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基礎設施,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為各國經濟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產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願同國際社會一道,持續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創新能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特別是在今年年初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再次強調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等加快發展。
隨著2017年底《國務院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的正式發布,產業界掀起了工業網際網路熱潮,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航天科工、海爾、三一、徐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阿里、360、奇安信等科研機構和各類型企業,率先在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以及行業實踐和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探索,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案例,進行了廣泛推廣。到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已進入到實踐深耕階段。
構建新型就業體系對於促進高質量就業意義重大
緊抓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機遇,構建新型就業體系對於促進高質量就業意義重大;體現在,一是工業網際網路激發專業人才需求,倒逼傳統製造業就業轉型升級,有助於改善製造業就業結構。工業網際網路全面優化生產製造流程、製造工藝和生產服務資源配置,推動產品製造階段少人化、無人化程度越來越高,系統開發、運行監控度不斷提升,帶動我國製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勢必會帶來對一線操作工人等崗位需求的降低,以及對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管理等高端專業複合型人才崗位需求的增加,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二是工業網際網路推動智力資源共享,催生新型就業模式,有助於降低中小企業專業人員的就業門檻。藉助信息通信技術,工業網際網路將設計運營所需的工業知識、管理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等智力資源提取形成工業機理模型,並封裝為工業App等軟體產品,推動智力資源與人才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分離。有助於中小企業基於自身需求快速尋找、購買、應用工業App等軟體產品,獲取所需智力資源,推動從人員聘用轉變為直接智力資源購買,催生製造業智力資源共享模式。2019年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工業模型數突破1110個、工業App達到2124個,部分平臺已形成了超過萬人的開發者社區,通過輸出智力資源,極大降低中小企業用工成本,促進就業模式轉變。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利用工業網際網路構建新型就業體系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一是缺乏就業統計標準,就業人員實時監測仍待提升。一方面,工業網際網路崗位涉及範圍較廣,缺乏明確的統計標準和統計依據,就業的統計檢測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當前工業網際網路應用重點聚焦生產環節,就業環節的檢測、崗位調配、人員優化仍是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的盲點、弱點。從技術實現角度來看,優化勞動力配置對於工業網際網路系統的數據匯聚和資源調度提出較高要求,但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在匯聚就業供給雙方信息,實時預測就業崗位變動和就業人員流動上仍存在欠缺。二是培訓、激勵機制存在改進空間,人才隊伍建設仍需加強。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培訓辦法和培訓流程尚未標準化。各類培訓機構仍然是單打獨鬥,各顯神通,沒有形成標準化的系統性教學。不利於高校畢業生、在職工作者向兼顧專業知識與工業網際網路技能的複合型人才轉變。工業網際網路人才認定和激勵機制也相對缺乏,引進高端人才和形成人才聚集優勢仍面臨挑戰。三是中小企業就業配套不足,勞動力數字技能仍待提升。中小企業低技術門檻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相對落後,新型就業體系構建缺乏資金、技術支持,現有就業人員數字技能有限。而即使加強人才培養,自身培養的工業網際網路人才往往被大企業高薪挖走,導致中小企業仍存在人才匱乏的問題。最終難以應對企業數位化轉型步伐和突發市場變化,數位化進程緩慢。四是新就業形態人員保障不足,公益性崗位仍待拓展。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催生了靈活就業等新的就業形態。但新的就業形態監管困難,職業傷害保障、失業保障等仍難追蹤和落實。工業網際網路仍需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幫扶弱勢群體的公益性崗位仍需探索建立。
加強政策配套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就業體系
因此,建議加強政策配套,推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就業體系。一是建立就業監測平臺,追蹤產業發展動向,推動就業人員向勞動力短缺行業轉移。發揮工業網際網路數據匯聚、資源調度、數據分析等優勢,監測和追蹤就業市場供需雙方動態。加強生產運營數據可視化管理和分析,預測產業走勢和市場變化,提前做好人才培訓和人才儲備。充分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開展工業網際網路人才評價工作,建立工業網際網路人才資料庫,形成企業與人才的有效對接。根據生產、市場及物流等工業數據預判企業用人需求,掌握各崗位用工需求,遠程調度人力資源,將勞動力過剩行業的就業人員向勞動力短缺行業轉移。
二是建設數位化人才管理體系,豐富人才培訓手段,建立多層次人才隊伍。完善工業網際網路人才頂層設計。推動工業網際網路人才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制定工業網際網路崗位能力標準、課程標準等,推動有關高校和職業院校探索工業網際網路學科建設,加快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助力工業網際網路人才隊伍的階梯化建設;協同發揮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產業集聚區等各方作用,大力培育工業網際網路技術人才和應用創新型人才;依託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和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引進一批工業網際網路高水平研究型科學家和具備產業經驗的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加大引進工業網際網路高端人才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優化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人才積極性、主動性。
三是發揮大型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構建工業網際網路智力資源池,助力中小企業就業人員提高數位化水平。支持各地結合自身條件,整合調動製造業龍頭企業資源,構建工業網際網路智力資源池。強化產教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單位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實訓基地;鼓勵有關部門組織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和培訓機構,針對不同層級的外部人員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專題培訓,幫扶中小企業。積累匯聚工業雲、工業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工業模型、工業App等可複製推廣的工具及解決方案,降低中小企業工業網際網路用人門檻,提升人員數位化能力。
四是探索新型勞動關係,強化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就業崗位保障,支持民生「短板」領域的崗位創造。建立良好的工業網際網路就業發展環境,對於率先探索工業網際網路就業工作的單位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完善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創新創業機制,探索建立適應靈活就業的新型勞動關係,帶動下崗職工、殘障群體等弱勢群體就業。針對由靈活就業大大增加帶來的勞動關係認定難、勞動爭議處理難、社保繳費難等新情況,構建新型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加強工傷保險信息化建設,促進社保卡在工傷保險領域內應用,積極推進參保繳費、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和待遇發放等信息一體化建設。