場人士認為,這種無序的違約,卻是擾動市場情緒的不利因素,說明了我國債券市場還明顯存在短板。從地方政府、發債主體到承銷機構、評級公司等,發債鏈條上到底哪一環出現了問題值得深思。
中國債券市場自2014年打破剛性兌付以來,六年間,相應的制度建設在不斷完善,市場主體也在不斷成熟。不過總體來看,仍需要補足短板。
以評級為例,大公國際黨委副書記、總裁應海峰在前述論壇上表示,傳統的評級產品在揭示風險時,存在預判性和及時性不足的問題,這與市場和投資人的要求相去甚遠。
應海峰說,從評級行業廣泛使用的利差分析結果來看,中國評級行業信用等級被市場接受程度有所提高。根據統計,2016年以前,中國評級行業的評級結果還存在級別區分度不明顯、經常出現高低倒掛的情況。但從2017到2019年,AA、AA+、AAA之間已出現了利率分層,高等級債券更容易獲得低利率,證明中國評級行業的評級結果已經逐步被市場認可。但同時也提出了另外一個挑戰,同級別內的區分度不夠,投資者很難直接應用評級結果。
18日,交易商協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債務融資工具發行業務規範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稱,發現部分市場機構在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環節存在規則執行不到位、內控機制不健全、業務操作不規範等問題,暴露出市場快速發展背景下「重承攬承做、輕發行銷售」、「重業務發展、輕合規管理」的現象。
《通知》進一步強化發行規範要求,對機構與人員、制度與機制、承銷機構內部管理、發行行為以及發行過程等都提出相應的要求。尤其是提出「嚴禁發行人自融」,發行人不得直接認購,或者實際由發行人出資,但通過關聯機構、資管產品等方式間接認購自己發行的債務融資工具,認購資產支持票據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規、自律規則規定的情況除外。主承銷商、承銷商、投資人等不得蓄意協助發行人從事上述行為。此外,《通知》要求加強「關聯方「認購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